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九峰山路古代遗迹的发掘收获
南京市浦口区九峰山路古代遗迹项目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环保产业园内,沿浦口九峰山东侧而建,北接浦口老山,西临滁河,全场2.1公里长的规划道路地带。为配合南京市浦口区环保产业园的基础道路建设,2020年起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地块进行了调查勘探、次年向国家文物局申报执照进行了系统性的发掘。整个发掘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共清理墓葬201座和遗址2处。

九峰山路项目航拍图
墓葬时间跨度从战国晚期至清代时期,主要为汉代和宋代时期,出土有陶器、铜器、玉器等。遗址分为小型北宋民居房址一处和唐代寺庙遗址一处,其中唐代寺庙出土佛像、瓦当等。
墓葬举例介绍:
战国时期:M181为竖穴土坑墓,位于墓葬区东部,方向265°。墓坑长2.4米、宽1.8米,深1.64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2.12米、宽0.94米、残高0.4米。棺长1.75米、宽0.52米、残高0.38米。椁板下,有枕木两根,置于基槽内,已朽为灰痕。随葬器物有陶罐、陶豆、陶盆、陶钫、陶俑等。根据墓葬分布、形制及其出土的器物,推测为战国晚期。

M181
西汉时期:M25为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方向105°,东侧墓室及墓道被现代水池打破。墓坑长约3.1米,宽2.18米,深2.1米。葬具为一椁一棺。椁长2.2米、宽1.1米、残高0.2米。棺长2米、宽0.6米、残高0.2米。随葬器物有陶壶、陶瓿、陶盆、陶罐、铜镜、铁削、石蝉等。
M26为带斜坡墓道竖穴土坑墓,与M25并排,方向108°,墓道部分被现代水池打破。带墓道长7.34米,墓坑长4米、宽2.2米,深2.2米。葬具为一椁双棺。椁长3.52米、宽1.8米、残高0.44米。北棺内长2米、宽0.46米、残高0.34米,出土有玉蝉、铜印章、铜镜、铁剑等。西棺长2.12米、宽0.54米、残高0.08米,出土有石蝉、铜镜等。两棺北侧为脚厢,随葬器物为陶礼器,成对存在,有陶壶、陶瓿、陶罐等。两棺南侧为头厢,随葬器物为铜器,有铜行灯、铜博山炉、铜卮、铜盆等。根据墓葬分布、形制及其出土的器物比较,M25,M26是同一时期家族墓,均为西汉晚期墓葬。

M25

M26

M26 青瓷壶

M26 铜博山炉

M26 铜镜

M26 铜行灯

M26 玉蝉
汉末至孙吴时期:M70为带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方向106°,顶部破坏严重。残长11米、宽1.08-4.4米,深1.6米。由墓道、封门墙、墓室构成。墓道残长4.68米,东部被现代坑打断。封门墙宽0.2米,残高1.12米,人字形交替砌起。墓室由前室、后室组成,前室长1.5米、宽3.44米,墙裙残高1.5米,三顺一丁砌起,砖横头有“水”字形阳刻图案,铺地砖一层;后室墙裙高1.12米,厚0.31米,砌法为三顺一丁,砖横头有“水”字形阳刻图案,铺地砖一层。出土有琉璃耳珰,铜弩机,铜镜,陶灶等。

M70 铜弩机

M70 带钩

M70 铜镜
M71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平面呈“凸”字形,方向106°,顶部破坏严重。残长11.8米、宽0.66-4.18米,深1.76米。由墓道、封门墙、墓室构成。墓道残长4米,东部被现代坑打断。封门墙厚0.2米,残高1.12米,残砖平砌。墓室由前室、后室组成,前室长1.44米、宽3.5米,墙裙残高1.44米,三顺一丁砌起,砖横头有“水”字形阳刻图案,铺地砖一层,红砖平铺;后室长4.34米、宽1.86米,墙裙残高1.57米,三顺一丁砌起,砖横头有“水”字形阳刻图案,铺地砖一层,人形平铺。后室双棺,南棺长2.4米、宽0.56米、高0.03米,有漆皮。北棺长0.7米、宽0.46米。随葬器物铜镜、铜带钩、陶罐、铁器等。根据墓葬形制方位及出土物推断M70和M71为同一时代家族墓,均为东汉晚期至孙吴早期墓葬。

