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73

李零:孔子的“祖国”和“父母之邦”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7:260

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这个时期,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大崩溃,但贵族传统还在。我们研究当时的人物,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出身。研究孔子,我们也不要忘记他的出身,他的“祖国”是宋国,“父母之邦”是鲁国。我们先说宋,再说鲁,带大家旅游一下,让大家对《论语》中的很多说话地点,有一点空间感受。

宋国的孔氏:孔父嘉

宋是商王的后代。周武王克商,占领东方,在商王朝的核心地区封了宋、卫(在今河南省的东北部),在它的后方即东夷之地封了齐、鲁(在今山东省)。孔子的一生,和鲁、卫关系最大,齐国和宋国,他也去过。

宋是商遗民的保留地,和商的关系最密切。当时人对商的知识,主要靠宋。

宋是孔子的“祖国”,他祖先的国家。

据《世本》记载,孔子在宋国的先人是:

宋湣公(名共,约西周中期)——弗甫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前?—前720—前710年)——木金父——睾夷(字祁父)——孔防叔。

孔子以孔为氏,是出自孔父嘉。孔父嘉,就是《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提到的孔父。他的名字,是属于名、字连称,他的名(出生时取的小名)是嘉,字(成人后取的大号)是孔父,不是姓孔名父嘉。孔子以孔为氏,是属于“以王父字为氏”,即以他爷爷的字为氏名(家族的名称)。他这一支,按照古代命氏(给家族起名字)的惯例,其实是用睾夷爷爷的字作家族名称。他们这一支,是从睾夷这一代才开始立族,从此称为孔氏。

孔父这一支,是西周中期从宋湣公分出,追根溯源,是成汤的后代。孔子在鲁国被人另眼相待,最初就是沾祖上的光。鲁国大贵族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左传》昭公七年),主要就是指他血统高贵。古人说的“圣人”都是上古贤君,不是一般人。

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是宋穆公托孤寄后的顾命大臣,地位很高。他的太太,长得很漂亮。有一天,在路上,被宋国的太宰华父督撞见。华父督“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看上了孔子的祖奶奶。当时,宋国跟郑国交恶,十年有十一场战争,老百姓怨声载道。华父督趁机煽动,说灾难都是出自这位负责军事的大司马,竟然把孔子的老祖宗杀掉,把他的祖奶奶霸占。宋国国君不满,也被杀(《左传》桓公二年)。

孔父死后,家道中衰。他的后代,“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孔子家语·本姓解》)。宋都在今河南商丘,离曲阜不远。他家是从商丘北上,搬到鲁国。

商丘是成汤所居,比河南淇县的朝歌早,比河南安阳的殷墟早。已故的张光直教授,过去一直有个梦,就是希望找到成汤所居的“商”,把它亲手挖出来。他组织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河南商丘挖了很多年,“商”没挖到,但挖到了东周的宋城。宋、卫一带,是著名的黄泛区,古城多被黄沙淤埋,完全在地下,从现在的地面挖下去十几米,才能接触到东周宋城的地面。商代、西周的遗址还在下面。

宋朝以宋为号。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当地出土过宋公成钟,曾被视为祥瑞。但直到现在,当地还很少有东周时期的发现。

宋人的特点:死心眼,认老礼儿

孔子是在鲁国长大,但有一段话,据说是他讲的。他说,“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礼记·儒行》)。如果这话可靠,他年轻时,一度回过宋国。

孔子60岁那年,周游列国,途经宋国,险些被宋国的司马桓魋杀害,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孔子晚年有个学生,叫司马牛,就是司马桓魋的弟弟。他家也是宋国的司马。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词句: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7.1)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13.22)

商人的特点是守旧。老彭就是保守分子。孔子说,他只继承,不创造,信古好古,和老彭一个样。老彭不是两个人,老子加彭祖,而是一个人,专指彭祖。老指老寿,传说活了八百岁。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为彭姓始祖,故名彭祖,名字叫铿。《列仙传》、《神仙传》说,他教商王学地仙之术,吃喝玩乐搞女人,是商代有名的养生家。汉晋流行《彭祖经》,是所谓“房中七经”之一。王夫之说,彭祖是“一淫邪之方士”(《四书稗疏》),但孔子引他为同类,骂他等于骂孔子。

商人还有个特点,是酷爱占卜。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这一点。“南人”,孔注说是“南国之人”,不能确指哪一国。上博简和郭店简的《缁衣》都作“宋人”,才揭开谜底。宋在鲁的西南。所谓“南人”,其实是宋人。孔子的意思是说,人贵有恒,就像占卜:一次不灵,可以再占;这种不行,就换另一种。他说自己,人不太聪明,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7.2),是个持之以恒的人。喜欢占卜的人就有这种劲头。孔子特别强调“有恒”,反对半途而废。他对自己的勉励,对学生的教诲,到处贯穿着这种精神。从好了说,是执着;从坏了说,是顽固。

