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93

1962年尼赫鲁向美国求援,派3万印军重兵压境,丁盛少将:揍回去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9:100

1962年9月中旬的北京依旧蝉鸣不断,持续地“嗡嗡声”令人莫名烦闷。秋老虎猛然下山,下午一二点的骄阳逼得北京城里的膀爷们纷纷拿出大蒲扇站到树荫底下边扇风边抱怨。

平时在这个点,毛主席差不多该起床了。

要知道这么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毛主席早就习惯了从下午办公直到凌晨,再一觉睡到太阳高高挂起。可这几天,刚从北戴河回来的毛主席显得非同寻常。

他常早起和周总理及外交部门的同志们商讨开会,神态略显严肃。甚至他房间里好几个晚上灯火不熄直到天明。熟悉毛主席的卫士们都知道,主席这是遇到了事关新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

事实上如此,从6月到8月这段时间内,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几乎天天都摆着距离北京4000多公里外的西藏边界的相关报告。而每一封报告文件都汇报的是一件事,那就是印军正不断蚕食我国领土!

后人常常觉得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得轻松,可真的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岁月,才知道作战不易,作出这个决定更是难上加难。

要知道,当时恶劣的国际环境、复杂的国内状况、西藏严酷的自然环境,种种因素叠加让毛主席也有些疲于应付,最终也不得不七分讥笑,三分感叹地说:“为什么他们(印度)要来搞我们,我十天十夜也想不明白。”

但无论如何,当祖国遭受到侵犯,身为领袖的毛主席还是当机立断:“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就这样,对印自卫还击战就此展开。

在彼时彼刻的时间节点上,还没有人敢断定谁胜谁负。但是一开战就发现,印军叫嚣得厉害,实则是色厉内荏。眼看自己不是对手,居然恬不知耻地求援美国,还集结重兵对我方突袭。

得知这个消息后,身在前线的丁盛少将则愤怒地说:“揍回去!”那么,印度为何要对我国下手呢?而当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要想弄清对印自卫还击战的起因,必须得从印度这个奇葩国家的历史说起。

古代的印度屡遭外敌入侵,输多胜少。我们常说印度文明源远流长,事实上“印度”这两个字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只能算是一个地理概念,并非国家。到近现代以后,印度在英国人的殖民下逐渐缓慢发展。

到二战时,印度通过不遗余力地支持宗主国英国,换取了英国答应其战后独立的承诺。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上的庄严宣告预示了将再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巨龙苏醒,而在短短三个月后的1950年1月26日,南亚的“巨人”印度也在主人的慈悲下独立。

可狡猾的英国佬又怎么会轻易放任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一个庞然大物呢?英国人埋下了两条伏线,一条是印巴分治,另一条则是“麦克马洪线”,这两点都与中国有极大关系,尤其是麦克马洪线。

那何为麦克马洪线呢?

最新历史研究表明,“麦线”是英国殖民下的印度觊觎西藏的广袤领土,私自在1936年的“边界协定”上划出的一条原本压根不存在的边界线。

英国外交官员在地图上的“发明创造”,足足划走了中国西藏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观地说,划走了中国整整14个上海那么大的地方。

“麦线”不但历届民国政府从未承认过、新中国更是不承认,甚至西藏历代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也没承认过。

甚至根据考古研究,就连1914年英国外交官员麦克马洪勘定了中印边界线一事都是添油加醋杜撰而来,可见“麦线”是个完完全全地骗局。

可时任印度最高领袖的尼赫鲁却在新中国将主要精力放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派出印度部队勘定了一条“新的”边界,这条国界线在“麦线”的基础上,还多划走了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印度的小股部队也开始逐渐蚕食我国领土,每日将哨所零敲碎打地往前推进。

此时此刻,表面“憨厚”的印度逐渐向初生的新中国露出了尖锐的獠牙,贪婪的双手伸向了中国西藏藏南地区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同一时刻的毛主席却出乎预料的对印度多番忍让,极力克制。熟悉毛主席的必然知道,这不符合他视国土为血肉的性格,毕竟世界第一的美国佬都打过,还会害怕印度?这不合常理。

那毛主席究竟是为什么要对区区印度礼让再三呢?原因说来也不复杂。

在毛主席著作《论十大关系》中,明确地说过:“新中国是‘一穷二白’”。一穷二白的中国建国后,就与世界第一强军美军在小小的朝鲜半岛上大战一场,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底气。

可军事胜利短期内改变不了当时一穷二白的底子,中国人民要发展就得和平。

铁幕落下后,毛主席决定“一边倒”,彻底倒向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东、南两个战略方向均面对敌人直接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有一个保持中立、声称不结盟的印度对我国西部安全来说,至关重要。

