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705

史念海:祖国的历史名城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1:25:420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陆续兴起了无数的名城大都。以统一王朝的都城来说,就有咸阳、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著名都会。今天的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其他值得称道的,还有太行山东的邯郸和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山东境内的临淄和陶,四川盆地的成都,长江中下游的江陵和扬州,太湖东南的杭州等。西藏的拉萨,也曾名重一时。特别是近百年来突起的上海,迄今犹为世界有名的商埠,这里仅就其政治经济地位特别重要的。分别论述如下。

一、咸阳和长安

咸阳和长安都在今陕西关中的中部,隔着渭河遥遥相对。咸阳为秦王朝的都城,其故地在今咸阳市东。长安则为西汉、隋、唐诸王朝的都城。其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也都在这里建都。东汉与西晋末年,都曾迁都于此。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和李自成也在这里分别建立过大齐和大顺政权。隋以前的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从隋时起才迁到现在的西安市。如果由秦汉向前推溯,则西周的丰镐就在今西安市西南的丰河两岸。丰镐、咸阳和长安相互成为一个三角形。实际上汉长安也正是秦咸阳的继续和发展。因为秦咸阳经过项羽的焚毁,了无余烬,西汉才不得不在渭河南岸另建新都。

丰镐、咸阳和长安相继建为都城,是有其共同的特点的。不论其政权的性质如何,都城的选择都以能否加强其统治为出发点。丰镐、咸阳和长安都位于关中的中央,而关中有四塞之险,足以作为固守的凭借。关中虽在四塞之中,交通却也还算是便利,能够和四周各处密切联系。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构成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形势。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农业经济发达,为建立都城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只是由于关中平原的范围有限,都城人口稍多,当地所生产的粮食就会感到不足,所以建都在关中的王朝就不能不讲求漕运,由关东各处运来更多的粮食作为补充。漕运的顺利与否,往往会关系到一些王朝的安危。

现在丰镐故地早已湮废,其遗址在今沣河东西的斗门镇和马王村一带。今咸阳市窑店镇东的秦咸阳故城遗址,南濒渭河,北达咸阳原上。由于渭河不断北移,原下部分遗址多已沦于渭河之中。近年考古发掘,在北原(就是所谓北阪)上陆续发现了一些城墙遗迹,还不易看到故都的全貌。不过那时一些宫殿如阿房宫等原来就建在渭河以南,咸阳毁灭,渭南则未波及,汉长安城的宫殿就是在前代离宫别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安和咸阳虽然隔着一条渭河,其间关系却是十分密切的。

汉长安城的城垣迄今还有大部分残存,犹能显示故城的轮廓。其东墙较为端直,西、北、南三墙多有曲折,城的形状极不规则,仿佛天空中的南斗和北斗,故有斗城之称[360]。城内大部分为宫殿和官署,商业区在城内西北部,有东市和西市等市场。这大概是因为近于渭河,交通便利的缘故。汉长安城因受地理形势的限制,不易扩展,后来井水亦多咸卤,不适于食用,所以到了隋代,就在其东南的龙首原南麓另建新城。

隋唐的长安城包括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今西安城就是隋唐长安城的缩小和改建。宫城是皇室居住地,在今西安城内北部偏西处,兼有城北一些地方。皇城为隋唐王朝中枢官署所在地,在宫城之南,其南墙大致就是今西安城的南城墙的前身。宫城和皇城皆不包括今城内偏东的一部分。外郭城为住宅区,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和皇城,这样的住宅区共有一百一十个坊。另有东市和西市,为城中的商业区。

唐代末年,封建统治阶级不断进行争权夺利的战争,长安城遭到严重破坏,国都也迁往洛阳。后来,只好舍弃外郭城和宫城,留下皇城,勉强维持残局。明朝初年改称西安,重修了城池。这次重修,只是对原城略加扩充而已。从那时一直到1949年,城垣大体没有多大变化。

二、洛阳

洛阳城就在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市,是东周、东汉、魏、晋、北魏、后唐等王朝的都城,也是隋、唐两代的东都。东都是和长安相对称的。本来是陪都,实际上隋炀帝和武则天都长期住在这里,和都城没有什么差别。

