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988

山上冒“宝气”,找宝人顺气找来,有一墓,墓下有洞,洞内有人骨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9:120

神秘的冒“宝气”崖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曾在中国南方流行的崖洞葬风俗,现在已经消失,但关于崖墓的传说依然存在。说法最广的是,这些崖墓有宝物,是藏宝洞。

(湖北利川土家族崖墓)

崖墓太高,又很少有人能上去,“藏宝洞”的传说有鼻子有眼的。有经验的找宝人,还能通过观察“宝气”,寻找到藏宝洞。

真有“宝气”?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一座冒“宝气”的崖墓——广西岜旺山崖墓。

岜旺山崖墓很神秘。此墓在武鸣县两江镇英俊村岜旺屯东约20米,西南山脚有一个天然的崖洞,洞口离地面仅6米。

人们起初并不知道这里有崖墓,只因洞口会冒出“宝气”,才引起了当地寻宝人的注意。

(被挖后废弃崖墓)

一年有四季,这处崖墓每到秋冬两时节,崖墓所在处山体就会往外冒雾气,大家都觉得蹊跷。有识气的找宝人看出来了,这是“宝气”——山里有藏宝洞。

2000年10月,当地的找宝人顺着宝气,找到这里。

巧的是,冒气的地方原来确有一墓。

此墓刚好埋在崖墓的洞口上,将崖墓的洞口全部堵住。而崖墓的洞口也不大,洞径仅有0.8米左右。洞口不是正常的横向平行往内走,而是从洞口往下,再内走。洞口既小又特殊,葬毕后又用大石块封堵,伪装得很好。不明所以的后人,又在洞口上埋了一座墓,所以,人们长期不知道这里有崖墓。

(岜旺山崖墓,洞口大石堵塞,伪装很好,“宝气”从这里冒出)

寻宝人贼精,他们将堵在崖墓洞口上的墓给挖了,但没有发现想找的“宝物”和“藏宝洞”。那“宝气”是从哪冒出来的?

墓底下的一块大石头后引起了注意,搬掉石头发现了真相,出现了洞口——冒“宝气”的藏宝洞找到了。

于是寻宝人组织人手,前来挖宝,将封堵洞口的石块全部取出。进入洞内看到,地面上有人骨和一些陶器。但挖了一通也没有什么惊喜,没有找到金银财富,大家歇手了。

当时,南宁市博物馆接到报告后,便派人来到岜旺山实地调查,确认这是一处古代的崖墓。

(岜旺山崖墓发掘现场)

2001年2月,南宁市博物馆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对岜旺山崖墓进行考古发掘。

也难怪岜旺山崖墓长期未被人发现。据发掘简报,该崖墓所在地貌小型属岩溶峰丛平原,山周边都是农田。此墓从洞口垂直往下约6米,才可到达洞室。

洞室略呈不规则长方形,洞长约20米,宽约1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

但洞内空间低矮,大多需蹲伏行走,只有西北部较为宽敞,最高约3.5米。洞内地面较平,地势自洞口向里逐渐倾斜。

(岜旺山崖墓发掘现场,洞入口处)

考古人员进入洞内看到,此墓已被找宝人挖掘过,但破坏并不严重,可能知道没有什么宝不想再花力气了,地上有少量的陶片和较完整的陶器。

因为空间狭窄,考古人员也只是有选择地进行布方发掘,大部分随葬品和人骨被厚约40厘米的泥土所覆盖。

此洞内有暗河。在洞的西南有一支洞,进去不远就有一与地下河相通的水潭。

(岜旺山崖墓发掘现场,人骨散乱)

可能是地下河水上涨漂移作用,人骨和陶器较为分散。分散的陶器大部分靠近洞壁处,而水退后,少数陶器被搁置在高出洞底的石缝处,因为已钙化板胶结,而无法取出。

经对洞内采集到的人骨鉴定分析,此处崖墓当初约葬有12个人,6男5女,多是中老年人。

出土3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陶器、石器、玉器,以陶器为主。

玉器有3件,都是饰品(见下图),质地是灰绿色玉石,通体磨光,制作精致。其中,两件坠饰,一块玦。

(岜旺山崖墓出土玉玦)

两件坠饰玉器形状相同,但大小有别。

玦很有特点。玦是古人佩戴的一种玉器,一般半环形,有缺口。岜旺山崖墓出土的这块玦特别,工艺原始,呈不规则扁平长方形,一面微鼓,一侧的中部有单圆孔。

这件玉器制作时,用单向管钻成,孔径由大到小。从近孔的侧边到孔部开一长方形缺口,缺口是从两面分别按不同的方向切割而成,工艺精准。

(岜旺山崖墓出土玉坠饰)

经考证,这是一处先秦人崖墓。

最后有一个问题要交代一下,为什么崖墓的洞中会冒“宝气”?这其实是很自然的物理现象。

岜旺山崖墓洞穴内有暗河,水气大,而崖洞内外温差、干湿不同,到了秋冬两季会更明显,水气从封闭不严的洞口冒出后,就形成了雾气,即找宝人所说的“宝气”。

“宝气”虽然说得很玄乎,但据此可以发现墓葬和隐藏洞穴是肯定的,被精明的找宝人利用了!

(墓门洞已曝光的崖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