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57

以加快推进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开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新征程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2:16:2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指出,2023年全国文物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要有新成效,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做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能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开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征程。

湖北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承担着“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长江文化保护利用传承示范区”等历史使命。全省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项、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登记备案博物馆234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206个,是构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主体功能区和基础工程的重要内容。湖北要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秉持宽广视野,立足国家重点建设区定位,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系统谋划,统筹全省资源,按照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原则,全面推进以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为代表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荆楚篇章作出文化贡献。

一、以锚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战略为导向,扎实开展考古重点项目

科技部牵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聚焦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点,要紧紧围绕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两大重大战略部署,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和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认识,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进一步提供实证。

要围绕人类起源,对地处长江支流清江流域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直立人遗址,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遗址,以及同处汉江上游的距今约75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约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约10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等化石,持续开展人类演化研究,为以郧县人为中心的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人类进化廊道提供更多实证,有力地支持人类多源起源的观点。特别是“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是探讨直立人演化及其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证据。

要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对地处长江支流清江流域距今约1万年的长阳桅杆坪遗址,长江干流距今约8000年的宜都城背溪遗址,距今约5300年至4500年的荆门屈家岭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等持续开展考古研究,对湖北已发现和确认的17处史前城址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表明以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背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见证长江中游文明的进程,石家河文化表明已经进入文明高度发达的王国时代。距今约3500年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商代早期城址,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以石首走马岭遗址、沙洋城河遗址等古城的严整布局见证长江中游从文明起步到五千年达到高峰的辉煌文明。

二、以实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为重点,持续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设

大遗址是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湖北大遗址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体现荆楚人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价值。2019年2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3年)》,共有40处大遗址列入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库。其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33处。从年代看,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至明清、近现代等历史时期。从类型看,涉及城址、古墓葬、矿冶遗址、古建筑、抗战遗址等。目前,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7处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2021年、2022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分两批公布12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是全省确定的重大文化工程,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战略目标,是全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快推进,抓紧落实。

(一)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1完善已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工作

全面做好熊家冢、盘龙城、屈家岭、龙湾等4处已建成开放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续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要求,制定实施保护规划,做好公园运营管理,提升日常安全监管,丰富保护展示手段,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拓展研学旅行内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熊家冢。加大考古研究工作,做好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殉葬墓本体的有效保护。加强公园建设运营管理,建成出土文物陈列馆并对外开放,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宣传推广和展示工作,提升项目综合效益。

(2)盘龙城。作为黄河、长江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长江流域商代早期的都邑性遗址,要持续开展考古研究,深入挖掘多维价值,丰富展陈展示内容,为武汉“城市之根”注入时代内容。

(3)屈家岭。立足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传承“屈家岭文化”,围绕“展现史前文明,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目标,将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与山水田园风光相结合,加强本体保护、环境整治、展示利用、考古研究、道路系统、绿植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4)龙湾。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展示展览水平,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文物资源,推动园区实现突破性发展。对章华台基址展示馆内部保护与展示进行提升,对周边设施进行提质升级。

2做好已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

推动楚纪南城、铜绿山、石家河、苏家垄、明楚王墓、学堂梁子、擂鼓墩等7处已立项的考古遗址公园,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组织开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及时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申请,争取尽早建成开放。

(1)纪南城。系统梳理文物资源,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做好遗址的保护管理。聚焦楚国都城遗址,深入开展考古研究,充分挖掘文物价值。为荆州创建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2)铜绿山。深入挖掘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积淀的4000多年矿冶文化,加快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新馆建设,建成中国首座举世瞩目的铜矿工业遗产公园,充分展示开拓进取、继往开来的铜斧精神,融合创新、百炼成精的熔炉精神。

(3)石家河。加快遗址博物馆建设步伐,对三房湾遗址进行环境整治,建成三房湾现场展示馆。持续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不断展示考古成果,加大石家河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4)苏家垄墓群。按照“三步走”实施计划,统筹推进遗址博物馆(含陈列布展)、生态停车场及景观配套、墓群及遗址展示、展示道路及标识系统、环境整治等“五大项目”建设,推动做好市级立法保护,争取到2025年,实现挂牌运营。

(5)明楚王墓。依托“八代九王陵寝”格局,加快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形成“一环一带九园十二景”的展示结构,突出明代武汉区域文化特色,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让文物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

(6)学堂梁子。按照“一轴一带双核四区五点”对遗址价值进行阐释展示,建成集遗址保护、寻根溯源、田园休闲为一体的古人类生存演化研究的考古遗址公园。

(7)擂鼓墩。全面展示曾国历史沿革、曾国文化面貌与社会生活、曾国国君墓地的礼制规则和葬制葬俗、两周礼乐制度、艺术技艺、古文字发展与演变和青铜冶铸技术等。

(二)建设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1加强已建成开放的文化遗址公园管理

202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屈家岭遗址、明楚王墓群、龙湾遗址、炎帝故里、东坡赤壁、关陵等6处为第一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2022年,公布古隆中、华新水泥厂旧址、赤壁古战场、屈原祠、走马岭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等6处为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要加强建成开放的文化遗址公园管理,加大展示利用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

2加快其他尚未评定的文化遗址公园建设

要按照《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规定,动员各方力量,扎实做好保护管理与科研、展示与阐释、公园建设管理与运营等工作,积极创造评定条件,争取早日建成开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以列入“国家规划重点项目”为抓手,突出强化文化地标的示范作用。

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湖北要在业已形成的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础上,拓展优化全省博物馆发展布局,争取建设一批列入国家规划项目的重点博物馆,高质量建成区域新的文化地标,充分彰显龙头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作用。

(1)长江国家博物馆。要全力争取长江国家博物馆落户武汉,高标准开展规划与展陈设计,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集中展示长江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收藏、研究和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地,构筑展示长江流域地理、人文、历史、生态的综合平台和城市文化标识,打造“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2)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锚定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旅游区重点项目,融合“中、东、西”三线建设中国南水北调博物馆,成为收藏、研究和展示十堰及丹江口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水利移民精神传承重要载体,成为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发展的示范基地、南水北调区域水资源统筹利用的科研基地、展示“汉水文化”地质变迁的科学殿堂、生态文明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水生态合作交流平台。

(3)楚文化博物馆。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荆州是楚文化起源与繁盛的重要地区。要谋划建设楚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长江河道变迁、楚文化历史、长江水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强化保护长江意识,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4)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依托已有的三峡工程博物馆,建设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扩大展馆面积、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示手段,全景式展示有史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认识长江、开发长江、利用长江造福人类的伟大壮举和丰功伟绩。

作者:吴建刚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胡博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 让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