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文物看中华民族龙的渊源
中华儿女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最初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祖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龙”这个概念的?
这件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不仅找到了龙的源头,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身份,而且对探究中华龙文化的发展序列有重要意义。
曲折现世的“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的现世过程,充满了坎坷和离奇色彩,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神奇力量,让它终于辉耀于世……
1971年10月16日,家住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的17岁村民张凤祥在田地劳作,突然“咔”的一声,铁锹好像碰到一块坚硬的石头,震得手臂发麻。他扒开土,发现一块石板,掀开石板后发现一个方方正正的坑,看不清里面有什么,便伸手进去摸,拉出来一个生满锈的“铁钩”,他用铁锹铲了几下,没有把锈铲掉,便随手扔到一边。晚上回家后,张凤祥突然想起这个东西,心想“铁钩”拿到废品收购站也许能换成钱,于是便回到田地里把它带回了家。张凤祥正值童年的弟弟看到这件“铁钩”后,便找了根绳子从中间小孔中拴住,当作玩具在院子里拉着到处跑。几天后,张凤祥无意中发现“铁钩”的锈居然被磨掉了一部分,露出了晶莹剔透的墨绿色,在阳光下看更像一块玉。晚饭时,张凤祥跟父亲张金贵说了这件事。第二天,张金贵拿着它去了公社文化站。但文化站的人以为就是块普通的石头,没有重视。

一个多月后,石头表面的锈被打磨得干干净净,露出了墨绿通透的“真身”。张金贵越来越觉得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便又带着它走了几十里路,到了翁牛特旗文化馆。旗文化馆的领导仔细鉴定后,认为这确实是一件文物,便用30块钱完成了收购。但旗文化馆将其作为一件普通文物,在库房里搁了整整15年。
1986年7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启,北方地区的各考古部门开始大规模遗址探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越来越觉得在库房里的那块花30块钱买来的玉器不简单。他带着这块玉乘坐火车到了北京,找到当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苏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相关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是五千多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墨玉龙,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龙形玉器。专家们还认为,这件墨玉龙雕工精细,选材优良,神态栩栩如生,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背部的孔设计巧妙,用绳子吊起来,龙头和龙尾正好处在一条水平线上,堪称是“中华第一龙”。
红山玉龙的发现,使考古学中关于“龙”的许多疑问找到了答案。虽然此后又发现了更早的龙文化遗存,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
中华民族的龙崇拜
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开展,中华民族孕育起源阶段的龙文化考古材料不断问世,逐渐揭示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身份意识的来源及其丰富内涵……

1994年,辽宁省阜新市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距今约8000年的大型石堆塑龙,身长约19.7米,宽约1.8-2米,由红褐色石块堆砌而成,龙头抬起,龙口微张,背部拱起,尾部也仿佛在来回摆动,是中国龙形象的最原始形态,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遗存;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为6500年的龙虎图案,用蚌壳精心摆塑,其中虎形图案居左,龙形图案居右,龙头北面东向,昂首弓背,四足长尾,尾巴作摇摆状,好似正遨游苍穹;

红山文化遗址相继有更多玉龙现身: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红山玉龙,距今约5000-6000年,其C型龙的形态是甲骨文中“龙”字的原型;辽宁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的玉猪龙,距今5000-5500年,同样为C型龙的形态;



此外,安徽凌家滩出土阴刻龙形玉器,距今5300-5500年;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盘彩绘龙图案,距今约3900-4300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形器,距今约4000年等等……
由此可见,早在远古时代,龙已经成为中华先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根据考古资料以及文献记载看,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从原型来看,主要有云、闪电、龙卷风、松树、蛇、鳄、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等等,这不仅仅表达了龙的神性变化无常,也反映出龙的地域性差异,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特点,以及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相一致的特征。

龙的形象也有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夏、商、西周时期,龙形仍存在多种面貌,直到战国、秦汉才逐渐趋于统一。东汉思想家王符总结当时龙的造型:“角似鹿,头似蛇,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至此,中国龙的整体形态基本确定下来。
中华龙文化经历了漫长而连续的发展过程,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过程高度一致,从多元走向一体,最终成为中华大一统的高度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文摘自《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题目为小编添加。
作者:郑茜,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周玉州,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
秦始皇陵地宫为何没被盗 考古说:项羽阴差阳错成了“护陵人”
秦始皇陵地宫的遭遇盗墓事件一直是个谜团,只有亲自开挖才能揭开真相。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地宫至今应该保存完好。一、秦始皇陵地宫为何没被盗的原因1、考古学家在秦陵封土堆上进行了超过4万个探孔,但仅发现了2个盗洞,且这些盗洞的深度都不及地宫。2、秦始皇陵地宫的范围已初步确定,并且找到了一些甬道,这些甬道没有受到人为干扰或破坏的痕迹。我要新鲜事2023-09-08 19:24:260000唐尧故里的悠久文化 推动了现代的发展(唐霸文化)
远古时期的唐霸文化影响至今还存在。山西省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唐霸文化作为翼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独具魅力。唐尧故里是翼城的文化品牌,是华夏民族的根脉所在。唐尧故里我要新鲜事2024-01-05 20:08:430004新书 | 考古人生 礼证中华——读《礼证中华》
考古学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怎样走上考古之路?他们如何研究考古学?在考古学科日益大众化的当下,这些想必是很多人好奇的,而《礼证中华》这本书或许能稍解众人之惑。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38:200000科技创新赋能长城保护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作为国内首个围绕长城保护研究的政府职能机构,承担着全市文物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自建院以来,始终以筑牢文物安全底线为原则,以科技保护创新为手段,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嘉峪关文化遗产资源特点的科学保护体系,推进长城保护由看守性保护向科技保护转变,经过几年接续努力,在科技保护理念引领下,长城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8:16:220000中型剑龙科:将军龙 发掘于新疆准噶尔(全身遍布骨钉)
将军龙是一种中型剑龙科恐龙,属于装甲亚目类,诞生于1.56亿年前的中国西北部,属于植食性动物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全身遍布尾钉和骨甲,所以有着非常强的防御能力,所以它们也大多是独居生活的,不会结伴而行。将军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4:38: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