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68

新时代发展中的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21:210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为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至今已走过25年的历程:1997年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成立,编制8人;2000年9月,编制增至30人;2011年取得考古发掘团体资质;2021年6月,更名为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并逐渐增编至50余人。现有在编人员29人,其中考古项目负责人5人,高级职称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5人。

现办公地点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千佛山西路2号,办公场所包括办公室、文物库房、展厅(济南考古馆)、会议室、修复室、整理室、图书资料室、监控中心、文体室等,基本可满足单位日常工作需要。在办公地点之外,另设有2处文物考古库房,一处设在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内,占地面积约2050平方米,库房近800平方米,存放陶瓷片等文物标本;另一处在闵子骞墓园内,占地面积5430平方米,用于保管、展出济南市地下出土的石刻文物。其中,自行创立的济南考古馆对外展出最新出土文物。

2022年12月,恰逢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成立25周年,也是进入新时代的10周年。站在新起点上,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以史为鉴,简要总结新时代十年主要的成绩如下:

十年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围绕济南、服务全省,积极配合各项工程开展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绩,一大批重要发现涌现出来,考古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发掘的“济南市柳埠镇神通寺遗址”“章丘牛推官南遗址”分别获得2013~2015、2018~2019年度“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历城梁二战国墓”“天桥药山汉墓”“济阳三官庙汉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等先后被评为2016、2017、2019、2021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省内各地市第一。同时,加大了文物修复力度,着力拓展考古成果展示传播水平,提升考古阐释研究能力,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守护济南文脉,传承济南文明的作用。大量的考古成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扩大了济南文化影响力。济南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图1 2013年神通寺遗址F1重层双龙覆莲柱础

探索未知

田野考古保护大量文物遗存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作风,按时完成了1000余项配合工程和基建项目中的文物保护任务,涉及房地产开发、公路、铁路、厂房、电力、管道、新能源建设、河道防汛通航等各方面,其中大型项目100余项。

调查勘探各类公路、铁路等里程达1000多公里,其他地块面积1亿5千万多平方米,发现文物点200余处,编制完成各类调查意见、勘探报告、发掘报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800余份。其中大型勘探项目60余处,济泰高速、济南大东环、济南大北环、济南大南环、新东站片区安置房项目、小清河防汛通航、济南三桥一隧等项目均为省市重点工程,而济泰高速公路、东阿至东平黄河公路大桥、济南大北环、济南小清河防汛通航工程等项目用地的勘探更是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跨出济南区域的勘探项目。各项调查勘探的及时完成有利保障了工程建设,既保护了地下文物,又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先后完成各类发掘项目70余项,其中大中型遗址、墓葬30余处,发掘面积400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15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及大量陶瓷标本,为研究济南城市发展及各时期的社会文化、葬制葬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各项发掘中亮点频出,涌现出一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墓葬。其中神通寺遗址是山东最早的寺庙遗址之一,2013年度的发掘廓清了该寺庙明清时期的布局,为研究其历史沿革、庙址变迁和保护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济阳区前刘村唐“顾忖”墓是全国首次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唐代穹窿顶砖雕双室墓;

图2 2015年济阳前刘村唐墓M2前室底部(由南向北)

梁二村战国墓M3是山东地区近年发现的大型战国墓之一;

图3 2017年历城区梁二村战国墓M3(上为东)

章丘孙家东墓地是济南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墓地,对于研究东平陵城与周边墓地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图4 2018年章丘孙家东墓地出土战国铜剑

牛推官南遗址是济南市第一次发现周代作坊遗址,对研究周代聚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图5 2018年章丘牛推官南遗址发掘西周房址

济阳三官庙汉墓M1是目前山东发现的最大规模双墓道汉代画像石墓,为汉代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

图6-1 2019年济阳三官庙汉墓M1航拍全景(上为西)

图6-2 2019年济阳三官庙汉墓M1西中室东门柱画像拓片

东梁王一村遗址和裴家营东南墓地发现的砖椁墓推测为目前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砖椁墓,为研究这一墓葬形制的起源提供了新材料;

