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27

1978年,吉林小伙用一把铁斧救下85条人命,他却因此痛苦了27年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8:16:090

2005年3月12日,吉林市龙潭区乌拉满族镇公拉玛村的村民——宋凤河,收到一封特殊的挂号信。

这是一封来自于内蒙古扎兰屯客运汽车总站的感谢信,随信送来的还有两百块人民币。

(宋凤河)

要知道在2005年,二百块在农村还是比较值钱的。

谁知,当邮递员熟练地掏出钱和确认单,准备请收件人签字时,宋凤河却毫不在意那二百块,反而急着拆开信封,如饥似渴地读着信中的内容。

但是邮递员急着往下一家送信,于是便轻轻催促,谁料宋凤河一个中年男人竟突然悲鸣一声,而后拿着信径直往东跑去,徒留邮递员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村东头是公拉马村各家的坟地,只见宋凤河紧紧捏着那封拆开的信件,冲到一座坟冢前,“扑通——”一声跪下,整张脸恨不得埋进黄土里,哭得泣不成声,甚至一边哭一边口中还喃喃道:“爹,儿子不是骗子!儿子没有骗您!”

宋凤河的怪异行为引来人们的好奇:宋家父子之间到底有什么误会?挂号信中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这一切,还要从27年前的一起事故讲起。

1978年1月15日,二十二岁的小木匠宋凤河刚刚在碾子山区打完一对木衣柜,等他拿到顾客给的40块尾款后,便准备从内蒙扎兰屯市出山。

这天是腊月初七,宋凤河准备回家过年。

直到傍晚时分,宋凤河才匆匆赶到扎兰屯汽车总站,就近买了些山区特产,便带着自己吃饭的家伙什,踏上了开往老家吉林的汽车。

(宋凤河和他的铁斧)

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透支了这位年轻小伙的活力,此时才敢放松的宋凤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

于是,汽车走走停停得还没晃一会儿,他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甚至还做了个美梦,梦里盘算着给家中置办些什么年货。

就在这时,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惊醒了宋凤河,他眼睛还没完全睁开,便因着惯性,一头撞在前排的座椅靠垫上,直接撞了个眼冒金星。

不多时,四周便陆续响起女人的尖叫和孩子的哭号,直到一个中年男人大喊一声“车起火了!快跑——”,宋凤河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他定睛一看,车身前置的发动机受到猛烈撞击后,竟燃起了熊熊大火,司机早已在巨大的冲击中昏迷过去,此时正被无情的火舌舔舐着。

前排的一位大哥冲进火中,将司机拉出驾驶位,想要通过操作台将车门打开。然而车上的按钮却被高温熔化,更遑论将车门打开。

就这样,整车人被困在着火的公共汽车上,急得像锅上的蚂蚁,却无可奈何。

更为致命的是:此时临近年关,全国各地购物返乡的人数众多,东三省也不例外。

于是,这辆核载54人的中型大巴上,竟然乘坐着85个人,此刻都拼命向后排挤去。

年轻的宋凤河哪见过这种阵仗,直接在原地傻了眼,好似一尊雕塑,木然地盯着后车门前努力破门的男乘客。

然而,众所周知:公共汽车的车门通常朝向内开,哪是能靠蛮力破开的呢?更何况此时车内已然乱成一锅粥,人贴着人都不够站,想在此等环境下使力,几乎是天方夜谭。

眼见大火烧得越来越旺,全车85条人命危在旦夕,难道就要这样死在这里吗?宋凤河并不甘心。

这时,他想起自己木工师傅常说的一句俗语: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因此,一定有一线生机等着自己来发现。宋凤河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观察周围的情况,寻找如何才能从此处逃生的答案。

正是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宋凤河无意间瞥到了自己放地上的工具包,里边正躺着他做木工活的家伙事——锯条、楔子,皮锤,应有尽有。

更为惊喜的是,一把铁斧正静静地躺在工具包中。

宋凤河激动地喊出了声,把周遭的人吓得一颤,而后他迅速提起工具包,掏出铁斧,高声大喊道:“大家让一让,给我腾个地儿出来...”。

青年人独有的明亮嗓音在一片哭号中显得是那么与众不同,立刻便吸引住半车人的注意。

周围的乘客一看宋凤河掏出斧子,眼中全部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于是纷纷自发地为他让出空间。

(宋凤河和他的铁斧)

“梆——”的一声,斧头落在车窗上,玻璃立刻显出蛛网的纹路,宋凤河卯足劲用力一推,车窗玻璃便碎落一地,出口近在眼前。

全车人死死盯着宋凤河破开的一扇车窗,待新鲜的空气涌进车内后,人们纷纷躁动起来,疯了一般得朝出口挤去,推搡之间,竟把宋凤河半个身子都推出车外。

谁料,宋凤河一个举动惊呆了全车人:他侧身让开出口,而后钻回车内,举着斧子喊道:“先别挤!我再多砸几块玻璃!”

