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收藏18年的“破纸”,却被儿子无偿上交,专家:估值10个亿
文物的流失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情,每个国家在每个时期都会无可避免经历文物流失的情况。在我国,尤其是时局动荡的抗战时期。1945年的时候,日本的败局已定,溥仪匆匆出逃。逃跑哪能带走很多的好东西,于是就有很多宝贝被丢弃了。

一、苕溪诗
当时,米芾中年写的《苕溪诗》就是被丢弃的宝贝之一。大书法家米芾的名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一位北宋的大书法家不仅擅长书法还会擅长绘画。他的行书是他生平最让人惊艳的地方,虽然书画精通,但是存世的只有书法作品。
北宋 · 米芾 《苕溪诗卷》全卷
《苕溪诗》就是他准备游历无锡之前所写的,那是米芾正值中年。下笔浑然天成,草书每个字都风姿翩翩。这六首五言律诗用笔的方式丰富多变,行云流水,畅意十足。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从《苕溪诗》可以看出米芾到了中年依然有着少年时的率真,当时他的心境也是逸趣盎然。
书法字画作品的保存本来就是非常难得的,《苕溪诗》也并非现在人们看到的那么美好,它是经过修复的。在修复之前,它如同一些别的名家名作一样,是一对碎纸片。名家名作为何会成为碎纸之后还没有腐烂彻底消失呢?这就要从一段往事说起了。

二、背负着人命的碎纸
在《苕溪诗》收入故宫博物院,成为一级国宝之前的18年,一直被一位母亲小心地存放着。当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溥仪退位了开始了逃亡。在他走后长春皇宫内值钱的东西遭到了疯抢。
那时候时局动荡,人们能吃一口饱饭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哄抢财宝的士兵们都没有什么文化。既然没文化,肯定是金银珠宝为重,像那些古籍字画自然就是被遗弃的对象,要么被扔进了水沟,要么被撕碎了。当时,很多珍贵的东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被人转手卖掉了。
那时候在长春街头,有人要是有心捡漏,必定是可以买到非常多的东西。当时,丁征山曾经是张学良的秘书,他在街边的一个士兵那里花15块大洋买了一个布包的碎纸。对于那个士兵来说,这就是一堆没有用的废纸,所以交易非常的顺利。在归家的路上,丁征山的好友骆大昭盯上了这一布袋的碎纸,于是见财起意的他杀死了丁征山。
三、一袋子国宝价值上亿
识货的人毕竟不多,骆大昭一直都没能将这一袋子碎纸转手成功。法网恢恢,最后丁征山的妻子将他绳之以法,就这样,背负着人命的这一袋碎纸就回到了丁家。于是丁征山的妻子孙曼霞将它作为丈夫的遗物一直珍藏着。
18年之后,丁家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孙曼霞便忍痛将收藏着的包袱拿出来,让自己的儿子拿着分成两包的纸去古玩店换成钱。当时,儿子丁心刚拿着母亲收藏18年的“破纸”去了北京的荣宝斋。但是并没有如意卖出去,第二年1964年的时候,丁心刚又去了一次,依然没有收获。
这时候古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刚好过来。于是珍珠就此散发了光芒。经过鉴定,这里面包含了《苕溪诗》在内的50件字画碎纸。单是《苕溪诗》就已经价值最少1亿,而这50幅,专家:估值10个亿!因为非常的珍贵,于是儿子丁心刚最后全部无偿上交,这些字画也被成功修复。

结语
千里马在伯乐的眼中就是千里马,明珠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是一个大珠子。不管是处于对亡夫的怀念还是认为这对碎纸有价值,孙曼霞到底是将这些国宝保护起来了。其实有时候,珍贵的东西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人对它的情感。
大年三十赶“穷汉集”,东西便宜,但也可能特贵,俗称“逮滑鬼”
大年三十的“半日集”本文作者倪方六眼啾着就过年了。到了大年三十,接下来的主题只有一个——“吃”,想吃什么吃什么——进入过大年核心程序。(吃年饭)为过好大年,之前做足了准备,民间俗称“忙年”。买年货、备食物、大扫除、添新衣、送年礼等等,是忙年的主要内容。忙年一般从过祭灶开始,“日程表”大家应该都知道——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13:350001「考古词条」青铜时代 · 丰镐遗址
周文王所建丰邑与周武王所建镐京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遗址范围包括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新旺村、冯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故址一带,总面积逾10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是西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镐遗址位置图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1:21:180000荐书丨《考古中国》书写中国文明史
日前,国家文物局主编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2018~2020)》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战略布局项目之一,自2018年实施以来,已在多个重点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本书收录了30处遗址目前最新的阶段性的发掘、科研成果,意在及时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促进考古成果社会共享。主编:国家文物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2:46:230000荐书 |《夏鼐日记》:夏鼐先生与中国博物馆
夏鼐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在考古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实际指导者和组织者。《夏鼐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在2011年出版之后,为深入认识夏鼐先生及其成就提供了一份最原始的资料,亦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史的缩影。而在考古学研究之路上,夏鼐也十分注重考古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建设,博物馆学亦是其中之一。《夏鼐日记》作者:夏鼐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7月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9:21:140001古人放假有多爽?唐朝清明节最少放4天,不需要调休,
古代怎么放假的?本文作者倪方六清明节,又到了。自2008年与五一、中秋一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加上调休的两天时间,清明节也成了“小长假”。都说古人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在古代中国,清明节是怎么放假的,何时成了法定假日。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这事。(春游)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3:49: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