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86

韩国河:究古代陵寝之道,结精力弥满之实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16:020

古代墓葬作为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自然是古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中,中国古代帝王墓葬——陵墓,作为政治集权和礼仪规范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丧葬礼制研究的重中之重。毫无疑问,中国古代陵墓及其相关制度反映的不同时代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宗教观念乃至礼仪化的行为方式,对认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趋向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于中国古代陵墓的论述,通史性的著作先后有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贺云翱、郭怡《古代陵寝》(文物出版社,2008年)、刘毅《中国古代陵墓》(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年)等,相比较断代陵墓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考古发掘报告,成果数量显然相对比较少,且缺少全面深刻的论述。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的陵墓资料补充,以往研究的观点和论证需要修正和完善,刘毅教授的新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陵墓》(下文简称《陵墓卷》,开明出版社,2016年5月)恰逢其时刊出,其内容就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归纳,可以说是一部深入研究的通论性著作。

一、历时考察,揭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轨迹

《陵墓卷》的绪论部分,作者首先通过对陵、寝、庙等三个方面的详细解读,明确了中国古代陵墓的研究对象和范畴,认为“陵墓”是专门指代中国古代帝王的墓葬,内涵包括用于埋葬棺柩的椁室或墓室,以及地面陵园建筑和其他附属设施;陵墓制度则是历代帝王墓葬及其附属设施和各种礼仪规范的总和,地面陵园制度和地下埋葬制度是其主要内容。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其次总结概括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的学术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列举了相关研究资料的种类。随后从地理位置因素、风水因素、政治因素、礼制因素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卜选规则,并指出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影响陵墓选址的因素会有不同的侧重。最后作者将中国古代陵墓的发展历史分为七期,明确了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概括了不同阶段的陵墓的总体特征,为后文展开奠定了基础。

全书九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从商周至明清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发现与相关研究情况,概括了不同时期陵墓的特点,分析陵墓制度出现重大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对不同时期陵墓制度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一些具体现象进行解读。第一章商周王陵,此阶段是中国古代陵墓的发端起源时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初现陵墓的雏形开始入手,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探索了中国王陵的起源,归纳了商周王陵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并对“墓祭”问题进行了有深度的探讨。第二章东周至秦代陵墓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墓的初步形成时期,大型封土墓开始普遍出现,本章分析了封土出现的原因;在对东周王陵和各诸侯国君墓考古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战国中山王 墓和秦始皇陵两个个案的陵园制度进行了专门的讨论。第三章汉代陵墓制度,是古代陵墓的发展和完善时期,讨论了西汉和东汉时期的陵园制度、埋葬制度、祭祀制度等,并重点分析了西汉皇陵陵园制度特点及发展变化以及东汉皇陵制度相对于西汉出现的变革。第四章三国至隋代陵墓制度,是古代陵墓制度由衰微到逐步复兴时期,通过对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北魏、北朝晚期、隋代等各个时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分析,详细勾勒出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由曹魏时期的彻底废除,到东晋南北朝的逐步恢复发展,再到隋代全面复兴的发展历程。第五章唐代陵墓制度,是中国古代陵墓新的发展时期,论述了唐陵的陵园制度和玄宫制度,认为“唐代皇陵以北朝和隋代陵墓制度为基础,兼采南朝陵墓的某些特点,将汉代以来的陵寝制度发扬光大,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第六、七两章分别是五代两宋陵墓制度和辽夏金元陵墓制度,这一阶段是中原地区的陵墓制度徘徊发展和北方地区新因素的出现时期,此二章除了阐述各朝陵墓制度的相关内容外,着重探索了宋代皇陵制度的特点,特别是辽、西夏、金三朝皇陵制度中的新因素及其影响。第八、第九章分别是明代陵墓制度和清代陵墓制度,明清时期是古代陵墓全新发展和集大成时期,明代皇陵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色,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清承明制,尽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明清两朝陵墓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异同特征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最后灿烂。

二、瞄准靶位,究明陵寝制度研究中关键节点

如众所知,中国各阶段考古学研究成果的不均衡,尤其是宋代以后与陵寝相关的考古调查需进一步加强,学界对陵园布局的研究多集中于汉、唐帝陵,对宋代及以后的皇陵布局研究较少,对北朝至隋代、五代十国等处于转折节点的帝陵研究还远远不够。限于研究资料较少的局限性,很多论著对陵园要素的具体分析还不够深入。本书以“通”见长,在宏观探索中国古代陵墓整体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阐述,尤其是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比如:

1.关于墓祭问题

作者认为“古无墓祭”之说更接近实际,上古乃至西汉时期“上冢、祭墓等活动,局限于上食、供奉衣冠等,参加人员亦仅限于墓主亲属,与属于礼制范畴的‘祭’有明显区别……应该属于‘歆享’一类”;而“东汉时开始举行的‘上陵礼’,其主旨不再是以上食和敬奉衣冠为事,而是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礼仪色彩,它与上古乃至西汉原有的上冢、上陵之礼以及其所谓的‘祭墓’有本质的区别,是载入国家祀典的重要礼仪和政治活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墓祭的开始”。从政治权力和陵寝建设的角度看,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