躁动的人群被安抚下来。其实道理谁都懂,八十多个人被困在火海,倘若只有一个出口,人人自然要拼命挤出去。

这种情况下,不仅容易踩踏伤人,万一都挤在出口谁也不让谁,那么这一车八十多条人命,一个也跑不出去。

可话说回来,这可是关乎性命的选择,宋凤河会放弃这大好的逃生机会,去救这一车陌生人吗?

事实证明,宋凤河会。

车窗是宋凤河砸开的,只要愿意跑,他必定能第一个死里逃生,然而他真的转过身,朝其他车窗挤去。

一斧又一斧,一声又一声。每次玻璃碎落的声音,都意味着宋凤河为他人打开了一道生门。

就这么砸啊砸,宋凤河统共砸开六扇玻璃,自己反倒成了最后跳出火海的人。

(宋凤河)

正当众人庆幸劫后余生,感慨自己大难不死之时,一位妇女却朝火场冲去。

众人连忙拦住她,但妇女撕心裂肺得喊着:“我的娃!别拦我,我娃还在里边!”只见她一边喊着,一边挣脱桎梏,就要冲进火场。

宋凤河见状想都没想,一把拉住妇女,留下一句“我去找”,然后纵身跃入火海。

此时的客车已经被火焰包裹,车身的铁皮受高温的影响,发出猩红中透着岩蓝的光。

宋凤河一把按上去,手掌的皮肤直接被烫烂,边缘也烧起了几个大泡。但是他没有时间犹豫,直接依靠惯性钻进车内。

汽车内部浓烟滚滚,根本看不见孩子,宋凤河只能贴着地面,一点点排查。

突然,一声微弱的呻吟传入他的耳朵,他朝声源走去,竟不是要找的孩子,而是一位在推搡间被卡在座椅下的老先生。

宋凤河的身体比脑子更快做出动作,他拼着濒临崩溃的体力,拉出卡住的老人,吃力地抱起他,从车窗递给车外守候的人。

当宋凤河回过头来再次寻找男童时,车头却突然下塌,整辆汽车都晃动起来。车外更是有人还道:“快出来!车要爆炸了!”

顷刻间,现场又乱成一片。宋凤河骂了一声,仍不管不顾地继续寻找孩子。

火星不断地往宋凤河身上跳去,他根本无暇注意。终于,宋凤河在后排的座位上找到了男童。

孩子因吸入大量浓烟,暂时休克了过去。

宋凤河扑到男童身边,捞起孩子就向外冲去。此时的汽车已经被烧得露出钢架,直接将他的鞋底烧穿。

宋凤河猛得一哆嗦,身体便失去平衡,他下意识将孩子护好,自己重重地摔在地上。

那位母亲冲过来抱住孩子,仗义的东北大哥也拉住宋凤河,几人迅速逃离汽车,甚至还没站定,“砰——”的一声,车便爆炸了。

宋凤河还在感叹这是大难不死,那头的母亲直接朝他跪下,一边磕头一边感谢。旁边的乘客也流着泪,不断朝宋凤河致谢,赞叹他是大英雄。

小伙宋凤河原地不知所措起来,在火场被烧掉胡子、眉毛的他,此时正衣不蔽体地接受着众人的谢意。

闻讯赶来的客运站领导也在此刻抵达,见一车人平平安安地活着,他不由得腿一软,连忙赶去握住宋凤河的手,向他表示感谢。

领导还注意到宋凤河的尴尬境地,直接脱下自己身上的羊皮袄,为宋凤河挡住冷风。

这件羊皮袄是客运站的制服,肩章上打了麦穗样的络子,也叫麦穗制服,可以说是解了宋凤河当下最大的难题,因此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好意。

但对于客运站送出的其他报酬,他一并回绝掉,声称自己救人没有别的目的。

(宋凤河)