在这里最早建立的城池,是周代的王城和成周。成周在瀍河东,王城在瀍河西、涧河东。汉、魏的洛阳城实际上就是成周的扩大。隋唐的洛阳城兼有洛河南岸地。现在的旧洛阳县城则在隋唐东都中宫城的东侧。其西城墙且侵入隋唐的东都城内。

洛阳城位于洛河之北,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邙山之北就是黄河。洛河在这里会合伊河和瀍、涧诸河,形成山环水绕的形势,也是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虽然山水环绕,却不如关中的险固。伊洛河谷平原自来也是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足以作为建都的经济基础。不过论平原的范围,较之关中还要狭小。

洛阳城最初是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而建立的。周室东迁,才正式作为国都。西周初建洛阳时,说它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的道路比较平均[361]。以周王朝的疆域来衡量,洛阳的位置大体是适中的。其实当时建城的目的,则是为了加强对于其前代殷商遗民的统治。西周灭亡,丰镐已成废墟,周室东迁本是出于无可奈何,加之一些诸侯封国先后强大起来,东周王朝实际上没有什么统治力量。洛阳这时作为全国的都城,只不过徒有虚名罢了。

西汉初年,本来打算建都洛阳,由于考虑到这里不如关中险要,因而改变了计划[362]。到了东汉,才以洛阳为都。当时长安已经残破,不易恢复。东汉所以迁都,除过这一点外,主要还是从经济着眼。论伊洛的河谷远不如关中的广大,可是洛阳距黄河下游南北富饶的经济地区较近,又无三门砥柱之险,漕运是要比关中方便些,所以东汉就把洛阳建为国都。后来隋唐王朝都于长安,却建洛阳为东都,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西周的王城和成周分在两处,周王朝的统治者居于王城,而被迫迁徙的殷遗民则居于成周[363]。东周初年的都城实际上是在王城[364]。到后来才又迁于成周[365]。秦时的三川郡和西汉的河南郡因之也就设在成周故城。东汉就在这个旧址上扩建为都城。自此以后,魏晋和北魏皆沿而未改,只是北魏的洛阳城是在西晋的废墟上重建的,到现在,城内早已成为田畴,仅若干城墙残段犹残留地上,显示其为故都的旧址而已。

洛阳城到隋时曾迁徙改建。这和长安城的变迁相仿佛,只是时间稍晚了二十多年[366]。新建的洛阳城较故城西移十八里,已在瀍河以西。隋亡之后,唐代依旧以这里为东都。东都也和长安一样,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是分成许多坊的。当时的宫城在皇城之北,也是在整个洛阳城的西北隅。皇城南近洛河,外郭城的大部分在洛河之南。后来在隋唐故都的一部分废墟上建立的洛阳城,到1949年时也已残破不堪了。

三、北京

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北京城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周代的蓟。那时蓟为燕国的都城。蓟的故址据说在现在北京外城的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以南[367]。东晋时,蓟还曾作过前燕的都城,不过只有八年光景。如果除去这短促的年代,自秦统一六国之后,蓟长期是一方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蓟再次作为都城,是在辽时。辽以这里为南京,只是居于陪都的地位。后来金朝才正式在这里建都,定名中都。辽的南京大体是沿袭蓟的规模,金则对辽的南京从东、西、南三面大加扩展。城内中部的前方是内城,为皇宫所在,内城北面为市场。蓟仅占有今北京外城的西北一隅,中都城大部分在今北京外城的西部[368]。辽、金两朝分别与北宋、南宋相对峙,算不上统一的政权,所以那时的南京或中都也不是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后来到了元代,北京才成为统一政权的都城。明、清两代和民国初年都因循未改。元代称为大都,明代始改称北京。北京的名称自是对南京而言的。明初本是建都于金陵的,稍后才因元代的故都另建新京,南北相对,就分别称为南京和北京。清代继起,以后就一直称为北京。在元代,北京城有了很大的变迁。辽、金两朝都是在蓟的旧基上改建和扩展的。元代初年,由于金的故都已经毁灭,于是另奠新基,而且这个新基大部分为明代所沿袭,元代大都城的南城在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上。北城则远在今城之北,仅东西两垣和现城相一致。今北海和中南海周围是当时的皇城。皇城之中又有宫城。明初加以增损,缩减它的北部,并把南垣向外扩展,成为新的北京城的内城部分。内城的名称是增建了外城之后才有的。外城在内城之南,两者紧相连接,这是明代新建筑的部分。内城中的紫禁城,也是皇室宫殿所在地。它位于北海和中南海之东,较之元代的宫城偏南一点。