图7-1 2021年历城区裴家营东南墓地M30出土狮座莲花炉

图7-2 2021年历城区裴家营东南墓地发掘全景(上为北)

历城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的证据充分、年代明确、墓葬数量最多的砖雕壁画家族墓地,为研究元代晚期民族交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代表性材料;

图8 2021年历城区元代郭氏家族墓地M8墓室展开图

樊家遗址M49是山东地区出土三彩器最多的唐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为研究北朝齐州东魏郡郡城地望提供了重要材料;

图9 2022年樊家遗址M49出土部分三彩人物俑

章灵丘北墓地发现的元代济南王张荣家族墓地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级别最高、陵园附属物最多、出土文字材料最多的元代墓地,对研究元代汉人世侯品官的墓地布局、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墓葬制度有重要意义。

2021年,山东省组织评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或参加的长清月庄遗址、章丘焦家遗址、济南大辛庄遗址、济南刘家庄遗址、章丘东平陵故城、章丘洛庄汉墓和章丘危山汉墓等7项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

一系列的考古工作,既有力配合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又抢救性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彰显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还注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保留墓葬信息,如凤凰路赵家庄墓地、济阳三官庙汉墓、元代郭氏家族墓地等采用三维扫描,高新区清代壁画墓、济阳前刘唐墓、三官庙汉墓等的整体搬迁、原址保护方式达到山东省内最高水平,丰富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内容。

持续修复

不断延长文物寿命保存文物信息

文物具有独特的身份信息,是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保护好利用好文物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的基础。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对所有出土文物都进行了积极修复和保护。同时购买先进的“恒温恒湿”等预防性保护设备,提升文物的保存环境;对24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3D可视化扫描,尽最大可能保存文物信息,提升了展示效果,也为今后的数字化保护奠定基础。

2013年以来,争取到“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与修复”“济南刘家庄墓地出土青铜器修复”“洛庄汉墓出土铁器修复”“魏家庄遗址出土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等四个国家级项目的修复资金,修复出土文物近1000件。关于文物保护的国家级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已顺利完成。其中“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保护与修复”在2017年获得国家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是迄今山东省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获得的最高奖项,标志着汉代铁器的研究和保护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作为成功案例在全国推广。这一事件还荣获第四届影响济南年度文化事件。

传播成果

多样形式展示古代灿烂成就

展示、传播考古成果,让文物活起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党对文物考古事业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通过展览、报纸、电视、讲座、工地参观等多种渠道宣传济南古代文明近5000次。积极努力的主动宣传,弘扬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宣传了济南文物事业成绩,大大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历史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先后举办“泺源华章——济南城市考古成果展”“济南城市考古暨古建筑保护图片展”“济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图片展”“庆祝建国70周年济南市考古与文物保护成果图片展”“济南革命遗址主题图片展”“济南泉·城文化景观考古图片展”等大型展览9次。2017年打造并对外开放的“济南考古馆”是山东省第一个专业考古馆,创新展览形式,突出考古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018年以来,积极探索提升宣传层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探索·发现》栏目合作拍摄了《魏家庄汉墓》《济南刘家庄商墓》《济阳三官庙汉墓》《济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洛庄汉墓》等考古专题片20集,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同时也创造了济南文化宣传在国家媒体播出时间最长的记录。

加强科研

考古研究阐释能力大幅提升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一向重视学术研究,大力营造自由探索、锐意创新的研究环境,以业务促科研,以科研拓业务,不断推动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培养素质全面、能力过硬的考古人才拓宽了平台,考古科研能力持续增强。