领导听后十分感动,再三坚持下,要来了宋凤河的住址,表示一定要写一封表扬信。

宋凤河一听,眼睛亮了一下,而后万分害羞地留下自己的地址,交代领导,一定只寄信,别的统统不收。

领导听罢连连称好,一再确认宋凤河坚持不要人送后,便诚恳地告别,目送宋凤河离开。

回家的路上,宋凤河又是兴奋又是羞涩,甚至有些情难自己。事实上,他心中一直埋藏着一个卑微的秘密。

宋家总共有三个孩子,大姐宋彩霞、二姐宋淑云与小弟宋凤河。

身为男孩,宋凤河被父亲寄托厚望,希望他能读书成才。然而宋凤河却对知识不太开窍,反而从小喜欢琢磨机关玩具。

宋家大姐与二姐都争气,在学校成绩不错,品行也好,早早地便被共青团吸纳,以致于宋家三姐弟中,只有宋凤河一人不是团员。

一直以来,宋凤河总是为此感到自卑,时常幻想哪天自己也能入团,给父亲脸上长长光。

而这次,宋凤河靠一把铁斧救下85条人命,车站领导承诺给自己写表扬信,家乡的团支部一看信,自己入团的事,那不是水到渠成吗?

越是这样想,宋凤河便越激动,脚下的步子也越走越快,披星戴月地赶到家时,竟然还赶上了家里的晚饭。

只是宋家一家老小看着头发、胡子、眉毛都快烧没的宋凤河,集体愣住。

还是二姐宋淑云第一个反应过来,大叫一声便冲过来,问弟弟发生什么事了。

宋凤河语气中带着骄傲地将自己今晚的所作所为讲了一遍,家人看着他狼狈的外表,说不出话来。

宋母更是捧起宋凤河烧满燎泡的手掌,噙着泪夸道“我儿辛苦了。”

突然间,宋凤河的后怕一下子涌上心头,也忍不住同母亲姐姐哭了起来,只有身为顶梁柱的父亲深沉地拍了拍他的肩头,努力挤出笑容,“莫哭了!他娘拿点酒出来,今晚给河子庆功。”

夜晚,宋凤河回房躺在床上,窗户圈起几颗星光,洒在他的笑脸上。

宋凤河就这样睡去,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夜竟是他长达27年噩梦的开端

农村人家感情亲厚,好事坏事传得飞快。还没几天,几乎整个公拉马村都知道,宋家小子在外边救了好几十人,城里的单位要给宋凤河写感谢信。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收到一封感谢信,可以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就连村里的团支部也将宋凤河当成正面例子,供团员学习。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里的表扬信却一直没有到。村中不禁有人怀疑,这宋凤河救人的事到底是真的假的?

更有好事者跑去问宋凤河,使得宋凤河自己心里也没了底气,只能调侃道:“许是过年信送得慢吧。”

可是信却一直没有到,一天一周不到,一月一年也不到,村里人都认定宋凤河是太想入团,于是扯了谎给自己壮背景呢。

至于一身的伤,说不定是在外边犯了什么事,惹了祸回来的。

风言风语传得飞快,甚至就连宋家人也暗自怀疑,小儿子宋凤河到底有没有救人?

这天,父亲将宋凤河叫道饭桌前,语气严肃地问他,到底有没有救人一事?宋凤河难以置信地看着父亲。

常年的压力早就压弯了宋凤河的脊梁,父亲的质疑更是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此,宋凤河变得浑浑噩噩。

一天,宋凤河从镇上买菜回来,深深低着头,不敢看别人如何议论他,脚步飞快地往家走。

谁知,同村一户发达人家开着汽车回家探亲,车主车技不好,宋凤河走路也不看,于是发生了车祸,宋凤河的腿被碾碎。

从那天后,他便再也没独立站起来过。

宋凤河

村里的人说他是报应,谁叫宋凤河撒了弥天大谎,把一村人当猴耍。宋凤河听罢也不反驳,只是拄着拐杖,慢慢走开,任心头弥漫苦涩。

他回到家中,拿出那把救人的铁斧,轻声问它:“斧子,你见到了吧?我不是在做梦吧?”