北京城的不断发展,成为一些王朝的都城,是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分不开的。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西北边缘的北京小平原上。它西倚西山,北据军都山。这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的支脉。两山蜿蜒掩映,险峻相连,为西北方面的屏蔽。永定河绕过它的西南,潞河(潮白河)经过它的东面。山河环抱,自古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由这里循太行山东麓南行,可以达到中原各地,这条古道远在蓟城初建时即已通行。后来秦始皇修的驰道也从这里通过。秦始皇时的驰道还由这里东达碣石山,西北又通到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的九原郡。那时由于永定河和潮白河下游还是一片沼泽,蓟城东南的道路未免要受到阻隔,好在后来沼泽逐渐干涸,道路才得畅通。由这里东北行,通过燕山山脉上一些峪口,可以远至松花江和辽河流域,自山海关一路开辟,东北的道路更为便捷。陆上交通之外,还有一条北运河,就在北京城东的通州。金元时期曾先后修到北京城下。北运河实际上就是通往长江下游的大运河的一部分。水陆道路互相配合,北京城的交通就愈臻发达。

北京城不仅为交通枢纽,而且距我国北部游牧地区不远,所以这里很早就成为汉族与游牧部族之间文化、物资交流的处所,并且进而发展成为地区之间的经济都会和政治都会。一些王朝还以此作为军事重镇。燕国以后的统一王朝几乎都在这里驻扎过重兵,积极经营,唐代中叶因此还导致过安史之乱,唐代以后,我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契丹、女真、蒙古各族相继兴起,更使这个地方日趋重要。这些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北京实为其必经的门户,又距他们后方基地不远,所以先后都以北京为都城。而明代却正和这些王朝相反,由于元朝的后裔仍然存在,加强北边的防御实为当时不可忽视的急务,所以就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近百年来,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五四运动就是在北京城爆发的。

四、南京

南京也曾作过一些王朝的都城。最早在这里建都的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后来东晋偏安江左,仍然在这里建都。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诸王朝都因而未改。吴时称为建业,东晋以后改称建康。一般称南京为六朝故都,就是指此而言。其实后来到五代时期,南唐的都城也是设在这里,当时称为江宁府。这些虽都是分裂割据时期政权的都城,算不得全国的政治中心。可是南京城也不是没有作过统一王朝的国都的,不过历时短暂,只有明代初期的五十多年而已。到了清代中叶,这里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名称改为天京。太平天国在这里建都,是要进一步推翻清王朝,却未能达到目的。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就设在南京。后来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盘踞,直到蒋家王朝的崩溃,南京城才回到人民的怀抱。

南京城东倚钟山(一名紫金山,又名金陵山),西踞石头山(亦名清凉山)。自古论南京的形势,就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说法,也是一个险要的所在。不过分裂割据时期在这里建都的政权,其着眼点却都在南京城西北的长江,认为这是一道天堑,可以作为防守的要塞。南京城能够作为都城,除这些地理形势外,也有它的经济基础。长江下游的三角洲是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南京就在这个地区里,在这里建都,粮食问题也就容易解决。这个经济地区在汉魏之际已经逐渐繁荣起来,所以吴国能够有所凭借,建立它的政权。就这个经济地区来说,南京实际上是在它的西北角,距富饶的中心区域还不算很近。这固然可以利用长江运输,可是一来路途更远,再则江中多风涛,也非十分安全。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吴国初年就开凿句容中道,以通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和会稽(今浙江绍兴市)[369]。句容中道在今江苏句容和丹阳两县之间,也称为破冈渎。这里是秦淮河的一个源头,而秦淮河则流经当时的建业城外。由秦淮河畔到建业城,那时还修了一条运渎,所以吴郡和会稽的粮食就可由这条水路运到都城里。梁时破冈渎的运道还曾一度改到附近的上容渎。直到陈朝灭亡,这条漕运道路才堙塞废弃。明朝初年,再在这里建都,苏浙粮食改由高淳县东坝运到秦淮河中,再顺水而下,运到都城[370],经济地区的富饶和水上交通的便利也使南京城成为繁荣的经济都会。