在著名的万隆会议上,印度压制了东南亚国家排斥我国的意见,极力邀请中国参与。

这也使我国对印外交展现出了极大地善意。

对内要发展,对外要保证国家安全的新中国,将印度作为可以争取的主要外交对象之一,为此周总理数次飞往新德里会见尼赫鲁及其政府高官,甚至诚恳地说过:“中印之间还有一部分边界没有完全勘定,在完全勘定之前,我们愿意保持现状”。这个现状就是印度实控范围远超中方主张的边界线。

不论是毛主席还是周恩来都知道,当时主要矛盾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当时国际上普遍也认为中印关系较好。

可尼赫鲁并不像毛主席那样是能看穿政治本质的大战略家,他认为新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是软弱可欺的。1959年西藏地方宗教领袖叛逃后,解放军为切断其逃跑路线,被迫与来接应叛逃份子的印军小分队交火。

随后印度抓住此事大做文章,召回驻中国大使,在国际社会上肆意抹黑、污蔑中国政府,同时,由于苏联与中国由蜜月期开始转向交恶,代表苏联声音的莫斯科塔斯社竟然公开拉起了偏架,表面各打五十大板的发言实则在谴责中国。

新中国再一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

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又开始与苏联交恶的新中国想要和平,为此,当年11月,毛主席、周恩来等人在杭州听取了前线情况并商讨对策,外交部和总参提到了前线的中国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遵循着“不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政策,解放军军纪严明至斯。

毛主席在听到“不许还击”时插了话:

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毛主席提议“隔离政策”,双方军队都往后撤离二十公里,降低冲突的可能。

可哪怕周恩来带领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等大批高级官员飞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政府谈判,可仍然改变不了印度政府的无理边界要求,尼赫鲁等人对毛主席的“隔离政策”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毛主席老了,变得“懦弱又胆小”。印军也变本加厉的蚕食我国领土,打杀我边界的牧民和战士。

没有办法。

中国人民愿意和平,中国人民想要和平,打了一百多年仗的新中国无比渴望和平,可中国人也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敌人肆意侵占我们的土地,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杀害我们的人民!

1960年初,毛主席直接指示西藏军区在无人生活的边界处抢修公路。

毛主席心里做好了打仗的准备。

可1962年6月至8月间,印度不断加快“推进”速度,在我国境内大大小小建立了一百多个哨所,有的甚至插到我解放军哨所背后。当时的情况,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则是:“不打不行了。”

事实上就在当年7月,陈毅部长在与印度外交部长梅农会面时做了最后一次和平努力,可还是以失败告终。尼赫鲁在印度国会上公然挑动民粹主义,发言称:“我们坚持这条边线(麦克马洪线),决不让任何人跨过!”

对此,毛主席则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拍案而起:“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是小学课本上就有的,不能到我毛主席手上领土就变成了950万,930万,我无法向6亿人民交待!

至此,战争一触即发。

印度抓紧时间,在东段部署集结了约1.6万人,在西段则部署了5600余人。当时的尼赫鲁和梅农沉浸在建立伟大而光荣的“大印帝国”的美梦里,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而且补给远比印军困难。

可前线的印军一部分高官并不是傻子,长期在一线与中国军人对峙,他们大概知道解放军绝不是绣花枕头。

在10月9日,中印军队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后,印军33军军长就曾建议降低与解放军的冲突烈度,继续采用蚕食战术。

可随后印度东部战区司令员赶到33军军部时就转达了国防部(尼赫鲁)的话:“将中国人赶出印度。”

次日,印军就向东段尺冬哨所攻击,而我军也得到了印军将在10月20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情报。

与印度人骄傲自满大为不同的是,毛主席在北京极为谨慎。10月18日,他点名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中将张国华谈话,询问前线情况,张国华自信地保证:“一定赢得胜利。”毛主席在鼓励了大家之后,反复强调我军没有同印军打过仗,要周密部署,千万不能大意。

当天下午张国华就坐飞机返回拉萨部署军事行动,次日,48岁的老将张国华亲自进入前线指挥所指挥战斗。

东段之敌是印度第四师第七旅,外号“丛林猛虎”,在二战中先后和德军、日军交过手,实力非同一般。

早在之前的几次遭遇战中,张国华就敏锐地发现,印军几乎从不开炮,他料想是印军后勤补给不足,高级指挥官又从没到一线看过,不知道在河谷密布的喜马拉雅山上打仗有多难。

事实上张将军猜的完全正确,解放军的补给是一万多名群众、战士用肩扛手挑的方式从后方步行三天运送到前线的,而印度方面的高级指挥官则压根没到过前线视察过。

10月20日凌晨7时许,东方未白,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却早早地将一门门大炮牵引到指定位置,所有指战员都紧张的等待着上级下达的命令。

