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79

13岁男孩捡到白色玉玺,无偿上交国家,44年后专家为何再次拜访?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00:270

人流不息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馆藏着一个重量级文物——“皇后之玺”玉玺。

这块玉玺的地位在我国考古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更是名列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而这样一份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不是考古学家的功劳,而是一位13岁的小学生玩耍时发现的。

那么,这块“皇后之玺”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背后又蕴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奥秘?

(西汉 皇后之玺)

一切都要从1968年的9月某一个平凡的日子说起......

13岁学生孔忠良出生在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之中,在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就读。

他的家中世代务农,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

那时候的农村孩子上学不像现在一样,车接车送。

毕竟在那个年代,自行车都被誉为“三大件”之一。像孔忠良的家庭,无论路途再遥远,都只能徒步跋涉。

孔忠良像所有农村孩子一样,翻山越岭,能够很轻快自如地穿梭于山川河流之中。

有一天放学后,孙忠良在平常回家的路上的一个偶然间的发现,使中国考古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忠良对于路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一个13岁男孩无穷的求知欲望,显现在他那清澈明亮的眼眸之中.,如璀璨明星一样闪烁。

他一会儿折断了路边的花儿,一会儿又对未知的道路充满好奇。

就这样,孔忠良选择了一条往日没有走过的小路。

小路边潺潺的水声,更是吸引了他的目光。

他像所有小男孩一样,酷爱拿起石头向水面扔去,还要得意地数着自己打出了几个水花。

他扔了几个石头之后,就发现了异样。

他发现,远处的水渠边上有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是光彩熠熠。

他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急忙用旁边的树枝,将它勾到路边。

他将这块不明发光石头拿到手上,仔细地端详起来。这与他以往收集的石头完全不一样。

此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块玉玺,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物。

在当时的他看来,这不过是个不同寻常的石头,是个可以和家里人和同学炫耀的物件。

就这样,孔忠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书包里,兴致冲冲地回家去了。

回到家发现,在田间劳作的父母还没有回来,只有哥哥在家中玩耍。

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先把这个好物件,显摆给哥哥看。

哥哥略年长孙忠良几岁,一眼便看出:这不是个寻常物件,而是个文物!

哥哥又觉得这东西有几分眼熟,发觉家中的印章也是如此的形状,方方正正的。

于是两人开始翻箱倒柜,去找父母的印章。

因为当时在农村文化教育普遍不高,真正读书识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大多数人都会刻个私章,用以代替签名。

俩人还在到处寻找,父亲推门回来了。

疲惫的父亲看到两人把家中弄得乱七八糟,刚想责骂,就看到桌上摆着的通体混白的物件。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个文物,多半是个玉玺,而且一定价值不菲。

为什么没有什么文化知识的父亲会认得这个呢?

只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这片土地的文化属性。

这里地处陕西咸阳。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咸阳遍地秦砖汉瓦,境内文物景点多达4951处。

五陵塬上,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28位汉唐帝王陵墓连绵百里,举世无双。这里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

也就是说,数以万计的文物沉睡在这片土地之下。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父亲孔祥发为什么会觉得这物件是个文物了。

父亲看着文物,不禁沉默了。

所住的房屋不说是破败不堪,也只是勉强度日。此时,他更觉得身上劳累痛苦起来。

数年的田地农耕早已压弯了他的脊背。黯淡无光的不仅是日子,更是他眼中的无望与身体透露出的辛劳。

早些年间,田间经常有文物贩子来收取文物,开出的价格常常不菲。

拿文物换来的钱,种一辈子地可能都攒不了那么多。

摆在他眼前的,是家庭利益和道德选择。

那一刻,他犹豫了。

“爸爸”,儿子孔忠良见父亲呆滞,连忙说起话来,“爸爸这真的是文物吗?”

父亲应声喝道,“嗯,真的是文物,价值不菲。”

“那我们把他交给警察叔叔吧,老师常常说捡到东西要交给警察叔叔,叔叔会奖励小红花的”。“好啊,听你的,乖儿子,我们去把他交给博物馆,博物馆会有专人保护他的。”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不禁羞愧难当,马上摒弃了脑海中罪恶的想法。

他决定听孩子的话,做正确的事情。

父亲加速了秋收的脚步,想着尽快做完农活,把文物交给国家。

因为一旦走漏了风声,搞不好会生出许多事端来。

于是,父亲再三叮嘱两个儿子:跟任何人都不要提起捡到文物的事情。

父亲小心翼翼地把文物包裹起来,放进了自家的地窖里,好生保护起来。

就这样,忙完了秋收之后,父亲带着捡到宝物的儿子孔忠良,一同前往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一路上,父亲死死地将宝物揣在自己的怀里,生怕路上出现了什么闪失。

文物被用布料裹了一层又一层。

父子二人历经长途跋涉,倒了好几次公车,才到了博物馆。

风尘仆仆的两人眼神中透露着不安与紧张,四处张望,像在找寻什么的样子。

他们异常的举动很快引起了馆内工作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上前询问,“老乡,是有什么事情吗?”

父亲支支吾吾地说道,“我要见你们馆长,你们馆长在哪里?”

