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600

朱镕基退休后判若两人,生活“很丰富”:不单唱戏,还拉京胡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6:350

卸任前,朱镕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岗位上的时候,我不敢说是全国最忙的人,至少也是最忙人中间的一个。”作为国务院总理,他说这句话确实反映了自己的忙碌。

不过,2003年,他顺利结束了自己的任期,成功退休。这种忙碌也终于结束了。

但是,和其他退休常委们不同的是,朱镕基却既不愿意写书,也不愿意题词,一本自传也没有写过。

那么,退休后的朱镕基平时都在做些什么事呢?

朱镕基在任期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用日理万机来形容都不为过。在工作中,朱镕基甚至有些“无情”,从来不会把私人情感带入工作中去,与他共事的同志们也一直非常钦佩他的魄力和手腕。

朱镕基担任上海市长的时候,他的侄子朱匡宇正好是上海纺织局的党委副书记。他当着堂哥朱经治和堂嫂的面说:“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

朱镕基接见港澳工商人士

果然,朱镕基在任的这四年里,朱匡宇始终没能升迁也没能调职。后来,他凭着自己的本事,一步步从厂里的普通工人干到了领导职位。

后来,朱镕基到北京担任总理的时候,朱匡宇也几乎不去找他,每次去见他也必然是因为公事。

甚至很多人还怀疑过朱匡宇到底是不是朱镕基的侄子。即使是朱镕基去上海视察的时候,从来没有特别夸奖过朱匡宇。

朱镕基在上海旧照

即使是退休后,他公私分明的习惯也没有改变。

朱镕基的老家是湖南长沙的和平村棠坡,许多年来,家乡一直都以他为骄傲,一直认为朱镕基退休后会回乡养老。

为此,村支书几次邀请他回去,还专门建了一个漂亮的招待所。可是,朱镕基却始终不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不管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后来,据说他和湖南的官员说过,不要把他和当地的旅游联系在一起。或许他始终不肯回乡,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他的名声打广告,反而对家乡造成不好的影响吧。

后来,堂兄朱经治回乡的时候准备修缮一下父母的坟墓,顺便询问朱镕基是不是要把他母亲的坟墓也一起修一修。

知道这件事后,朱镕基赶忙回信拒绝了他,说:“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决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不过,他没忘记感谢好心提出这件事的堂哥,在信的末尾说:“顾念之情,心领不尽。”

就这样,朱镕基拒绝了家人好心的建议,只为了不要再给家乡添上不必要的负担。

后来,欧阳鹤和老同学宣祥鎏代表中华诗词协会,邀请朱镕基担任名誉主席的时候,他也立即回信拒绝了。

虽然朱镕基始终没有回过家乡,但他和亲人们的联系并没有中断。2004年9月的时候,他还为自己的堂哥朱经治写了一首诗,祝愿堂哥儿孙满堂百事如意,和堂嫂夫妻和睦白头偕老。

这可把朱经治高兴坏了。在朱镕基还是上海市长的时候他就想要一副堂弟的字,可那时候他们都太忙,实在抽不出空来。想不到,这个愿望居然在这时候达成了。

朱镕基出席中共成立九十周年纪念会

能这样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始终淡泊名利,其实和朱镕基不谈工作的原则有莫大关系。

他坚持己身不任,不问其职的原则,退休后尽力避免自己对现任产生影响,一卸任便撒手工作,从不和人谈论相关的内容,也不愿意会见除了亲朋好友之外的访客。

在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他没有一点架子,只和同学们谈论旧年的回忆,仿佛回到了少年时光。

朱镕基与妻子

看到这些事迹,或许我们会觉得朱镕基是一个十分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但其实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在他退休后就慢慢消退了。

退休后的朱镕基没变成一个板着脸的老人,而且经常带着笑,十分和蔼。就像其他的退休老人一样,他经常读书、看报纸、听戏,不过和这些人不一样的是,朱镕基不仅喜欢听戏,还喜欢自己唱戏。

“我的退休生活也很丰富。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的京剧。”2004年,朱镕基出席活动的时候对着人们轻松地说:除了唱戏,他还经常拉京胡。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又有人教导,他的京胡拉得比之前好多了!