多次同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省地质资料馆、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合作对出土的动物、植物、人骨、铜器、铁器、矿石等标本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并发表相关研究性文章。近年来,获得立项的各级研究课题达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项目2项。共发表各类专业文章110余篇,其中《山东济阳三官庙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商代墓葬M225、M256发掘简报》《山东宁阳柳沟新村西南隋唐制瓷遗址发掘简报》《山东济南长清崮云湖宋墓发掘简报》《济南市刘家庄遗址出土商代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山东长清神宝寺考及其相关研究》《济南老城区卫巷遗址出土的宋代金银器窖藏》《山东济阳县白杨店村汉代画像石墓发掘简报》等近30篇论文报告发表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华夏考古》《东南文化》等期刊上。先后编著出版《章丘女郎山》《济南考古》《济南考古图记》《济南魏家庄——战国至明清墓葬》《玉琢成器》《济南老舍故居》《山东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济南文物精粹·考古卷》《天下泉城·考古图记卷》《济南老城名人故居寻踪》《济南革命遗址调查录》《济南镜鉴》《济南古钱》《济南刘家庄商代墓葬》《济南钟楼寺钟楼台基维修记》《成语说文物》等专著16部。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山东省考古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8次、二等奖23次,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次。2020年“济南考古馆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项目获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2022年“考古发掘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模式”项目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这是山东省政府颁发的文化创新领域的最高奖项。

勇于担当

疫情期间坚持考古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除积极下沉社区开展各项抗疫工作外,还服务大局,合理统筹疫情、经济发展和考古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坚持各项田野考古工作。

2020年初,当政府号召复工复产促进经济恢复时,在全省率先组织队伍复工,赶赴钢城区、商河县等地查看工程中发现的古墓葬,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对新东站安置三区二期等项目进行调查勘探;同时承担省级重点工程小清河复航中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了博兴马庙遗址、邹平北河沟遗址、布王遗址、新西村墓地、章丘合庄墓地等5处工地的发掘清理工作。2022年疫情反弹期间,各项田野工作仍然有条不紊,有序开展考古前置相关的调查、勘探工作;坚持进行历城区樊家遗址、章灵丘北墓地等大型工地的发掘工作。

披荆开拓

在山东率先实行“考古前置”工作

济南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考古前置政策。2019~2020年在济南考古前置政策推出过程中,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积极参加调研、政策制定、建言建议,先后起草、修改各类调研文件和建议近100份,对政策的出台起到重要作用。前置政策实行后,更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相关工作,克服人员严重不足的巨大困难,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发扬敬业奉献精神,2020年6月前置政策实行以来,组织进行考古调查800余项、勘探100余项、发掘20余项,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面积1.02亿多平方米,确保了山东省第一个考古前置政策的落地实施。

在工作过程中,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积极探索改进调查勘探方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与建设方积极沟通协商,推动了各个项目的落地实施,推出一条国有土地出让中适合济南实际的考古前置“调查+勘探”的新模式,得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肯定,被《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也为省内兄弟城市考古前置政策的实施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

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

十年来,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先后负责完成章丘兴国寺、老舍旧居、题壁堂、兴福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会址、山东红卍字会诊所旧址、闵子骞墓、华阳宫古建筑群、钟楼寺钟楼台基、长春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其中,章丘兴国寺修缮保护工程入围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终评,成为济南市首个入围终评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图10 修缮后的章丘兴国寺

老舍旧居修缮保护已成为济南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典范,有力促进了全市名人文化建设,取得极大社会效益;

图11 修缮后的济南老舍纪念馆

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创新运用考古手段,为修缮工程提供充实科学依据,使这座位于济南老城核心区的重要文物古迹重现历史风韵。

图12 修缮后的钟楼寺钟楼台基

图13 修缮后的题壁堂大堂

图14 修缮后的长春观大殿内

2014年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由丙级晋升为乙级,勘察设计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配合济南轨道交通建设,先后完成济南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以及其中部分线路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有力保障了地铁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先后完成济南市第一次工业遗产、老城名人故居、红色革命遗址等专项调查,形成重要科研成果。对涉及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调查,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上述调查涉及的文物资料,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15 2017年天桥区药山汉墓M1北侧室南门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将继续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己任,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谋划开展工作,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考古人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撰稿:郭俊峰 房振 刘丽丽 柴懿 艾楠)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李思雨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