“老乡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先跟我说,馆长很忙的。”

“同志,你就带我去见你们馆长吧,我有很重要的事情。”

“好吧,你们跟我来吧。”

父子二人如愿,见到了馆长。

见四下没有了其他人,父亲这才放下心来。

“馆长,麻烦您看一眼,这是我二娃在田间溪流旁捡到的,我们想把他交给国家。”

馆长聚精会神,看着这个衣着朴素的农民拿来的物件,眼前一亮。

馆长有着多年考古经验和丰厚历史文物知识,马上断定这件文物绝非一般文物。

他拿到手上,仔细的地端详起来。

经过初步判断,此物应该是西汉时期的玉玺,而且背面刻着四个字:“皇后之玺”。

馆长会心一笑,眉宇间透露着欣喜。

他不禁称赞道=到:自己平生,还从未见得如此精美的西汉时期的玉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能亲自见到触摸到文物,那是最大的荣幸。

因为文物诉说着历史,佐证着历史,西汉玉玺此时正活生生地诉说着那段过往的岁月。

馆长激动地伸出双手,对眼前的农民表示着感谢。

孔祥发连忙说道,更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孩子,他一度让我这个父亲都觉得自愧不如,哎。

说罢,他尴尬地笑了笑。

馆长看着眼前这个13岁的孩子,亲切地和孙忠良握了握手。

这个孩子此时怎么也想不到,他为中国考古史做出了怎样不可磨灭的奉献,书写了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真是个好孩子啊,不愧是我们伟大农民的好孩子,实诚善良。”

说罢,馆长表示要申请有关部门对两人大力嘉奖。

孔忠良保持着拾金不昧的传统,率先开口谢绝了。

馆长见状,马上从财务划拨20元,表示:来回的路费起码还是要给的,农民不容易啊,这么大老远的路程,哪能让你们自掏腰包白来一趟。

二人见推辞不下,就收下了这20元。

馆长马不停蹄地叫来馆内专家进行会谈,对上交的文物展开了研究。

经过对文物的修复,发现此正方体的文物:

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

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

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

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

(螭虎)

而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

馆内专家都不禁为此件文物拍手叫好,表示实在是鬼斧神工之作。

欣赏完器形之后,研究人员马上开展了下一步的工作。

那就是研究此物的年代、可能的出土地点以及皇后之玺的主人是哪位皇后。

带着种种的谜团,他们开始了漫长的研究旅程。

每一件文物所诉说的历史,都是不一样的。

而想要搞懂文物本身的含义,也是非常繁琐复杂的。

这需要在大量的史料中找寻其可能出现的踪迹,并且进行佐证,还要有真凭实据来表明这一切。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一同会谈的专家们决定,从玉玺之上的螭虎作为切入点之一。

螭虎是远古传说中的一个异兽形象,多被用在战国、汉代时期的玉器上,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象征着王者风范。

由此可知,螭虎还是古代王权的象征,是君权神授思想的高度体现。

特别是在汉代,它被广泛运用于天子的玉玺之上。

再加上,印章底部那神秘的四个文字图案:古拙典雅的篆体字“皇后之玺”。

(皇后之玺)

这一切,都非常鲜明地指出:这枚印章很可能是汉代某位皇后的专用玉玺。

专家们的满腔热血都因此沸腾了起来。因为他们将亲手填上中国考古史上空白的一笔,他们亲自见证了这一切。

同时,他们不禁对朴实无华的13岁孩子充满敬意和感恩。

幸亏这次捡到文物的是个好心的孩子。否则在利益诱惑之下,这件国宝的下场难以想象。

专家们在翻查了许多汉代时期的文献典籍后,最终在《汉宫旧仪》上找到了一段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就这样,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讨,再加之去出土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结合附近的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合葬的陵园,最终专家们一致认定:

此枚玉玺是吕太后所用。

此消息一出,震惊了考古界,震惊了史学界,震惊了无数国人。

他们在知道此枚玉玺是被一个13岁的孩子无偿捐赠而来时,更是肃然起敬。

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2012年12月1日。

这一天,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举行了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

大会上对10余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他们对于保护古文化遗址所做出的贡献。

这10余名先进个人中,孙忠良赫然在列。

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早已没有了当初少年的模样。

脸上的皱纹诉说着他这些年的生活,过得并不是很如意;鬓角的白须也在道明着他的年龄。

颁奖前专家专门找到了孙忠良。领到证书、受到表彰后,孔忠良显得很是激动:

“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想到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孔忠良近照)

孔忠良的话,说明他始终秉持着少年时的拾金不昧的精神。

像这样的优秀青年,无论时隔多久,国家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功勋无论有没有被刻到奖状上,其光辉永不会被磨灭。

而对于那些倒买倒卖国家文物大发国难财的罪恶分子,是在践踏自己祖先所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物,更是在毁灭这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华夏古国曾经存在的有力佐证。

任何一件国宝的流失和消亡,不仅是这个国家的磨难,更是整个世界人民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此更可以窥见当年这个13岁的孩子的行为是多么的可贵与高雅,这份荣誉与奖励是他应得的!

此后政府提出要给他额外的嘉奖时,他再次婉言谢绝了。

他说:“当年,我没有要那些额外的奖励,现在也不会要,以后也不会要,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

每一次重大历史文物的发现总是离不开农民,因为他们是距离这片土地最亲近的人们。

孔忠良,人如其名,始终用行动践行着何为忠良,何为国人骨子里的自尊自爱与对于历史的维护!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