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664

灾民吃不起饭,范仲淹却下令提高粮食价格,老百姓:真是一个好官

我要新鲜事2023-08-26 17:09:190

从古至今对于文人来说,在世时能够入朝为官教化百姓,去世后能够流芳百世名垂青史,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不停地为之奋斗,《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就曾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一句话让人们记住了北宋时期,曾经还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疾苦的好官,而他也得到了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在后世得到肯定,其言论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范仲淹真正做到了这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官员却在灾民吃不起饭时提高米价,有意思的是对于他的这一做法,老百姓却对其做法感恩戴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富贵之家的穷小子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古以来苏州便是富贵风流之地、昌盛繁华之所,他的家族就是姑苏有名的范氏家族,其祖先自东汉以来便有不少政要名流之辈,可谓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然而,这样的身世并没有给范仲淹带来太多的幸福,因为范仲淹出生一年之后其父亲便因病去世,他的母亲谢氏由于不是正妻,在父亲死去之后被赶出了范家,小范仲淹来过上了流浪的日子。

由于生活所迫,范仲淹的母亲只能带着幼子改嫁苏州判官朱文翰,范仲淹也改名朱说。

庆幸的是朱家门风淳朴正直,对于改嫁过来的谢氏母子十分照顾,而且主人家对范仲淹也呵护备至,并且从未向他提起过自己的身世。

总的来说,范仲淹虽然幼年丧父,但童年却并不凄惨。

在朱家的呵护之下,范仲淹度过了一个完整而又幸福的童年,他与朱家的其他孩子一样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享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范仲淹成年之后,朱文翰还是将他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从这一点上来看继父算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对继子的栽培完全出于仁慈与公义,而不期待一丝回报。

得知自己的身世范仲淹对继父十分感激,他改回了范姓以示不忘根本,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范仲淹与继父的关系,即便范仲淹为官之后与继父的家族依旧交往甚秘,感情相当深厚。

为了更好地求学与历练,范仲淹拜别母亲和继父,而后便踏上了求学之路,新家庭也并算不富裕,老去的朱文翰无法担负范仲淹求学的费用。

对此范仲淹毫不介意,此时的他便已有了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风骨。缺衣少食之际,范仲淹借宿在长白山的一座寺庙之中,每天只能煮一锅稀粥充饥。

当时,天寒地冻粥在锅中凝结成块,范仲淹便将其切为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搭配咸菜便是一天的餐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住就是三年,成语“断齑画粥”便是由此而来。

艰苦的日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可范仲淹却丝毫不觉得清苦。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经历,范仲淹才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将百姓们的疾苦放在心里。

这种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只有在真正地体会过人们的疾苦之后才能培养出来。

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一番刻苦攻读使得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成为了进士,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主要负责刑狱、诉讼等事务。

虽然只是一个九品的小官,但范仲淹处理公务却极为认真,经常整天都埋头在案卷之中。每当看到案卷上的判罚有不合理之处,范仲淹便会揪住不放,在他看来作为官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百姓负责。

如果百姓蒙冤受屈,这些底层的劳动者是无法为自己辩解的,而这正是他的职责所在。出于对百姓负责,范仲淹经常将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汇总,之后再一一向上司陈述。

一开始,上司对他的做法还颇为赏识,但随着范仲淹发掘的冤案越来越多,上司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然而,范仲淹依旧经常拉住上司不放,势必要将案件分析清楚不可,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他的上司苦不堪言,二人经常不欢而散。

困难并没有让范仲淹退缩,在他的努力之下许多冤案都得以平冤昭雪,关押已久的无辜百姓也得以重获自由。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极力主张开办学堂,鼓励当地的年轻人进入学堂读书,以此来作为教化百姓的手段。

在他的所作所为之下当地的风气焕然一新,百姓们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暴躁粗鲁,各类刑事案件减少了许多。

宋仁宗继位之后范仲淹被调任泰州盐仓监,由于这里阻挡海水的堤坝年久失修,海潮经常冲破堤坝并毁坏庄稼。

看到这样的情况,范仲淹立刻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他重修这条堤坝。对此许多人都责备范仲淹,提醒他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不要越权多事。

可是范仲淹却说:“百姓因为海潮的侵扰流离失所,我身为盐监要向谁去收盐?此事正是我分内之事。”

