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97

齐国和秦国哪个强大

我要新鲜事2024-01-04 20:20:170

战国主要分四个阶段,魏国一枝独秀、秦齐楚三足鼎立、秦赵相攻、秦横扫六国;公元前312年是战国第二阶段秦齐楚三国实力变化的转折点:这一年秦楚齐战略大决战,公元前318年秦国修鱼打退合纵军,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前314年齐灭燕,314年到312年是秦齐两国保住军事胜利果实的关键三年:秦楚连年大战,争夺巴蜀汉中;中山赵韩魏秦燕联合对抗齐国。在公元前312年,秦楚在蓝田最终决战。

当年公孙伯婴担任韩相期间,外交上极力主张与齐国交好。但当时公仲朋很受韩王器重,所以公叔伯婴就非常担心韩王让公仲朋接替自己而担任韩国的国相。于是公叔伯婴便力促齐、韩结约而去攻打魏国。战国策还记载:齐宋伐魏攻煮枣,这就把秦韩魏促成一条线了。最终,公孙伯婴乘机把齐国军队引入韩国,驻扎在韩国国都,并以此来威胁韩王以及巩固自己的相位。公叔伯婴厉害,抛开韩王,自己一个人就左右着齐、韩同盟。利用齐国军队,压制公仲,保住了自己的相位,并将韩国太子几瑟逼得出逃楚国。

同一时期,楚国为了保证攻秦的后路安全,利用出逃至楚的几瑟为借口,围攻离韩国新郑只隔一条洧水的雍氏,楚国趁机控制几瑟,围攻雍氏,韩国支撑不住,甚至: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韩国连粮食都短缺了,找周天子要兵器粮食。楚国后路有了保证,并且这时已经打到秦国核心区。秦惠文王却并没有让秦最高将领樗里疾在蓝田抵抗,而是援助韩魏:史记:惠文王十三年,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由于秦来救了,韩秦联军又围了景翠,景翠撤走后,秦韩魏成一条线败齐匡章于濮上,齐给予宋粮以缓冲。齐国因为濮水打败,被迫从燕国撤军。

赵武灵王和秦惠文王让中山大将乐池一起送燕昭王回国即位。樗里疾打败齐国后,趁机联合韩魏,向南进攻楚国,最后韩军攻克了穰城,楚国后路被断,结果: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这是战国第二阶段天下最强两大名将樗里疾和匡章的唯一一次决战。秦国联合韩赵魏燕中山一起对抗齐楚宋,结果秦国东边打败齐国,让齐国在燕国扩张失败,并埋下乐毅伐齐的祸根,南边打的楚国:兵挫地削,亡汉中六郡,并成功保住巴蜀,给白起攻鄢郢打下基础,并使楚国灭越的计划延后,使楚灭越后立刻遭到垂沙大败。三国实力对比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只有秦扩张成功。

长平之战只是上党会战(秦赵上党之战)中的一个战役,其所属的上党会战是战国时代最后的转折点,而长平之战,可以说是上党会战的结束战役。从秦韩上党会战到秦赵上党会战,前后打了五六年,最后赵国兵败,统一的最后一个障碍被扫除。相比五国伐齐,相较于上党会战可以说是转折,但是转折并没有那么大。因为秦国统一是一个线性过程,如果说上党会战是秦统一中的斯大林格勒,那五国伐齐只能算斯摩棱斯克。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合纵抗秦,必须有一个实力与秦国相仿的大国挑头,否则合纵就是空话。长平之战后六国加在一块勉强跟受到长平重创的秦国相持平(邯郸之围)这种情况下就算能成功合纵又有什么用,而五国伐齐和上党会战,其背后的意义就是战役背后都有一个具备超级大国潜能的诸侯国的陨落。上党会战若是秦国输了,任何一个诸侯国想统一华夏都至少还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才有可能。

战国时期,决定历史的决定性或转折点事件很多。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六国扫除最大障碍,即毁灭了军事大国赵国的基本武力。五国伐齐确实比长平之战更具有转折点意义,打破了西秦东齐的战果相对平衡战略局面,让秦国失去最强竞争者与牵制者,具备统一六国的大环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