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帝废除陵邑制,加速西汉的衰落,但不能把锅都给他背了
西汉初期,实行陵邑制可以很好抑制土地兼并,大概就是皇帝上位后开始修建陵墓后会强制迁移天下各地的富户到皇陵附近,人为的制造一个城市而且效果很不错这些城市还在。能守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元帝上位后被废除了。不能把锅都给元帝都背了,陵邑制固然有效,但武帝时期(尤其是后十年)大规模对外作战,兴建宫室,巨额赏赐,几乎掏空了整个国家财政。

超限度地敛聚资本破坏了经济结构,从最底层打散了汉朝赖以生存的自耕农体系,户口减半意味着朝廷能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变成了没有户籍的流民,而这些流民为了生存就会依附于其他势力,加速了地方豪强的膨胀,这不是一个陵邑制就能解决了的。西汉的农业税可是按人头可没有摊丁入亩,当农民活不下去卖土地给地主的时候,就开始恶性循环了,先卖土地接着就是卖身为长工或者奴隶,地方豪强借此壮大在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流民来种地。
昭宣时期虽然也采取了一些安置流民,打击豪强的举措,比如宣帝的麒麟阁就是希望扶持日益甚微的军功贵族来制衡豪强,但豪强的经济已根深蒂固,打击了一批还会有另外一批冒出来。元帝确实被汉儒给忽悠瘸了,更是要重视豪强利益,他加速了西汉的衰落,但不至于锅都给他一个人背完了。西汉税收大头是人头税,另一个是上百年的发展关中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宣帝时期杜陵提高了关东迁徙标准,而加迁徙丞相列侯两千石,这表明了朝廷矛头开始从关东转向关中,关中内部矛盾成为头等大事,所幸霍光这时还是和宣帝站在一起的,与外朝和地方形成制衡。

可到了元帝这功勋集团衰落,关中儒家经学入仕,形成一个强大的门徒群体,成帝时外戚王家崛起,与儒家一同摆脱皇权束缚,成帝想恢复陵邑制,建昌陵邑,想打击关中贵族,朝中掌握兵权的陈汤站出来支持成帝也没落得个好结果,最后成帝下诏认错这事儿才过去。所以,元帝取消陵邑制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成帝是真没办法了。
真正在皇帝手里的陵邑都很难维持下去,有些陵邑已经“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就是没钱了,也收不上来钱。说白了,皇帝不是不想推行陵邑制,是推行不下去了,阳谋是要建立在实力上的,在皇权被挑战的情形下,这套制度当然也就玩不转。陵邑制是个阳谋,是要有实力执行的,问题就是这时的西汉皇帝没这个实力。

西汉并不是建立了军机处后的大清,皇帝没支持自己的势力和傀儡没任何区别,是要讲制衡的,西汉王朝基本就是各方势力博弈的过程,强如武帝要等到改革内外朝之后才真正掌握权利,宣帝也要等到霍光去世安插自己人进入关键位置才能推行自己的政策,元帝选择关中汉儒作为自己的势力,可汉儒没站在皇帝身边。
成帝做了十三年皇帝以为自己稳了想恢复陵邑制,可成帝不强势吗,他把御史和公主也加入迁徙群体里,结果是单一个外戚王家他都搞定不了,西汉末期汉儒和外戚合流更是造成王莽篡汉,却让关东豪强摘了果子。这本就是个过程,皇帝在强势也只是让矛盾提前爆发了而已,所以为什么要说这和元帝关系不大,因为社会发展到这,老刘家的霸王道不好使了,随后500多年门阀世家当道就是最好的证明。
光荣革命啥最重要 绅士、西风和新教徒信仰胜过十万大军
我要新鲜事2023-05-18 21:11:280000孙武是哪个朝代的 孙武是哪国人(春秋时期齐国人)
对于孙武,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在吴国为将,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后世尊称兵圣或孙子,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军事家之一。说到孙武,很多人会想到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其实他们真的有联系,因为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人!一、孙武是哪个朝代的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20:100003黄巢和李自成有什么相同的贡献(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上,有些人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因为他们的行动和影响力成为了英雄与反叛者的代表。而李自成和黄巢则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抗统治者,被一些人视为英雄,而被另一些人视为罪人。本文将对李自成和黄巢的历史背景、行动以及影响进行讲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角色。我要新鲜事2024-01-27 21:03:270001为什么祭祀时要供猪头呢?
这和中国传统民俗有关系。也和远古的“猪神”崇拜和祭祀山神鬼怪有关系,《山海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而“猪”是祭祀活动中最早用于祭祀的祭品。家属于假借字,“宀”代表房屋,而“豕”就是猪。家在古人眼里就是宗庙,而“豕”上面有一个“宀”合起来就是家。所以,古人有句话说“无猪不成家”,可见古人对猪的重视程度。我要新鲜事2023-05-02 19:42:310005清朝三个乌拉那拉氏成为皇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大清王朝的皇后中,有三位是乌拉那拉氏,可见乌拉那拉氏不管是地位还是美貌都是不可多得的,不过在这三位乌拉那拉氏中,结局似乎又并不怎么美好,两个成为宫廷的牺牲品,还有一个似乎也过得并不好,不过不得不说乌拉那拉氏为人都非常不错,得到皇室不少人喜爱。一、孝烈武皇后我要新鲜事2023-03-14 09:18:5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