其实,这两个有利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作为都城的南京万无一失。东晋时,苏峻入据建康,郗鉴就断其粮道,峻军终于败北[371],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长江虽号称天险,然在南京割据一方的一些政权,其最后覆灭还不是由于未能守住这一线的江水?

南京城由于历年悠久,城池已经过几度的变迁。六朝的旧城北近覆舟山(一名九华山),南去秦淮河五里。城内还有一个台城,为当时皇室所在地。台城北至北极阁下鸡鸣寺前,南去旧城正南的城墙尚有二里[372]。陈灭之后,隋王朝尽毁建康城郭宫殿,成为耕地。当时石头山上另有一座石头城,隋王朝毁建康城后,在石头城中设了一个蒋州[373]。

五代时的南唐改筑江宁城。新城跨秦淮河南北,南近聚宝山(即雨花台所在地)[374],西距石头山[375],东至今大中桥,北至今北门桥[376]。这个江宁城远较六朝的建康城为广大。现在的南京城为明代初年所筑,又较五代时江宁城为广大。然其南亦至于雨花台北,西仍据石头山,新扩展的部分只在北部和东部。城内东偏有明王朝所筑的皇城。皇城的遗址就在今中山门内。明时尚有外郭城。虽利用天然土坡,未起城垣,然当时诸城门如江东、仙鹤、麒麟等仍沿用至今,有的已成为人民公社的驻地。

五、扬州

扬州位于江苏省长江北岸,隔江与镇江市相望。京杭大运河由城东通过。

历史上的扬州城曾一度是全国最著名的经济都会。这是因为它位于长江沿岸,又在长江与运河的交叉处,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长江是我国通航里数最长的水道,沿岸又有许多富饶的经济地区,为扬州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最为重要的还是运河的开凿。经过扬州的运河,南通钱塘江,北达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南段较为短促,往北的部分却相当绵长。运河的一些河段有时也有些改变,而长江与运河的交叉处,总是在扬州附近,这就使扬州能够得到较长时期的繁荣。

扬州的历史可以远朔到春秋末年吴国所筑的邗城,邗城的故地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之上。那时的长江在这一带偏向北流,经过蜀冈之下,和现在很不一样。邗城西南角实际上正是濒临江岸[377]。吴国在筑邗城时,又开凿了邗沟。邗城和邗沟的兴建都是为了北伐齐国。目的既相同,动工也在同时,可知二者是密切相关的。邗城下的运河开通以后,接着吴国再向北掘沟于商、鲁之间。所说的商就是宋国。宋国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县。商、鲁之间的运河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连接济水和泗水之间的菏水。到战国时期,魏国又开通了鸿沟,于是邗城就通过这些运河和黄河流域各地相往还,扩大了互通有无的范围,地位也日益重要。

这些运河的先后开通,首先繁荣起来的是济、菏两水相会处的陶,而不是长江与邗沟相会处的邗城。就是长江下游这一地区间的经济都会也只有吴(今江苏苏州市)一处[378]。为什么如此?因为当时富饶的经济地区是在黄河下游,而不在长江下游,没有一个富饶的经济地区作为基础,邗城只能起到一个转运站的作用。而这时的长江下游也只有海滨之盐、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而已[379]。

