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22

明代是封建盐政变革的关键时期,以盐政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5:090

#历史开讲#

盐政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项经济制度,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风貌。

明代是封建盐政变革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上十分依赖于盐利,随着明代中后期内忧外患的加剧,明官府也对盐政制度进行了多次变革,如弘治叶淇“折银开中”变法、嘉靖“余盐开禁”改革、万历袁世振纲法改革等等,盐政制度的变革也对明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最终反映在文学之中。

明代以盐政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明代盐政制度的方方面面与盐政影响下社会的真实图景。

因而,明代盐政论文的创作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这些以奏疏、政议为主要体裁的盐政文章,继承了西汉桓宽《盐铁论》以来以文论政的文学传统,以理性的精神观照现实,揭露盐政紊乱造成的种种后果,条分缕析造成盐政问题的深层原因,大声疾呼从盐法入手施行改革以图强,这些盐政论文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缙绅士人、权贵势要乃至皇帝,关注底层灶民的生活,体现了明代士人干预现实的批判精神。

除政论文外,明代的诗歌散文中也不乏表现盐政问题的内容,如李东阳的《马船行》、曹学佺《送宋运使北上》、范钦《塞上谣送戴使君十首》等,这些作品与盐政论文相配合,批判势要对盐政的破坏,同情盐商与盐民的遭际,表达作者对盐政问题的关注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盐政论文与盐政诗歌反映了明代士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

盐政在明代首次成为通俗小说的表现内容,如西门庆支盐事件,艺术地再现了明代盐政运行的流程,讽刺了奸商与势要相互勾结破坏盐法公平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三言二拍”等白话短篇小说中对私盐的表现,从侧面展现了盐法紊乱后私盐在社会上的泛滥,小说中对私盐问题复杂的情感态度,反映出明代市民阶层对盐政问题的认识与统治阶层存在的差异。

从明代文学对盐政问题的表现,我们可以总结明代士人在盐政问题上的共识,也就是明代士人的盐政思想。这些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惠商、恤灶与重利。惠商即重视盐商在盐政系统中的作用,认同盐商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一致性,保障盐商的合法利益;恤灶即体恤灶民,将灶民视为盐政的根本予以重视,并且从国家层面通过实际的恤灶政策扶助灶民,不仅是情感上对灶民的怜恤,同时还理性地剖析灶民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重利即重视盐利的作用,充分肯定盐商与盐官的理财之能,反对空讲道德不重实际的倾向。

明代士人在盐政问题上的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士人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惠商思想为明代文人与盐商之间的广泛互动提供了契机,恤灶思想直接地推动了明代恤灶诗创作高峰期的到来,而重利思想则与明代中期心学学者重治生、重实学的主张遥相呼应,深刻地影响了明代士人的价值观念。

明代士人中最直接地受到盐政影响的是明代的盐官,明代盐官,尤其是两淮地区的盐官广泛地参与地区的文化与教育事业,是明清社会一个突出的现象,通过建立社学书院、编纂书籍等活动,盐官不仅对明代两淮地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清代卢见曾、曹寅等盐官的文学活动之先驱。在这些文学活动中,盐官与文人发生了较多的接触,通过与盐官的交往,一些对盐政颇感兴趣的文人也得以参与到盐政事务之中,实现经世致用的理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钟惺与袁世振的交往。

盐官自身的文学创作,展现产盐地区的风土人情,抒发作为“理财之官”的真实心声,记录明代后期盐法改革的社会图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盐官对于明代中期心学的发展和传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盐官大力支持心学学者的讲学活动,对心学格外推崇,盐官中也有着如朱廷立、洪垣、吴悌等心学学者,这个现象折射出心学与盐政之间紧密的关联。

盐商是影响明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盐商在盐政中的重要作用与特殊地位,使盐商获得了空前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凭借强大的资本力量结交文人、干预创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史上的盐商形象,也使明代文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盐商的传统偏见。盐商对戏曲活动的支持也促进了戏曲的发展。盐商家族化的运营使一部分盐商子弟得以摆脱商业活动转而投入文学创作,甚至得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他们的创作反映出盐商阶层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而介于儒与商之间的特殊身份,使他们的创作也充满了矛盾性。

明代盐商追求个性的解放,肯定人的欲望,但同时与现实保持着一定距离,将文学作为自娱娱人的工具,反映出盐商阶层的及时行乐的思想观念与趋利避害的价值倾向,他们的创作为明代文坛增添了别样的色彩。盐商不仅是明代文学的干预者、创作者,也是明代文学重要的表现对象,盐商在社会上的活跃,成为明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现实素材。

相比于前代,明代文学中的盐商形象更加多元化,作者对盐商的情感也更加复杂,既有对盐商的讽刺与贬抑,也有同情与赞扬。明代盐商不仅促进了明代文学的发展,也为清代大盐商江春等人的文学活动开辟了先声,仍然有着重要的文学意义。明代盐场地区的文学活动也在蓬勃发展,余盐开禁、灶课折银等盐政制度的施行,使一部分灶民得以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对职业有了新的选择,而盐官对盐场地区教育与文化的投入,也使相当一部分盐场灶民得以接受文化教育。

正德、嘉靖时期,两淮盐场的灶民之中,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王艮,他所创立的泰州学派的思想,立足于底层劳动人民之中,深刻地受到明朝灶民生存处境的影响,反映出灶民阶层的思想状态与价值观念。而王艮及其儿子与弟子们的文学创作,以平实通俗的语言,真实展现了盐场地区赤贫的生活状态与底层劳动人民尤其是灶民阶层的沉重苦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王艮之后,万历时期盐场地区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隐逸诗人石沆,他表现盐场地区自然风景的隐逸诗,以凝练省净的艺术风格,受到钱谦益的激赏,是明代两淮地区文学的宝贵遗产。

明代反人道的灶户制度,既为作为灶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为恤灶诗的创作提供了现实依据,明代恤灶诗继承柳永、王冕、杨维桢等人恤灶诗的优良传统,以充满同情的笔触表现灶民制盐的艰苦与生存的困难,以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明代沿海地区制盐工序,随着明代后期官府与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加剧,恤灶诗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不再以劝勉和讽谏统治者恤灶为主,而是深刻地揭露灶户制度的剥削本质,抨击统治阶层恤灶的伪善面目。

明季凋敝的两淮盐场催生了杰出的盐民诗人吴嘉纪,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力创作恤灶诗,并取得了极大成就的诗人,他的恤灶诗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恤灶诗的探索,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达到了恤灶诗发展的巅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末清初盐场地区灶民非人的生活,是明清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盐政为线索重新审视明代文学中一些新现象的出现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与经济因素,也许能够为明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思路和想法。这也正是经济与文学交叉研究的意义所在。

明代盐政与文学的关系,可以展开讨论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在笔者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便越发感觉到自己正徘徊在一个异常广阔的研究领域的门槛处,虽有心继续向更深处溯游,却受限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只能浅尝辄止,只能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家和作品展开讨论,对许多文学现象的论述,也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没有能够向更深处钻研,对此,笔者深惭能力之有限,难以做出更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唯有希望在之后的学术之路中,不断砥砺自我,继续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