2.关于封土墓出现的原因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封土墓大量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西周宗法制的破产,新型官吏和富有者崛起,利用高大的坟冢展示权力和财富,同时封土也便于如孔子一般的“东南西北之人”辨识先人葬所;礼墓之俗渐长、墓葬地位变化、人们对于灵魂观念认识的转变、社会风俗的发展等,都是促进封土墓出现并日渐流行的原因。此外,作者还考虑到江浙地区土墩墓和西北地区乃至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笔者以前也写过封土墓流行原因的文章,现在来看,综合性分析封土墓的产生历史背景更为合适。

3.关于东汉皇陵制度的变革

从陵园结构、陵墓形制、玄宫结构、合葬制度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东汉皇陵制度的变革,分析全面、深入,强调了东汉皇陵制度变革在陵寝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对理解丧葬制度的变化、陵园结构及相应制度的变化有重要意义,随着今后新的考古资料发现,学者会加深这方面的认识。

4.关于南朝陵寝制度的继承作用

南朝陵寝制度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不同,如安置神道石刻、地面有封土、按家族聚葬、帝后合葬、祭陵更加常态化等等,都反映了南朝皇陵从模仿汉制出发,陵墓制度有了一定的恢复发展,有些还传承并影响了后代。对于南北朝时期,学者一般意义上认为是分裂时期地域因素的扩张所至,但对后世陵寝文化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而深远。

5.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因素对隋唐陵的影响

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下的北朝,陵墓制度也在逐渐恢复和发展,其陵墓兼有汉制和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双重特性,其陵墓制度中的一些因素,对隋唐陵寝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高祖献陵的营造规制、太宗昭陵的早期玄宫结构等都有明显的北方因素,而不是简单的“一仿汉制”。

6.关于辽西夏金北方三朝陵墓的位置问题

作者认为,辽、西夏、金三朝的皇陵制度中包含了很多不同于唐宋的新因素,并且,“在陵墓选址、陵园布局和建置、多室的玄宫结构、陵山崇祭、皇帝亲祭先陵等方面,对明清皇陵制度有明显的影响”。“就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发展演变序列而言,绝不是简单的汉-唐-宋-明等中原‘正统’王朝简单的直线传递,契丹、羌、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式帝王陵墓制度的最后定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至清代皇陵制度一直是该书作者多年来重点研究的对象,此次也有一些局部新见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文中不再一一列出。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以上许多关键节点的论述,笔者认为《陵墓卷》的一个很大贡献是指明了陵寝发展之道不是直线传递,而是交叉甚至是跨时段的继承与发扬;同时,陵寝演进之道的本质和国家文化认同联系在一起。

三、二重证据,彰显精力弥满之实

自王国维先生倡导“二重证据”法开始,三重乃至多重证据占据了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主线。研究古代历史社会,只叙述分析考古发现不结合各种文献的佐证显然是自说自话无精神也无生命力。与一般墓葬研究不同,古代陵墓的研究必须依靠大量的文献资料,如礼制典章类史籍、档案资料、诗文笔记、方志资料等等,古代文献数量之多,浩如烟海,在如此大量的文献中找寻与古代陵墓研究相关的资料想必不是易事。《陵墓卷》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引用规范,出处明确,疏误较少,作者严肃治学的认真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最为珍贵的是,关于各代陵墓的考古发掘、调查资料已公布很多,内容丰富,但作者并没有仅仅依靠这些间接资料进行研究,而是实地考察了各代许多陵墓的遗址和遗迹,有些结论就是通过现场调查得出的(体现于陵墓选址),有的是与同行讨论问证得出的(体现于西汉文帝霸陵的形制、东汉帝陵的陵主认定等)。记得作者在撰写《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年)的时候,作者就骄傲地给我讲自己跑遍了各地明代藩王墓葬所在地,为了著述该书,又不辞辛苦走进了历代的陵墓所在地,如“后记”所言,本书中所用的照片均由作者亲自实地调查拍摄,这种追求实证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六十多卷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部恢弘巨制,这套书以物质遗存为基础,书写了一部全面详尽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搏,探索历史最生动的层面,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系列丛书的其中一卷,《陵墓卷》也秉承“以物质遗存为基础,探索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理念,以古代帝王陵墓为切入点,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物质文化,构建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从产生到发展再到集大成的基本面貌,其内容时间跨度长,论及上古至明清;论述完整,包含陵墓制度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陵墓所反映的古代文化,是一部通史性、通论性的重要著作,为今后的陵墓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然,《陵墓卷》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如个别文字错误、图片不够清晰等。此外,全书缺少相应的总结章节,对于一些最新考古资料的消化、解读也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二里头遗址中墓葬性质的认定等。总体上,不论从收集调查资料、梳理整合文献、分析论述观点,还是作者治学态度来看,《陵墓卷》都可以称之为陵墓研究优秀之作,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来源:《中原文物》2017年第6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