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68

周恩来访苏,苏联元帅酒后“教唆”要搞掉毛泽东,他说了什么?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7:00:480

从1958年开始,在赫鲁晓夫的跋扈下,中苏关系一步步滑向崩溃边缘。

可是在1964年,赫鲁晓夫被突如其来的政变赶下了台,中苏双方都准备以此为契机,改善双方关系。

意料之外的是,当身负重任的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之后,迎来的不是友好的谈判,而是苏联元帅酒醉之后的挑衅。

面对直指毛泽东本人的挑衅,毛泽东则发挥了一个政治家的良好素质,立即决定对这一事件大加利用。

本期就跟您一起聊一聊1964年那场失败的中苏和谈。如果您对我们的话题感兴趣,或想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请记得点赞、转发、评论和收藏,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10月12日,赫鲁晓夫正在格鲁吉亚度假。苏共中央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召集了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会议通过了名为《关于因即将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和制订新时期的远景国民经济计划而出现的问题》的决议,将批评的矛头直指赫鲁晓夫。

13日,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但此时他已经大势已去,当天晚上,苏共中央主席团就决议“满足赫鲁晓夫同志因年迈和身体状况恶化而解除其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职务的请求。”

14日上午,赫鲁晓夫含泪被迫在别人早已为他拟好的离职声明上签了字。至此,赫鲁晓夫的政治生命完结。

但,赫鲁晓夫之后,苏联会选择何去何从呢?自斯大林去世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开始出现“离心力”。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让这种“离心力”几成不可控制之势。特别是,1958年以后,苏联又同曾经维护它的地位、团结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中国交恶。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赫鲁晓夫的性格缺陷,那么,当赫鲁晓夫告别政坛以后,继任的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将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看来,国际共运内部的分裂、中苏的矛盾,都是源于赫鲁晓夫的个人问题,而无关苏联的整个战略路线,只要赫鲁晓夫一下台,中苏之间必然有重归于好的可能。

于是,新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依旧坚持在同中共的“斗争”中,“不能放弃原则性立场”,要更加突出二十大以来确立的总路线和总纲领。

但是,中共的想法与苏共正好相反。10月16日凌晨,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约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正式向中共通报了解除赫鲁晓夫职位的决定。但同时,也将苏联并不会改变苏共二十大以来的战略决策 ,告知了中方。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依旧下令停止了赫鲁晓夫在位时期,对苏联主义的口诛笔伐。

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的下台是苏共在意识形态方面纠正错误的一个表现,之后的苏共很有可能放弃“修正主义”,朝着中共的方向靠拢。

为了推着苏共朝中共的道路上走,改变苏共二十大在国际共运中的法定地位,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好好利用赫鲁晓夫下台这一契机。

10月37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表示,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超出以往惯例规格的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毛泽东亲自为代表团制定了“一推二看”的任务。

所谓“一推二看”,是要观察苏联今后可能会往哪个方向走?在坚持中共原则性问题不改变的情况下,“推”动苏联改弦更张。

得知周恩来即将率团访苏之后,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十分高兴,很快就向中国政府通报十分乐意接受中国党政代表团的来访,并同意中共主张的“循序渐进地改善中苏关系”。

11月2日,中国外交部为彰显对周恩来此次出访的重视,制定了高规格、大规模的送行计划。11月5日,周恩来率团抵达莫斯科。

尽管此时中苏双方都还存在信任问题、彼此都抱着试探的态度,但是在周恩来抵苏的前两天,双方都还能维持礼节性的友好。直到,11月7日下午,事态发生了突如其来的改变。

11月7日下午4时,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召开招待会,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招待会上,周恩来碰到了喝了一点酒的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本来,周恩来是想对此前马利诺夫斯基一番精彩的反帝言论,表示赞赏的。

谁知,这位元帅出口就是“俄国人民要幸福,中国人民也要幸福,我们不要任何毛泽东,不要任何赫鲁晓夫来妨碍我们的关系”、“我们不要让任何鬼来扰乱我们的关系”。

后来,马利诺夫斯基甚至说出了“我们俄国人搞掉了赫鲁晓夫,你们也要搞掉毛泽东”的话来。在与贺龙谈话过程中,马利诺夫斯基用了一个俄文中带有侮辱性的词汇来辱骂毛泽东,另一位苏联元帅扎哈罗夫还说了一句明显带有针对性的话:“任何蔬菜都是有时令的。”

