晨读·日课||NO.13
以经典过滤信息碎片,以经典铸就精神根基,以经典指引前进方向。
论语(钱穆新解)
为政篇第二
(一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如攻金攻木,乃专攻义,谓专于一事一端用力。或说攻,攻伐义,如小子鸣鼓而攻之。然言攻乎,似不辞,今从上解。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达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墨翟兼爱,杨朱为我,何尝非各得一端,而相视如水火。旧说谓反圣人之道者为异端,因举杨、墨、佛、老以解此章。然孔子时,尚未有杨、墨、佛、老,可见本章异端,乃指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所谓异途而同归,学问当求通其全体,否则道术将为天下裂,而歧途亡羊,为害无穷矣。
一说,异端犹言歧枝小道。小人有才,小道可观,用之皆吾资,攻之皆吾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后世以攻异端为正学。今按:由此观之,本章正解,尤当警惕。
孔子平日言学,常兼举两端,如言仁常兼言礼,或兼言知。
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皆兼举两端,即《中庸》所谓执其两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中道在全体中见。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故《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一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诲,教也。孔子诲子路以求知之方。
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但界线不易明辨。每以不知为知,以不可知者为必可知。如问世界何由来,宇宙间是否真有一主宰,此等皆不可必知,孔子每不对此轻易表示意见,因此孔子不成为一宗教主,此乃孔子对人类知识可能之一种认识,亦孔子教人求知一亲切之指示。
又人类必先有所知,乃始知其有不知。如知马,始知非马,但不知其究为何物。然则我所谓知此物非马者,乃仅知我之不知其究为何物而已。人多误认此不知为知,是非之辨,遂滋混淆。《论语》此章深义,尤值细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一八)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颛孙师字子张,亦孔子晚年弟子。
学干禄:干,求义。求禄即求仕。此处学字,犹言问。当孔子时,平民中优秀者,亦可进身贵族社会,而获得俸禄,此种人称曰士。当其服务则称曰仕。子张问孔子如何求仕。
疑、殆:疑指己心感其不甚可信者。殆指己心感其不甚可安者。
尤、悔:尤,罪过,由外来。悔,悔恨,由心生。
阙、寡:阙,空义。此处作放置一旁解。寡,少义。
孔子不喜其门弟子汲汲于谋禄仕,其告子张,只在自己学问上求多闻多见,又能阙疑阙殆,再继之以慎言慎行,而达于寡过寡悔,如此则谋职求禄之道即在其中。
此章多闻多见是博学,阙疑阙殆是精择,慎言慎行是守之约,寡尤寡悔则是践履之平实。人之谋生求职之道,殆必植基于此。孔子所言,亦古今之通义。
白话试译
子张问如何求禄仕。先生说:“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老农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器 商人出价十万元(国宝文物)
老农发现的青铜器是一个国宝级别的文物。1991年,广西村民陈海贵发现地里种的花生被一只狐狸偷吃,在追赶狐狸时,发现他跑进一个山洞。此时,胆大的陈海贵也顺着洞口钻了进去。靠着手电筒,他并没有发现狐狸的身影,而是发现洞边土堆中露出一只有头有脚并且发出幽幽的绿光。走近一看,发现原来他是一只青铜器。冥冥之中,陈海贵觉得此物非同一般,于是将他带回家。文物贩子我要新鲜事2023-10-20 20:39:410000宝鸡出土100多件青铜器 在北京亮相两个月(出土青铜器)
宝鸡出土100多件青铜器,在北京进行展出。一直以来青铜器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器具,而青铜器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建造水平以及工艺水平,如果说在整个国家所有的地区当中,哪个地区发现的青铜器最多,那么毫无疑问就是陕西省。在三年前,陕西宝鸡就曾经出土过142件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在为研究完成之后则是在年亮相,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展期。青铜器展览我要新鲜事2023-07-12 19:25:530000秦始皇每天累不累?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4:540000水下古墓藏3001把宝剑,古今只有一人前往,多的那把就是他掉进去
我国的古代墓葬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贵重的宝贝,例如金银珠宝等,但实际上,除了这些钱财之外,墓中也会出现其他物件。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古墓,它藏有3000把宝剑。我要新鲜事2023-04-15 22:03:050000丧俗中,寿衣的袖子为何必须长一截?老话的说法比较迷信
寿衣置办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有段时间未在“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民间丧葬风俗了,这篇文章来说说。生老病死,是人都躲不过的,所以没有必要忌讳死亡。中国人对这一点,其实看得很开的,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过去都会早早预办寿衣什么的,准备那一天的到来。寿衣,俗称“送老衣”,是人在世间穿的最后一套衣服,必须准备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48: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