但是扬州优越的地理条件终于使它在隋唐和宋时发展成为全国最繁荣的经济都会。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衰退,而长江下游经济却有了突出的发展。虽然后来到隋及唐代前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有了恢复,而长江下游的经济则发展得更为迅速,一跃而为漕粮的主要供给基地。扬州也正处于这个富饶的经济地区之中。隋唐两代兴修了长安和扬州之间的一系列运河,以转运长江下游的漕粮,使扬州的繁荣得到空前的发展。后来到了元、明、清诸王朝,以北京为都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促使扬州继续维持繁荣的局面。

当然,扬州的繁荣能够蒸蒸日上,盐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原因。就在唐时,长江下游南北近海处盐场每年所得的盐利,竟相当于百余州的赋税[380]。当时总绾盐利的盐铁转运使就驻在扬州[381]。尤其是长江下游丝织业的发展,也更助长了扬州的繁荣。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韦坚聚江淮漕船数百艘,溯运河来到长安,船上各载其本地物产,其中广陵郡(即扬州)船就载有锦、铜器、绫绣等物[382]。

扬州在唐时不仅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经济都会,而且还发展成为对外的贸易港。对外贸易发达,税收自多,这就引起唐朝统治者的垂涎,甚至颁发诏书保护蕃客[383]。本来南海岸上的广州早已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由广州到长安,以取道扬州,泛舟运河最为方便,而由广州到扬州,则要经过大庾岭路,才能顺赣江而下,转入长江[384]。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山高路险,不易通行,所以外国商贾多直接从海道直至扬州城下。唐末,田神功兵洗扬州,大食、波斯的贾胡死者竟有数千人[385]。扬州对外贸易的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邗城筑成后,几经变迁,才有现在扬州城这样的规模。这里于秦汉时期为广陵,广陵城是在邗城的基础上扩大的。扩大的部分是在东郭。唐时扬州大城西据蜀冈,北抱雷塘,远较秦汉时广陵城宏大。宋代对扬州大城更加修整。今扬州城只是宋代扬州大城的一部分[386]。

扬州城自兴建之后,以地居要津,曾经遇到多次兵燹,其中以明、清之际清兵屠城那一次,损失最为惨重,迄今数百年,仍令人为之发指[387]。只是由于运河继续通航,扬州才又恢复了繁荣。清代末年,黄河一再决口,运道受阻,封建统治阶级束手无策,漕粮只好改由海运。运河失于维修,若干段落阻塞不通,扬州就顿时萧条,一蹶不振。

六、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以南的黄浦江沿岸。黄浦江是太湖通长江的最大水道。它汇集了太湖东南的一些小水流,从金山区以下始称为黄浦江。黄浦江在上海市区又会合吴淞江,北流至吴淞江口入于长江。长江下游三角州的河流密如蛛网,而长江又浩淼广阔,支流众多。上海正是凭借这些水路交通的发达,和长江三角洲的富庶,再加上和海外贸易的便捷,后来居上,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和闻名世界的经济都会。

虽然如此,上海成为全国的经济都会却远在扬州之后。上海本来只是海滨一个渔村,由于不断有所发展,才设镇置县。上海设镇已在南宋末年,置县更晚到元代初年[388]。上海设县之始,隶属于松江府。棉花于元代始由岭南传入松江。至明代,松江的棉纺织业已十分发达。松江的布被誉为衣被天下,上海一县所产的已销行到“秦晋京边”和“湖广、江西、两广诸路”[389],而海运的发展也使上海的繁荣更为显著。公元1685年(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清朝就在上海设置江海关。江海关的设置,标志着上海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港城市,这是扬州望尘莫及的。