面对苏联元帅连续的挑衅,周恩来等人忍无可忍,当即率团离开了宴会大厅。

事后,周恩来仔细核对了庆祝会上的状况,认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个人挑衅行为,而是有组织、有预谋地,想要推翻中国党和中国的国家领袖。

基于这个认识,周恩来当晚就向北京方面通报了这一事件。11月8日上午,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周恩来的电报。

面对苏联直指本人的挑衅、甚至是侮辱,毛泽东此时对事件的认知和处理,堪称是一个政治家的典范。

他认为,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推着苏联改弦更张,如今,马利诺夫斯基事件的发生,刚好让苏联人“有辫子在我们手里了”,我们应该充分用好这个“小辫子”,在谈判过程中,采取攻势,向苏联政府施压。

毛泽东指示邓小平,复电周恩来,要求苏共就此事做出正式回应,并指责苏共新领导破坏团结,不要怕大吵大闹,也不要怕把关系闹僵。

周恩来在接到毛泽东指示之后,当即向正在中国代表团住所共进午餐的苏联领导人提出了抗议。

周恩来表示,这并不仅仅是马利诺夫斯基的个人行为,他代表着苏共中央委员会一些人的想法,这种试图改变毛泽东领导的行为,只能加剧中苏之间的分裂。周恩来要求,马利诺夫斯基事件必须解决,否则也就没有会谈的必要了。

勃列日涅夫等人则以马利诺夫斯基酒后失言为借口,并强调马利诺夫斯基并非苏共主席团成员,甚至不是候补委员,因而他的言论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关系。

周恩来显然不能接受勃列日涅夫酒后失言的说法,因而表示中国代表团要保留日后继续讨论此事的权力。

11月9日晚,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里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会上,周恩来又先发制人地将马利诺夫斯基事件搬到了会议桌上,向苏方施加压力,劝告苏联新领导人,不要重走赫鲁晓夫的老路,这样中苏之间,才能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共同点。

对于周恩来的说辞,苏联领导人一时无法接受,他们情绪激动地表示,苏共二十大到二十二大的路线,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整个苏联共产党、全体苏联人民的共同意志,绝对无法更改。

在此后的两次会谈中,苏方态度一如既往地强硬,谈判已经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了。

于是,周恩来决定提前回国。但是,由于担心苏联对中国代表团采取什么“意外”的措施,周恩来并没有通知苏联归国日期,甚至飞机加油都没有通过苏方。

11月13日深夜,中国代表团连夜起飞,于次日安全到达北京。在北京机场,毛泽东亲自率领中央领导人迎接周恩来代表团,表示了对周恩来行为的极大赞赏,也宣告着,中苏关系并无缓和的可能。

与此同时,由苏共中央委员主编的《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刊载了大量的指名道姓地攻击中共的文章,刚刚暂停不久的中苏对抗,又重新开始了。

赫鲁晓夫下台能改变什么?无论是中共还是苏共,最早都是有所期许的。然而事实证明,赫鲁晓夫下台,什么也改变不了。

中苏关系的矛盾在赫鲁晓夫,又不全在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下台,无非是少了一个粗鲁地、口不择言地攻击中共和毛泽东的人,而双方之间的实质性矛盾,并不会因赫鲁晓夫的下台而有彻底的改变。

中苏关系,自然也就不会因为赫鲁晓夫的下台而改变什么。

参考文献:

李丹慧:《失去的机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和解的新尝试》,《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8期

李丹慧:《中苏两党组织关系的中断(二)》,《浦江纵横》,2013年第8期

何孝明:《五十年前周恩来访苏秘事》,《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21期

何孝明:《周恩来访苏如何面对苏联要求把毛泽东赶下来》,《党史天地》,2015年第17期

杨明伟:《周恩来最后一次访苏》,《协商论坛》,1998年第7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