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犄龙:巨型跖行类生物(长4米/长有硕大眶上角)
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5:46:131阅
印度犄龙是一种主龙纲下的爱珍多龙科跖行类,诞生于2亿4700万年前的早期三叠纪,虽然体长只有4米,但也是当时体型最大的植食性生物之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眼睛上方长有一对非常硕大的眶上角,第一批化石发现于印度的中央邦。
印度犄龙的体型

印度犄龙属于一种三叠纪时期的大型植食性跖行类生物,并不是恐龙的一种,它们的身体非常的庞大且笨重,虽然4米的体长和目前已经发现的770多种恐龙相比只能排到413位,但是和三叠纪时期其他的植食性生物相比,它算是数一数二的巨型陆地生物了,相当于现代的一头犀牛大小,类似于欧姆殿龙的体型。
印度犄龙的外形特征

印度犄龙和大部分的主龙类生物一样,都是身高比较矮小的,尾巴占到身体一半的长度,四肢长于身体两侧,脖子较长,躯干粗壮,但无法轻快的快速奔跑。印度犄龙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眉骨上的犄角非常尖锐且修长,向前保持着弯曲,科学家发现犄角化石上带有磨损痕迹,所以这也意味着它们很可能是用角来完成打斗的,同时也能够展示自己强劲的力量。
印度犄龙的生活习性

印度犄龙和大部分跖行类生物一样,都只能缓慢的进行行走,但是如果遇上威胁,它们也能爆发出强劲的冲刺能力或者一个转身就将犄角捅入掠食者的肚子等。印度犄龙生长着叶状的细小牙齿,所以它基本上都是以植物为食,休闲的时候会躺在石头上晒太阳,而过于炎热时则可能会泡在水中放松,不过它们没有现代植食性动物强劲的消化能力。
印度犄龙的化石发现

印度犄龙最早的一批化石发现于亚洲的印度境内,这批化石当时就埋藏于印度中央邦的霍桑贾巴德县的红色泥岩之中,在挖掘的时候它头上的角就引起了不少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在仅仅只有25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挖掘出了7个个体骨骼。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甲骨文造假:始于山东商人范椿清,盛于河南文盲蓝葆光
1931年,在《华北日报》的《华北画刊》上,一个叫汐翁的作者写了《龟甲文》的短文,讲述1899年王懿荣(甲骨文之父)生病,在北京达仁堂药店抓了几副中药,在翻检药物时,在“龙骨”这一剂中药上发现了文字,于是甲骨文被发现。2007年,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发表《汐翁龟甲文与甲骨文的发现》,指出该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离奇而不符合事实”。我要新鲜事2023-09-28 20:22:260000南朝奇人柳世隆花上万买只老龟,用来占卜,民间为何信龟有灵性?
地界之动物神与老虎本文作者倪方六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能喘气的动物,自然更有灵性了。动物神,更多地表现为图腾。因为有如老虎、毒蛇、恶狼这些劣性动物存在,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人们便认为其身上有一种神力,加以崇拜。感恩的同地,更多是,更多成分是畏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11:240000非洲国王可娶多个妃子,但过去有的自愿放弃王位,都惧怕一种风俗
国王,在古代祭祀中角色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帝王与神灵的关系处理。在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子,国外王者称认为是上帝之子。在与天地神灵勾通上,除了巫师外,帝王也是人选。最早,敬献神灵最佳人牲,应该是部落首领和王国的国王这些权威人物,他们是祭品中的上上品,一般人是不称职的。用这样的人牲显得对神灵更虔诚,与神灵之间的交流也才够级别。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5:100000古墓被盗一空 只剩下秦朝“电池” 考古学家生气道:太猖獗了
古墓的保护和传承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了地震、渗水、坍塌等突发事件,还要面临着人为带来的损坏——盗墓贼的入侵。我要新鲜事2023-08-16 19:52:580001水下古墓有三千把宝剑 至今保存完好(水下古墓)
水下发现的是吴国君主的墓穴里面有3001把宝剑现在我们想要知道古代人的生活除了可以通过古代人留下来的典籍和口口相传的传说之外,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古墓的探索。毕竟古墓里的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的物品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的生活品质如何,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陪葬品的时候也会有所区别,比如说一个文人,那肯定会留下很多的书卷,但要是一个武人或许就会留下武器。水下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7 22:02: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