而经常享受他京胡演奏的人正是他的夫人,他们两个从年轻时就很喜欢京剧,在清华求学期间还捧过学校京剧队场。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朱镕基就常常和夫人一唱一和,上演一出经典的唱段。

他还曾和湖南京剧团里的琴师张再峰一起切磋。两个人一块唱了整整三个小时,从《甘露寺》唱到《搜孤救孤》,又唱起了《乌盆记》。他们配合默契,就像是一对多年的搭档。

湖南京剧团的人听说朱镕基来了,也都很高兴。团里的艺术家都赶来会场,他们和朱镕基一起唱着经典的京剧唱段,整整热闹了一个下午。

结束后,朱镕基甚至还是意犹未尽。如果不是计划临时变更,导致之前定好的陪练没能过来,他是决定要再和湖南京剧团里的艺术家切磋一天的。临走前,他还十分遗憾地说下次还会再来。

三、不立传,只立身

很多名人退休后都会开始写回忆录或者自传,以此整理自己的人生。但是朱镕基却不一样,他不仅自己不写,还不愿意让别人给他写。有人说要写他的传记的时候,朱镕基还特意写信劝到:不要撰写一切和他有关的回忆录和评议材料。

此后,朱镕基还在信中说,请把他的想法告知亲朋好友,让他们不要撰写自己的传记。

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朱镕基的想法,朱经治的亲弟弟就写了一本朱镕基传,想要给他看看。不料朱镕基得知后,连门都没让他进,见都没有见他。

后来,朱经治问起这件事的时候,朱镕基直接明说自己不愿意看。最终,这本传记没有得到出版。

其实,朱镕基不愿意出版自传的原因是不愿意让自己个人的事情阻碍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比起关注一个人,他更愿意去关注这个国家。

退休六年后,《朱镕基答记者问》首次出版。这是第一本真实记录朱镕基个人的书籍,如实记录了朱镕基接受媒体采访和演讲时的内容。然而他依然没有在这本书上写一个字,连序言都并非出自他手。

后来,在朱镕基85岁时,一本《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这本书更注重记录他在工作中的言论,朱镕基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变得更加立体而真实。但这两本书都并非他主编。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

这是两本仅有的关于朱镕基个人的书籍,给他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版税。但朱镕基其实一分也没有用过。

他早把自己的版税捐给了自己创立的实事助学基金会。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时间里,这个基金会一直靠着朱镕基的版税运转,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喝到牛奶吃到鸡蛋,让乡村教师能多一点工资,能多接受一点培训。

在河北保定博野县,两个小学里500个孩子每天都能得到来自实事助学基金会的捐助,包括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和一份点心的课间餐。有了这样的帮助,很多孩子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饿着肚子上课,很多家长也愿意让孩子去“占便宜”。在这样的帮助下,孩子们茁壮地成长着。

朱镕基创立事实助学基金会

这正应了朱镕基那句话:“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就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镕基就是这样,始终牵挂着人民。在感受过退休之后,他还为老人们提出了十个“切记”。

切记不要把岁数当成本钱;二、切记“想当年”不是人人爱听的话;三、切记少管闲事,特别是家里的事。

这前三条是为了劝告老年人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始终停留在过去。

切记年轻人一定比你忙碌;五、切记自愿付出的别想着要回报;六、切记不要总想着改变别人;七、切记处事要大度一点。

这几条是劝告退休后的老人接受现实,理解子女的忙碌。

切记邋邋遢遢的不是小事;九、切记千万不要把家里东西样样都存起来;十、切记不要老想着靠子女消除寂寞,根本还是要靠自己。

最后的几条则是希望老年人在退休后也能保持生活的热情,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十条叮嘱每一句都是贴着老人的心口说出来的。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一时间受不了忙碌和空闲的落差,习惯不了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冷清,往往难以接受现状。

于是,很多老人在孤独和无助中,只能更加抓紧和子女之间的感情。不论子女有什么样的隐情,只要稍微表现出疏远和不耐烦,他们就会十分不安。

但实际上,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让子女和自己更亲近,反而往往只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两代人越来越远。

而且,老人们和子女辈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生活习惯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让他们很难互相理解。

而朱镕基的这十条切记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他希望老人们能在退休后依旧保持自我独立,能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爱好,保持之前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子女都过得舒服,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其实,朱镕基自己退休后的愿望十分简单。他说过:“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

说完这句话后,朱镕基接着说:“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 我就谢天谢地了。

当然,人民对他评价远远高于“办了一点事实”。事实上,朱镕基的名字几乎标志了一整个时代,贯穿了许多人的一生。

参考资料

[1]刘凯. 朱镕基卸任后的淡泊生活[J]. 先锋队,2004(07):54-55.

[2]盛福. 卸任总理朱镕基的淡泊生活[J]. 陕西审计,2004(05):36.

[3]朱红军. 老常委们的卸任生活[J]. 今日国土,2011(03):38-45.

[4]. 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的退休生活[J]. 财会通讯,2005(02):97-99.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