宋人在西周是遗老遗少。他们特别认老礼儿,性格很倔。

我们都知道,孔子以前,宋国有个怪人,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楚战于泓(今河南柘县北)。宋人摆好阵势,楚人还在渡河,他不肯趁楚人没有摆好阵势就发动攻击,结果大败,大腿受伤。战后,国人都骂,他却辩解说,这是古人的规矩,君子的规矩,我是“亡国之余”(商人的后代),不能打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第二年,伤重不治,白白丢了命。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论持久战》)。

堂吉诃德,好古,跟风车开战。研究文学史的说,宋襄公是中国的堂吉诃德。

孔子,有个鲁国看城门的人(石门晨门)说,他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14.38)。明明不行还要干,可见很倔。在孔子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其先祖的性格。

孔子是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个可笑也可爱的人物。

鲁国的孔氏:孔子的爷爷和爸爸

孔子的祖上是“国防部长”,后来家道中衰,被迫移民鲁国,地位大不如前。他这一支是庶支的庶支。

据《世本》记载,孔子在鲁国的先人有三代:

孔防叔——孔伯夏——叔梁纥——孔丘(字仲尼)。

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孔伯夏是孔子的爷爷。他爸爸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也是名字连称,和孔父嘉是一种叫法。纥可读为仡,有壮武之义,梁者强梁,与名相应,正如其人。他是鲁国的郰邑宰(郰邑的长官),力气很大,偪阳之役,曾力托悬门(《左传》襄公十年),传说身高十尺(合2.31米),比孔子还高(《孔子家语·本姓解》)。

《论语》提到过孔子的爸爸: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郰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3.15)

“郰人”,当时的意思,不是说住在郰邑的人,而是指郰邑的长官。文中的“郰人”就是孔子的爸爸。

孔子是军人世家,前辈都是赳赳武夫,身材高大,拜先祖之赐,有遗传优势。他爸爸是大个子,他也是大个子。孔子的七世孙孔腾,据司马迁说,和孔子一般高,也是大个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左传》襄公十年称“郰人纥”,十七年称“郰叔纥”。他只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太高。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史记·孔子世家》),颜氏是孔子的妈妈,下面还要讲。

“野合”什么意思?前人吵得不亦乐乎。孔子是圣人,怎么能在野外行事,很多人宁愿相信,这是说,孔子的父母年龄悬殊,婚姻不够正式,手续不够齐全。其实,野合并没有这种复杂含义。司马迁对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不会故意污蔑圣人。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苦孩子,三岁上就死了爹,他对他爸没什么印象,他妈好像也没跟他讲过多少他爸的事。为什么不讲,可能就和野合有关,不是正式配偶。后来,孔子他妈死了,他把她的棺材停在五父之衢,到处跟人打听,他爸埋在哪里,打听出来,才把父母合葬。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对自己的身世不清楚。

我理解,古人讲这类故事,主要强调的是,孔子身世不明,从小受人歧视,和一般人不一样。忍辱负重,是圣人故事常有的铺垫。

鲁国的颜氏:孔子的妈妈

一个小孩,他是父母双全还是来自单亲家庭,是跟爹长大,还是跟娘长大,很重要。孔子是由妈妈拉扯大。对他来说,妈妈更重要。

关于孔子的出生,有另一种传说,叔梁纥身体好,生育力极强,他和施氏(正室),一口气生了九个闺女,就是没有男孩,好不容易娶个妾,生下个男孩,叫孟皮,还是瘸子(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孔子他爸,娶了两个太太,都没生下健康的男孩。他不甘心,又到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当爹的怕这些年轻女孩嫌他太老,特意解释说,孔子他爸是“圣王之裔”,“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比孔子还高),出身高贵,身体没问题。但老大、老二不干,只有老三同意。这个老三叫颜徴在,就是孔子他妈(《孔子家语·本姓解》)。

这个故事,是正式求婚,和司马迁的说法不一样,也许是一种补救之说,可以消除野合说的不良影响。

孔子他姥姥家是颜氏。鲁国的颜氏,有姬姓之颜和曹姓之颜,她是哪个颜?还不能肯定。颜氏寻根问祖,都说自己是颜回的后代,再往上追,则说出自曹姓,即邾国的分支小邾国。小邾国,有个墓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2002年发现,六座墓,被人盗了三座半,剩下两座半,2003年发掘。我去过这个墓地,那里有块碑,说这是颜氏的祖坟,就是颜氏后人赶去磕头,特意立的。

孔门弟子有八人出自颜氏,最出名的学生是颜回。孔、颜两家是姻戚,儿女亲家,有通家之好。这些学生,都是从他姥姥家带出来的。

叔梁纥想要一个健康的男孩,颜徴在也想。传说,颜徴在曾到郰邑附近的尼丘山(在今山东曲阜市的东南)祷神求子。孔子为什么叫丘,有两种说法,一说和他的颅形有关(《史记·孔子世家》),一说和他出生于这座山有关(《孔子家语·本姓解》),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尼丘山,本来叫尼丘山,因为孔子的私名是丘,丘字要避讳,所以现在只叫尼山。

仲尼是行辈加字,古人称字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死了,鲁哀公的悼词称他为“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尼父”就是他的(古人称字,男子往往加父字,女子往往加母字)。