所幸张纶在收到范仲淹的上书之后,对他的提议也十分认同,拿得到朝廷的批准他便命范仲淹负责修筑堤坝。

修筑堤坝时正值隆冬之际,雨雪连绵不绝,汹涌的潮水还是让人们无法抵挡,尽管范仲淹始终格外关注施工民夫们的人身安全,但慌乱中依旧有二百余人死于混乱中。

朝廷得知此事责令修堤事务立刻停止,并派淮南转运使胡令仪彻查此事,好在胡令仪与范仲淹一样刚正不阿,并且十分体谅范仲淹,也是在他的支持之下,朝廷才同意范仲淹继续修筑堤坝。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范仲淹与民夫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堤坝终于修复完成,堤坝前后共耗时四年、全长约71公里。

堤坝修成后当地的百姓终于摆脱了海潮的困扰,而为了表示感谢人们将这条堤坝命名为范公堤,这一举动充分地说明了百姓对范仲淹的认可与爱戴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真正做到了心系百姓。

反常的举动

时间来到皇祐二年,江南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在受灾的地区当中,吴州、两浙地区的灾情尤为严重,百姓们只能以树皮、草根等物品充饥果腹,状况惨不忍睹。

许多商人不忘趁机捞上一笔,他们大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此时的范仲淹主管的地方刚好是浙西地区。

为了解决百姓们吃饭的问题,范仲淹苦苦思考着赈灾的办法,然而灾民们在饥饿中苦苦挣扎之际,范仲淹却突然开始对烧香拜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频频到当地的寺庙中进香祈求旱灾早日过去。

看到范仲淹的表现百姓们颇感失望,在他们看来范大人是唯一能帮助他们摆脱灾难的希望,如今连他也寄希望于神佛身上,看来这一次的饥荒自己已经在劫难逃了。

此事过后,范仲淹又在当地举办起了龙舟大赛,并且多次与当地的官员一起在西湖上纵情豪饮,这样一来老百姓对范仲淹更是感到愤怒。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号召人们翻修寺庙、大兴土木,丝毫不提赈灾的事。当时,原本已经很高的米价,但范仲淹还是下令让米商们提高大米的价格,米价一涨再涨,从最初的八十文一斗一直涨到了一百八十文一斗。

按照范仲淹往日的行事风格,遇到这样大的饥荒他一定会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此时的他不仅没有任何举措,反而沉迷于宴乐之中。

这样一来老百姓顿时感到暗无天日,纷纷来到官府前哭诉,难道当地百姓的生死在他眼里不值一提么?就在人们疑惑不解之际情况也迎来了转机。

由于范仲淹大兴土木,寺院和官府开始大批征召民夫,每天雇佣役夫多达一千多人。不仅如此,各项工程的开展使得餐饮、娱乐和贸易等在当地变得异常兴旺,浙西丝毫不像一个受灾区,反而焕发出了活力。

原来,范仲淹吃喝玩乐并不是目的,他是想要凭借各项工程与宴会来拉动当地的经济,在他看来依靠朝廷的能力赈灾根本不足以让当地的百姓摆脱困境。

灾民遍野工价自然也就便宜,此时大兴土木可以让当地的富商以极低的价格雇佣工人,这些工人也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当地经济热闹起来后,其他地区的商人也会闻风而动,提高米价又可以让商人觉得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在别的地方购买粮食再运到灾区高价售出,便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各地的商人纷纷拉着粮食满载而来,使得大批粮食进入浙西地区,之后范仲淹果断开仓赈粮,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米价暴跌,原本打算趁机赚钱的商人顿时傻了眼。

这些人为了运送粮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本钱,如果再运回去赔进去的费用也会更多,无奈之下商人只好及时止损,正向降价抛售自己的大米。

大米的价格就这样一路狂跌,最后甚至比受灾之前的价格还要便宜,再加上大米的数量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浙西地区的灾荒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此时灾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们误会了范大人,而后纷纷夸赞范仲淹是不可多得的好官。其实,类似这种“先天之忧而忧”的事情范仲淹有许多,奈何他生不逢时。

北宋时期“士大夫一派”林立,很多人为了党派之争不顾天下百姓,范仲淹的变法也被扼杀在萌芽里,可悲可叹。

对于范仲淹,你有什么看法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