下至公元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上海的发展却又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年,英国资产阶级依仗它的船坚炮利,对中国发动了无耻的鸦片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和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五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从此以后,各资本主义列强群起效尤,接踵而来,上海就成为它们吸吮中国人民膏脂的重要侵略据点,向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向畸形发展。这些侵略者还溯着长江而上,把他们的魔爪伸入我国内地。与此同时,英、美、法、德、日、意各国侵略者还在上海强辟租界,侵犯我国主权。其初,英租界在吴淞江口以南,美、日、德三国租界皆在吴淞江口以北,法租界在洋泾浜以南,意租界在洋泾浜以北。此后多次无理取闹,强行扩大。公元1900年(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除法租界外,其他各国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南北相对。据公元1918年的记载,公共租界之中、东、西、北四区已占地三万三千余亩,法租界为一万二千余亩[390],而旧上海县城则跔蹐于黄浦江边,与租界相较,俨然成为弹丸之地,迥不相侔。县城之外,非租界的市区如闸北、南市、沪西、浦东等处,则十分落后,与各租界形成对照,充分表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基本特征。

1949年以前,上海虽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但在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压力之下,所谓商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及其所豢养的买办资产阶级搜刮我国物资和推销帝国主义货物的场所。后来各帝国主义就干脆利用我国的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就地设厂制造,排挤我国民族工商业。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压力之下,很难得到发展,而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却乘机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就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七、拉萨

西藏高原上的拉萨,远在唐代初年即已成为吐蕃的都城。当时称为逻些[391]或逻娑[392],这只是音译的不同。从那时起,迄今一千多年,拉萨一直成为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拉萨位于拉萨河北岸。拉萨河就是唐代逻娑川。它经过拉萨之南,西南流会合羊八井河,注入雅鲁藏布江。这里四山环绕,碧水如带,河谷宽广,阡陌纵横,气候温和,而附近几条河谷又都是交通孔道,可以通到更远的地方。这里虽是平川,却还有两个小山:一为布达拉山,一为招拉笔洞山,都是平地突起的石峰。布达拉山周回五里。招拉笔洞山较为矮小,就近在其西南。

唐时的拉萨已有相当的规模。传说布达拉山上的布达拉宫和其在南的大昭寺,那时已经建立,而布达拉宫尤为当时赞布建牙之所。不过那时的人尚多游牧积习,秋冬始入城隍,还多居于庐帐之中。大昭寺门前迄今犹竖有唐蕃会盟碑,记载当时汉藏两族亲密的友谊。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相隔五里,当时的都会可能就是围绕大昭寺兴建的,只是街道狭隘,显得拥挤。布达拉宫后来长期成为达赖喇嘛的住所。这个宫殿历经整修,金碧辉煌,为西藏最著名的建筑。可是布达拉山下仅有房屋不多的小村落,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城区一直未能够连成一片。

拉萨附近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林卡,林卡是园林的意思。在以前,每到夏令,达赖喇嘛就移居拉萨以西的罗布林卡。拉萨周围尚有几个较大的寺院,其北十里为色拉寺,其西二十里为哲蚌寺,其东五十里为噶尔丹寺。这三座寺院在宗教和政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力量,为藏中各地所不及。

注 释

[360]《三辅黄图》。

[361]《史记》卷四《周本纪》。

[362]《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363]《书·多士》;《史记》卷四《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

[364]《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365]《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隋唐东都城址勘查和发掘》,刊《考古》1961年第3期。

[367]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

[368]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

[369]《三国志·吴书》卷二《孙权传》。

[370]《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八册《江宁》引韩邦宪《东坝考》。

[371]《晋书》卷六七《郗鉴传》。

[372]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373]《隋书》卷三一《地理志》。

[374]《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八册《江宁》引《京城图志》。

[375]《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江宁府》。

[376]朱偰《金陵古迹图考》。

[377]陈达祚、朱江《邗城遗址与邗沟流经区域文化遗存的发现》,刊《文物》1973年第12期。

[378]《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379]《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380]《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

[381]《容斋随笔》卷五。

[382]《新唐书》卷一三四《韦坚传》。

[383]《全唐文》卷七五《大和八年疾愈德音》。

[384]《全唐文》卷二九一,张九龄《开大庾岭路》。

[385]《新唐书》卷一四四《田神功传》。

[386]《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三《扬州府》。

[387]王秀楚《扬州十日记》。

[388]《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四《松江府》。

[389]叶梦珠《阅世编》卷七《食货五》。

[390]民国《上海县续志》。

[391]《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

[392]《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