M70、M71
宋代时期:M180为叠涩顶砖室墓,方向42°。墓坑长3.7米,宽0.92米,残深0.44米。墓室内长1.9米,宽0.2米,高0.26米。墙裙错缝顺砌一层,上部各砌一道丁砖,再上顺砌两层两道墙砖,再上横砌一层顶砖,最后顶部覆压压缝大砖,两头墙砖封堵。随葬器物有白瓷碗、执壶、铜镜、金耳铛、铜钱等。根据墓葬分布、形制及其出土的器物,推测为北宋时期。

M180

M18 带钩


遗址以唐代寺庙遗址为主
唐代寺庙基址,位于九峰山东北侧,布局呈“中”字型,正南北向,东南部被现代池塘打破,已无存;东北角延伸至地块红线范围外。遗存建筑基址占地长度约40米,宽度约33米,自北向南由三组建筑F1、F2、F3组成。F1整体布局尚存,东西长24.6米,南北宽17.8米,F1南侧正中散水边存在踏道,位于建筑中轴,周边有L1、L2两条道路。F2位于F1南侧,东西宽12.25米,南北长20.75米,其北与F1散水相接并共用,东部仅存散水下垫土。F3接F2南侧,东西残宽2.75米,南北长5.1米,东部被现代池塘打破。F1、F2、F3散水内存在垫土台面,高于其外侧周边0.1-0.35米,但因破坏严重,原始高度不详。遗址出土有鎏金佛造像、飞天石刻和大量莲花瓦当及建筑构件等。

佛寺基址航拍
从建筑布局来看,F1南部中心存在踏道,侧边有便道,位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推测F1为主体建筑,F2、F3为附属建筑。通过出土莲花瓦当及建筑构件,推测寺庙建筑属于唐代中晚期。从历史文献上来看,九峰山又名北山,因在和县以北而得名,附近寺庙众多,记载有九峰寺、罗汉寺等,但寺庙历史变迁资料记载并不详细,期待后期新的考古资料发现有价值线索。
南京浦口星甸地区以往少有发掘,本次九峰山路项目的整体发掘,收获丰富,尤其是环九峰山地带,为重新认识南京江北地区的文化脉络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出土鎏金造像

出土瓦当
执笔:高浩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00:580000如果不是这些人的守护 故宫的大部分文物我们都看不到了
我要新鲜事2023-06-19 19:56:180004北宋时中国始从越南引进优质稻种,咋搞到的?史料用6字说出真相
宋代最早引进国外稻种本文作者倪方六如今米已成中国人正常消费的食物之一。前面文章说了中国人何时开始吃进口大米,这一篇继续聊与大米有关的话题,谈谈中国古代从国外引进稻种的事情。(袁隆平在田间研究杂交水稻)说到稻种,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古代,没有现代的育种技术,想得到优质、高产的水稻种,只能从国外——越南、泰国这些盛产稻米的东南亚国家引进。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29:480001于沛: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
近代以来,关于西方史学的传入和回响,应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认识。而这种“中西文化交汇”,又是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近代以来外国史学的传入,既有中国历史学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在某种意义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因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以来中国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的。一0000泥潭龙:新疆小型食草恐龙(长1.7米/距今1.55亿年前)
在恐龙界,食草恐龙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特别是那些小型食草恐龙。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小型食草恐龙,它就是泥潭龙,出土于新疆,一起去认识看看。泥潭龙基本资料体型:泥潭龙是一种中国的小型食草恐龙,它体长1.7米,与欧罗巴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04位,生活在距今1.5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33: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