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制度,内阁首辅和宰相哪个权力大?
内阁首辅不是宰相,内阁首辅至于实际上权力多大,就要看皇帝是否放权了。宰相从来就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隋唐以来,以三省为外朝之长,三省长官号称宰相而已,正式官职只是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等而已。宰相作外朝之长,历代称号不一,周为三公,秦汉为丞相,隋唐宋为三省长官,明之内阁、清之军机处不过顾问机构。周代三公都有封国,秦汉丞相有官署,隋唐宋之后宰相或有开府之虚名,但只在外朝处理政事没有自己的官署。明朝内阁,不过皇帝一言而已,哪里还是什么宰相,不过群臣逢迎罢了。

有人说明朝把宰相之权分为内阁与司礼监,其实这根本不对,难道以前的宰相有批红权吗?显然司礼监的职责任何朝代都是属于皇权的。明朝的相权应该是分散于内阁和吏部,古时候宰相总百官,平章庶务。按照明朝自己人说的就是内阁是古代三公坐而论道,平章政事,而吏部尚书就是总领百官,如果以内阁首辅掌吏部事就是妥妥的丞相了。张居正自称摄政不算,整个明朝就焦芳与高拱做到了。
张居正虽然有吏部尚书的衔,但他作为阁臣是不能管吏部的,他的“实”来自冯保和太后的支持,而不是正常的政治秩序与规则。也就是说张居正能管吏部和他吏部尚书的头衔无关,他这个人就是权力大就是能干涉吏部事务。他的权力不是虚名但这个吏部尚书的头衔是虚的,他就是没有这个头衔照样能管吏部。内阁掌权是因为宦官权力一步步增强,官员推举出来制衡的,因为内阁作为秘书班子离权力中心更近,宦官权力增强是因为勋贵集团在土木堡元气大伤,而且六部文官的权力增强,当初六部文官的权力增强又是因为勋贵集团的权力太大。

明朝最有名的就是三杨内阁,他们有功有过,他们确实恢复了经济,整顿吏治。另一方面,他们纵容自己家族兼并土地,横行无忌,关闭了大宁都司,还有辽东的进取战略,使大明北方防线萎缩至长城一代,为黄金家族统一蒙古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使女真的野心逐渐膨胀,为就九边,辽东防线,这两个大窟窿埋了雷。
最狠的就是撤省安南,安南受大明教化20年,即将完成同化,三杨却让宣宗撤省,使帝国在南洋影响力大打折扣。三杨虽然是很有能力的大臣,但是他们自己不管家族的贪污,甚至还放任他们与边境防线的守将去吃空额卖马,以及对北方国防局势的不重视,让瓦剌坐大,为土木堡之变埋下隐患。

明朝的内阁首辅,必须要百官支持。因为明朝制度,是内阁可以封驳圣旨,而内阁指令发给各部,六科可以封驳部议。而且一步一步走,积累人望。清朝的军机处,不同全凭皇帝一句话,年初还在皇宫当一等侍卫,年末已经是军机大臣了。军机处更听皇帝话,以皇帝的意志为准。明朝的内阁还相对强势些,有人望的大臣不多,有时候没得选。万历就面临多次廷推,没有自己钟意的辅臣。
明朝内阁从未达到宰相的权力,因为审议批准封驳之权始终握在司礼监或者说皇帝手里,司礼监首席人称内相,没有他点头,内阁的议案就过不了披红这一关。如果内阁阁员不兼任六部尚书,那就更没有实权了。而在宰相制时代,宰相有一整套行政班子,六部尚书只是他们的下属,是执行人员,宰相有五品以下官员的直接人事任免权和自行处理政务的权力,这点是内阁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商鞅提出的一条规定 看似不合理其实很牛(商鞅变法)
商鞅不允许父子和兄弟同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群雄,割据纷争,而当时的秦国也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小国,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国,最终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成为了真正完成大一统的王朝。而秦国的强大主要得益于一次变法,那就是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秦朝有了完整的管理体系,使得秦国各个领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商鞅变法我要新鲜事2023-05-15 21:02:1700068韩国光州事件经过,军队向平民开火(上万人死亡)
韩国光州事件是韩国军人独裁统治的结果,民众需求民主达到巅峰,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行动。事件中,军队向平民人群开火,造成多个无辜市民被杀,其中包括很多爱国学生,封锁光州所有消息来源与发布。一、独裁引发的民主抗议我要新鲜事2023-03-14 12:43:4700047西厢记莺莺传的作者是谁 西厢记讲的是什么故事(元稹)
西厢记莺莺传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元稹。西厢记讲述的故事是一个贫寒的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西厢记莺莺传的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6-19 19:47:220001北宋和辽国澶渊之盟后打过仗吗(没有)
我要新鲜事2024-01-18 20:07:300000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来源二千年前汉西(历史重大节日)
元宵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这一天人们要和家人吃汤圆庆祝团圆,因此元宵节和中秋节一样又称为团圆节。在节日过完后,代表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那么你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元宵节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随着不断的演变,吃汤圆成了现在的节日风俗。元宵节的由来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53:4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