孔子排行老二,吴虞管他叫“孔二先生”,有戏谑之义。五四运动和“文革”时期,大家对孔子往往直呼其名,如赵纪彬的书,就只呼“孔丘”,不叫“孔子”(但孔子的学生,他反而称字)。而最难听的叫法,是“孔老二”。“孔丘”的“丘”,清朝要缺笔,不能直呼其名,叫名已经不礼貌,“老二”更是侮辱性的词汇。

孔子的出生地

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类似的话也见于《孟子·尽心下》)。柳下惠为士师,三次被贬官,有人劝他离开卫国,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18.2)。古人都很看重自己的“父母之邦”。

鲁国是孔子的出生地和居住地,爸爸是鲁国人,妈妈也是鲁国人,对他来说,是名符其实的“父母之邦”。他离开齐,巴不得马上就走。离开鲁,却十步九回头,迟迟不忍去。原因很简单,齐是外国,鲁是祖国。

孔子有两个家,一个是爸爸家,一个是妈妈家(或姥姥家)。

孔子的出生地在曲阜鲁故城的东南,即尼山附近。那个地方是在城外,属于郊野之外的小城镇。

司马迁说,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郰邑(《孔子世家》)。郰与邹古音相同,郦道元以为是同一地方,但许慎以为是两个地方。

邹即邾,是鲁国南边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城市南的峄山脚下,俗称“纪王城”。秦统一天下,“邾”改称“驺”,如当地出土的秦陶量,除用十印打出始皇诏书,还有一印记制造地点,字正作“驺”,汉代古书也把它写成“邹”。邹、鲁是出儒家的地方,古人说的“邹、鲁缙绅之士”,就是这两个地方的特产。鲁是孔子的老家,邹是孟子的老家。孔子不是邾人或邹人。郰和邹,不能混为一谈。

孔子的老家,他爸爸家,据司马迁说,是鲁昌平乡郰邑,西汉的鲁是个王国,当时有这么个地方,司马迁很可能去过。后人说,这个地点就是尼山西五里的鲁源村(《阙里志·尼山》)。康有为尊孔,特意在村口立块碑,前面已经谈到。

孔子的爸爸是郰邑的长官。他在郰邑出生,很自然。

孔子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尼山夫子洞。现在的尼山,半山腰有座庙,是尼山孔庙。庙的下面,山脚处,有个洞,是所谓夫子洞,传说孔子就生在这个洞里。另一种,是女陵山的空窦(《水经注》卷二五、《史记·孔子世家》正义》),空窦即孔窦。汉《建宁元年史晨碑》提到“孔渎、颜母井”,“孔渎”即孔窦。这是另一个夫子洞。

尼山附近,还有颜母庄,传说是颜徴在的娘家。

孔子的居住地

孔子的居住地在曲阜,我很怀疑,曲阜才是他姥姥家。

孔子三岁,他爸爸就死了。孔母年轻守寡,没有名分地位,不久,就带他搬到曲阜去了。

颜徴在,从曲阜城外搬到曲阜城里,投奔谁?我想一定是她娘家的人。颜回贫居陋巷的陋巷,就在这一带。可见这里住着颜家的人。

孔子住的地方,一直叫阙里。阙里是个古地名。这个里名为什么叫阙里,是因为靠近鲁宫城的阙门。鲁宫城的阙门,就是孔子杀少正卯的两观,郦道元叫双石阙(《水经注》卷二五)。《论语》有“阙党童子”(《宪问》14.44),就是住在阙里的年轻人。后世的孔庙、孔府都在阙里。

曲阜鲁故城,1977—1978年发掘,有发掘报告。旧曲阜县城,包括孔庙、孔府,是在鲁古城的西南角。这一带是平民区,和过去北京南城的宣武区一样,是穷人住的地方。孔子在穷街陋巷长大,知道清贫是什么滋味。他老把“仁”和“贫”捆在一块儿。他夸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6.11)。后世所谓陋巷,在孔庙的东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巷子的北边是宋以后的颜庙。这一带,后来阔得很,何陋之有!

鲁古城有12座城门,东南西北,每面三座门,南边靠西的门,离今孔庙、孔府最近,叫雩门,雩门外,有个祈雨的台子,叫舞雩台。孔子和他的学生经常上那儿散步,《论语》提到过两次(《先进》11.26、《颜渊》12.21)。今曲阜南门外,有一土堆,原来立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石碑,就是后人凭吊的舞雩台。

《论语》两次提到“子入太庙”(《八佾》3.15、《乡党》10.19)。所谓太庙,就是周公庙。今周公庙,在鲁古城的中心而偏东,和明清北京城的太庙,位置差不多。

孔子死后,葬于城北的泗水之上,后来成为孔家的族墓,即现在的孔林。

孔子生于鲁国,长于鲁国,死于鲁国。

他爱母亲,所以爱曲阜阙里;爱阙里,所以爱鲁国;爱鲁国,所以爱周公;爱周公,所以爱西周。爱西周,所以爱西周之礼。

这是孔子的爱国主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