口中呼出的白气和微微颤抖的双手无不显示对这些指战员们对胜利的渴望和一些应有的紧张。

“轰、咚、咚、咚……”

大地也被炮火震撼得长久沉默,复仇的流星砸向强占我克节朗河谷的侵略者,数轮炮火攻击后,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开始冲击敌人阵地。

张国华根据印军呆板的军事部署,大胆地采用我军经典战术:两侧开刀、迂回穿插。他一方面集中主要兵力在印军两翼发起重点进攻,抢占阵地。

另一方面,早在前一天晚上就用一个团的兵力迂回穿插到第7旅后方,断其后路,争取全歼敌人。

嘹亮的冲锋号伴随着解放军的冲锋,让缺席了朝鲜战争的印军感受到何谓“死神”。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侵略者的憎恨此时统统化作怒火倾泻在敌人身上。

上午9时许,印军第一个据点被拿下,张国华在望远镜里看到了一切,嘴角露出了笑容。

此时解放军不但战术优于印军、重火力优于印军、甚至连轻武器都远超印军,当时的解放军普遍用上了“56”式枪族,一个班还有一挺机枪,而对面的印度底层士兵还在用二战时的栓动步枪。

英勇无畏的解放军向敌第7旅中部猛插,打算将敌彻底分割,敌人也不是待宰羔羊,他们借助地堡暗哨也对我进攻部队也造成了不小阻力。

在作战中,我军英勇无畏,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其中“阳廷安班”就是一个典型。

阳廷安率全班8名战士在一早上的时间内,用爆破管和手雷拔掉敌人27个碉堡,击毙50余名敌人,但全班最终都牺牲在上午的克节朗战斗中。

战后,中央军委授予其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这面伟大的光荣旗帜在2019年大阅兵上,赫然出现在荣誉方队之中。

敌第7旅准将旅长达尔维在我军实施炮火准备时正巧在洗脸,当他听到密集的炮火声之后,赶忙打电话联系部队,谁知,电话线(有线)早就被我军截断,如梦方醒的达尔维此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来的命运了。

战斗进行到上午十点多,第7旅两个营已基本被我军将建制打散,只待围剿。印军在克节郎的正面战场也被我军打穿,主体部队被我军分割成数股,互相不得联系。这基本上宣告了战役的胜利。然此时距离反击战正式开始,才仅仅过去了三、四个小时。

下午开始,第7旅基本溃散,士兵四处逃窜,解放军开始搜剿印军俘虏,并且实施极为人道的俘虏政策。次日,印军准将旅长达尔维被俘,所谓的“丛林猛虎”不过是个笑话。

在战后,张国华对轻取敌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容易取得的大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同一天,西段战场也传来捷报,只一天光景,中国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正是: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就此第一阶段反击战结束。

第七旅被打垮后,尼赫鲁仍然不死心,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策略。在美苏两国的支援下,印军将4个旅,约3万人的兵力部署在瓦弄战区一线,意图在11月14日尼赫鲁的生日这天向总理献上胜利的贺礼。

第二阶段反击战开始,应对敌人的咄咄攻势,中央军委派出了开国少将丁盛率领的54军与其对阵。

11月14日,印军先锋两个连的部队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向我军发起进攻,勇猛的解放军顶住了敌人正面进攻长达六个小时。

同时,54军130师也在丁盛的指挥下采取“关门打狗”,将之“揍回去”的战术,同样是两翼开攻、切断后路的运动战让印军应接不暇。就这样,很快打退了敌人进攻,并在各方的协同下迅速将其包围。

两天后,随着丁盛的一声令下,我军开始总攻,只用了一天左右的时间解放军就消灭、俘获敌人12000多人,敌精锐11旅被完全消灭。

解放军摧枯拉朽,很快就干净利落的打垮正面之敌。

印度国内的人眼看边界之争印度节节败退,而势如破竹的解放军如果保持这样的态势继续进攻的话,那用不了多久就能打到首都新德里。

一想到这里,印度人魂儿都要吓掉了。所以,在靠近边境的印度首都新德里,就出现了富人们纷纷前往银行挤兑现金然后逃离的画面,一时间整个印度中央政府也乱成一团。

直到此时,尼赫鲁才知道自己招惹了不该招惹的对象,但为时晚矣,正当他束手无策之时。出乎他预料的事情发生了,中国政府公开向全世界声明自己的和平政策,不寻求扩大战端的目的,之后勇猛的解放军全线收兵,撤离了印度。

结语:

早在朝鲜战争时,毛主席就说过: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毛主席这一英明决策,为中国西部赢得了整整40年的和平,也为新中国的发展争取了不可多得的机会。

所以,我们能够过上如今美好的生活,都是先烈们以命命作基,以血铺就的。因此,我们渴望和平、爱好和平,但忘战必危、居安思危也是我们所要时刻警醒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