然而铁斧冰凉,并不会给他回应,宋凤河只能泪流满面地将铁斧绑上红绸,放进新打的木盒中,再也没打开过。

从此,宋凤河再不提救人的事,就连父亲临终前将他叫到床边问:“河子,你跟爸说,你当年,到底有没有救人?”此时,宋凤河也满脸泪水,不再回答,眼看着宋父含恨而终。

热情羞涩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就连同村的混混拿他的事当笑话,他也只当没听见。

然而宋凤河不提,村中好事者却有心把他钉在耻辱柱上,每逢过节宴席冷了场,都会拿出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调侃。

一来二去,不仅耽误了宋凤河的终身大事,就连宋家的名声都臭了。

2004年,宋凤河五十岁,他最终成为一名沉默的中年人。

惊蛰前后,大姐宋彩霞家办喜酒,宋凤河作为新人舅舅,怎么能不去这场婚宴?因此,多年来不愿抛头露面的他拖着已经坏死的双腿,出席了这场宴会。

一些人看见他如今的境地,不免心中有些唏嘘。

但奈何世上总有一部分人不愿别人好过,竟在幼童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这个叔叔架着拐杖走路?”

母亲自以为幽默地打趣:“说谎的人都会变瘸子。”

女童母亲闻言便变了脸色,但奈何这是喜宴,不好说什么,只能抱着女儿换一桌吃饭。

坐在一旁的宋凤河沉默不语,可先前新人敬酒时一杯一杯喝下去,他早有些醉意。

于是没有一点征兆,宋凤河突然摔了筷子,朝那个嘴快的人咆哮道:“我没有说谎!我没有说谎!你们要一直编排我到哪辈子!”

同桌的人被吓一大跳,怎么老实人生气如此吓人?

他们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找来今天主事的宋彩霞,最终由宋家小辈将宋凤河搀扶回去。

(宋凤河与母亲姐姐合影)

酒醒后,宋凤河痛苦至极,自己明明是被冤枉的,别人就能这样当着面说,那么等自己入土后,又有谁能来为自己辩驳呢?

于是宋凤河下定决心:一定要为自己正名。

他写下一封信,描述了自己当年救人的经过,托自家小辈分别向扎兰屯客运站和当地媒体寄去,希望客运站和媒体能还自己一个清白。

齐齐哈尔的一家报纸了解此事后,为宋凤河安排了一个版面,呼吁当年的亲历者与知情人能站出来为宋凤河发声。

最初,宋凤河满怀希望,认为这次一定能证明自己,然而一周过去了,报社并没有收到消息。

宋凤河的希望也逐渐破灭,就连自己大姐都在劝他看开。但众人皆知,宋凤河心中的苦涩,能看开便早就看开了。

事情就这样发酵了一个多月,谁料,突然的一通惊喜电话,扭转了宋凤河的后半段人生。

来自齐齐哈尔的杨秀婷打来电话说,自己和婆婆戴桂芬在1978年经历过一场这样的事故,而二人正是被一名年轻的木匠小伙救出。

(宋凤河(左二)与杨秀婷(左一)戴桂芬(右一)合影)

报社记者得到消息后十分激动,很快便安排双方见面。

当天下午,80多岁的戴桂芬一见到宋凤河便泪流满面,一直反复着对记者说:“就是他,和当年长得一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说话间甚至准备跪下磕头,来感谢宋凤河。

听到老人这样说,宋凤河也哽咽起来,他坏死的双腿阻碍他想搀起老人的动作,只能坐在椅子上,无声地落泪。

此行,宋凤河还向记者展示了当年客运站领导送的那件麦穗大衣,这下人证物证俱在,媒体很快便对宋凤河的事迹进行深度报道。

当媒体联系上扎兰屯市客运站后,他们很快展开了调查,并告知媒体,当年确实有过事故,但并没有乘客的获救记录。

再加上时间过于遥远,现在无法找到当年的工作人员证实此事。

不过由于人证、物证具在,客运站愿意为宋凤河写一封感谢信,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宋凤河收到感谢信,这才来到父亲坟前,告诉父亲儿子不是骗子,了结父亲的夙愿。

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充斥着宋凤河般人物:热心、善良,虽然我们的社会推崇做好事不留名,但绝不意味着被救者可以知恩不报,英雄的血可以白流。

见义勇为的义举理应得到社会的赞扬和鼓励,世风日下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英雄既流了血也流了泪。

后来,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带着社会各界的慰问金来到了宋凤河家中看望了他,并充分肯定了他当年见义勇为的行为。

北京东城区的一家医院听说宋凤河的事迹后表示,愿意为他进行免费的治疗,如今的宋凤河已经能够站起来了。

参考资料:

谁来为我作证.孙玉良.今古传奇(单月号).2007-07-0

宋凤河:被委屈的27年.张怡.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7-04-15

用良心作证——“宋凤河救人事件”引起社会轰动的前前后后.刘爽.新闻三昧2005-10-1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