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46

过去有钱人家嫁女儿,陪送嫁妆中必有一样东西,此物死时才能用上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24:590

民间嫁女送寿材风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过去,民间家里的木物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床,一是棺。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床可以没有,棺是一定要置办的。

老话说,床是在阳间使用的,人世间的大部分光阴都在床上度过。棺呢,是阴间的床,人的阳寿一结束,就用上了。

过去老大床

过去家里预置办的棺材,称为“寿材”。

不要忌讳寿材,家中有寿材是一件吉祥的事情,所谓“见棺发财”就是这么来的。如果家里不见寿材,是被人看不起的,说明太穷了。

因为家里是否置办棺材是村邻衡量一户人家富有程度的标志,所以有的地方在姑娘出嫁时,娘家陪的嫁妆中,会有一副棺材,以免闺女在婆家受到歧视,被公婆白眼。特别是有钱人家,更是这样。

富有的地主家小姐出嫁时,不只会陪送棺材,还会有寿衣和田产等。

或许有网会说,结婚是喜庆的,陪送棺材和寿衣多不吉利啊。错,这恰恰是最吉利的事情。

寿材

嫁妆中有棺材、寿衣这些百年之后才用上的东西,在民间看来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有“炫富”的成分。嫁资丰厚,说明娘家富有,就是以后驾鹤西去,死了,也不花婆家一分钱。如此带着财富来的新媳妇,在婆家的地位就高,没有人敢小看的。

二有“祝福”之用意。祝愿闺女嫁过去就发财,家庭旺旺的——旺夫旺子。“棺材”二字的谐音意,都是今天人们祈盼和追求的。“棺”者官也,“材”者财也,升官发财是绝大多数人都希望的。新娘子陪棺材,预示给婆家带来官运、财运,公公婆婆都会喜笑颜开的,高兴的嘴都合不拢。

新娘子(剧照)

还有,在过去新娘子陪棺材也是现实的需要,虽然死时才能用上,却是让新娘子心里最踏实的东西。因为古代女性寿命远远短于现代,甚至短的惊人,有的地方就三四十岁。

民国时,北平妇婴保健会的医学专家袁贻瑾研究的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

袁贻瑾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曾根据广东中山县李氏家谱,对最早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最晚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784名男子和3752名女子的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

明清家庭(剧照)

结论是,清朝中山李氏家庭人口均寿为35.65岁,其中,男子均寿为34.5岁,女子为36.8岁。

一地一族之统计结论不足以代表全国,实际寿命也可能高于此结论,但足可说明过去人均寿较低的实际情况。

那么,影响女性寿命的因素是什么?或许有人会感到意外——最主要因素就结婚生子。在过去,女人生孩子真是走鬼门关。

清朝孕妇(剧照)

有学者对《清代闺秀集丛刊》和《清代闺秀集丛刊续编》两本书中收录的,644位清朝女性作者进行寿命分析,其中可考出生卒年龄的358位女性,均寿为44.93岁。

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期间,40岁之后死亡人数突然降低。

古代待产妇(剧照)

这说明什么?20-40岁是女性的生育高峰期,你想想是什么原因?!

《丛刊》和《续编》中,可确定为难产而死的才女至少有13位,死于产后疾病(包括产褥感染、产后抑郁等)者至少有10位,这些女性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期间。

古代才女(剧照)

实际上,《丛刊》和《续编》所收作者中,还有很多女性死于这个年龄段,有的仅记“病死”,不排除是生育导致的疾病。如《篋存诗稿》作者倪瑞璿,据其夫徐起泰序,她病死后幼子随之而殇,可以想见其病与生育相关。

从考古出土的女性墓志中,因为难产或产后梁疾去世的女性很常见,即便贵族女性也不例外。

李倕墓志

如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在陕西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内的古墓葬群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唐朝宗室女李倕墓。

她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月初七,病死于长安胜业坊家宅中,时年仅25岁。怎么死的?其丈夫、宣德郎莫陈亲自为她撰写的墓志中,透露出实情—— 一句“子在于襁褓”,说明李倕系难产或是产后染疾死亡。

古代生产场景(剧照)

因为女子结婚生子多生悲剧,所以娘家人想得十分周到,在嫁妆中陪送棺材。万一闺女以后真的发生意外,也好就个急,不至于长时间陈尸床上。

嫁妆都讲究成双成对,所以,所陪送的棺材也往往是一对两口,不用说,一口是新娘子的,一口是新郎官的。

那么,棺材怎么送到婆家的?与其他嫁妆一样,抬过去的。

如在过去的安徽徽州等地,有结婚前一天送嫁妆风俗。富家女将嫁妆运往夫家时,所陪送的棺材必须走在送嫁妆队伍的最前面。因为路途的原因,不可能一口气送到,但棺材是不能落地沾泥土的,所以会专门安排人扛着两个红漆棺凳跟着,停下歇脚时棺放凳上。

带棺套下葬(我农村93岁大妈死后下葬情形)
棺套

当然,不能是裸棺往外抬,也不能漆好,会用“棺套”罩起来。棺套也称“棺罩”,多是用绣有彩色花样的大红绸缎制作的,套在陪嫁的棺材外面,显得很喜庆。

除了外罩棺套,棺材里面也要装饰,一般放苎麻布和白布。为什么要放这两样?留给子孙用的。将来过世后,子孙送葬要“披麻戴孝”。

在浙江也有此风俗,甚至连公婆死后做儿媳妇要穿的孝衣,嫁妆中都有预备。

现代孝衣。过去孝衣不能用结扣,用带子系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在今浙江宁波慈溪一带,过去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为女儿预制的缞衣麻裙,是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富有,体贴女儿。实际上,女方家还有一层不能上台面的意思——祝公婆早死,闺女好早当家。

另外,有的地方不是陪送制作好的棺材,而是陪送供以后制作棺材的大料,即棺材板。在广东大埔一带就有此风俗。《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排列余里。”

如果不方便陪棺材或是棺板,有的地方会作个变通,铸个金棺陪送。

金棺

如台湾有的地方就这样。

台湾虽然远离大陆,但风俗与大陆相通。台北有钱的人家嫁女儿会陪“全厅面”,即厅堂所需的椅桌、垫案、神灯、花瓶等家具,一式全套齐备。这些木器中,必须有桌柜,台湾人口中的“柜”读音是“怀”[huái],取意怀胎吉兆。嫁妆少不了的,还有送供以后制作棺材用的寿板。

如果不陪送寿板,则陪送“金棺”:用金子铸一小棺材模型,此棺与市场上上好的棺材等值。

嫁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