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143

1949年国共和谈若成功,国民政府最高领导,将在新中国出任何职?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1:16:020

三大战役结束后,随着国民党精锐全军覆灭,特别是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惨重,国共两党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达到了358万人,而国民党的军队,则下降到204万。

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军队派系林立,桂系、川系、晋系以及察缓系等军阀,他们的部队,就连国民党总裁蒋介石都不可能调动。

再加上国民党的很多军队,都是通过强拉壮丁的方式,军队战斗力之差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支持蒋介石的美国人,产生了另找代理人的想法。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向白宫报告时,更是提出蒋介石“退休”的建议,推荐李宗仁任国民政府总统。

在这种情况下,深谙权谋之道的蒋介石,选择了“以退为进”,对外宣布“因故不能视事”,这就是蒋介石的第三次下野。

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他一度踌躇满志,欲通过国共两党和谈,来挽救国民政府的败局。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为了早日结束内战,尽管中国共产党人展示出了最大的诚意,做出了大的让步,但1949年国共谈判最终还是以破裂而告终。

那么,为何国共双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谈判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如果当年的谈判成功的话,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李宗仁,新中国会给他安排什么样的职务呢?

这一切,要从李宗仁如何当上中华国民代总统说起……

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李宗仁,与“血战台儿庄”有着莫大的关系。

史书上对于台儿庄大捷,可谓是大书特书,标准说法是:这是全面抗战以来,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上的首次大胜。

如果对当时的战局稍有了解,就知道李宗仁这场胜利的来之不易。在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李宗仁率领装备不齐的“杂牌军”,结果不负众望,“吊打”日本精锐的机械化师团。

因此毛主席在评价李宗仁的时候特别客气:“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

周恩来总理在谈到李宗仁时,认为他有两大功,首功就是台儿庄,其次就是晚年回归祖国。

凭借台儿庄战役,李宗仁足以位列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之列,但这并不是说,李宗仁的军事造诣就有多深。

他身上的标签,更多时候烙着的是“桂系”首领。当然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不仅担任第7军军长,而且曾任左翼军总指挥,为北伐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好景不长,他先是支持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因利益争夺,与阎锡山、冯玉祥联手,对蒋介石发动“中原大战”。

就这样,原本的“结拜兄弟”,发展到战场上兵戎相见。后来虽然两人长期在一起共事,但事实上一直是面和心不和。

特别是蒋介石以“校长”自居,把“黄浦系”抓在手上,各种武器装备都优先嫡系部队,对其它派系则是排挤打压,引起了李宗仁等国民党内军阀的诸多不满。

国共内战开打,蒋介石的五大王牌军,有4个在三大战役中损失殆尽,而此时李宗仁的桂军,在此时依然拥有40万的军队,几乎是毫发无伤。

此消彼长之下,隐忍日久的李宗仁,觉得看到了上位的绝佳机会。

李宗仁深知,想要上位,必须得到美国人的支持,为此他很早就与司徒雷登频繁走动,获得了美国大使的好感,得到了白宫的支持,并于1948年通过竞选担任副总统。

1949年,随着国民党的三大战役的失败,李宗仁觉得蒋介石大势已去,便迫不及待地胁迫蒋介石,出任了中华民国代总统。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以后,这才发觉,他费尽心机上位,其实只不过是个“背锅侠”,反倒是保留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得以在幕后继续操纵,甩掉了政治包袱。

蒋介石早在下野之前,就向孙科面授机宜,要他出面组建内阁,陈立夫等CC系干将赫然在列。

有这些人在,李宗仁的“和谈”就根本没戏——这只不过是蒋介石用来和共产党拖延时间的惯用伎俩。

在孙科等人的操纵下,李宗仁成了孤立无援的“总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民党中央党部、以孙科为首的行政院悉数迁至广州。

蒋介石架空李宗仁,至少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其一,就是腾出手来,重新将手中的军队集结、整顿,以图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再战。比如,50万规模的新军,正在华南加紧操练。

其二,就是通过内阁来孤立李宗仁,让美国人看到,谁才是“不可或缺”,谁才值得支持。

其三,就是更方便在暗处落实蒋介石的战略布局。比如,蒋介石的心腹大将陈诚,就奉蒋介石之命出任台湾省主席,负责把国民党搜刮的民脂民膏偷运到台湾。

李宗仁命令陈诚将黄金运回,陈诚根本不理他,直接回怼,要他去找中央银行。

虽然李宗仁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代总统,但事实上,他只不过是位居前台的提线木偶而已!

早在蒋介石下野之前,看到时局与己不利,便已经与中共方面进行接触,商讨和谈的可能性。

1949年元旦,蒋介石通过新年文告,向外界特别是中共,透露出愿意商讨停战、恢复和平的意向。

1949年1月,为了促成国共两党尽快谈判,毛主席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提出了“八项条件”,作为国共两党和谈的基础。

李宗仁当上代总统,急于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形象,立即对外宣称,可以接受以“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

这与此前蒋介石、孙科等人,虽然表达和谈的愿望,却行事拖拉、迟迟不肯表态,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虽然已经在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为了让人民免遭战之苦,还是愿意做出相应的让步。

因此,为了能够尽快与国民党达成一致,共产党方面将原本的协定草案,在不触碰原则的前提下,特意主动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比如,不再出现“反动分子”等表述,而换成了“违背”等相对缓和的词语。

然而南京代表团抵达北平后,不仅试图质询“八项条件”,而且还痴心妄想,要求先停战后谈判。

黄启汉当时是李宗仁派出的私人代表,周恩来两次与他会见,质问李宗仁为何先是同意,现在代表团又变卦?

对于南京方面提出的停战问题,周恩来直言相告,停战议和是南京政府单方面提出来的,我们并没有答应现在停战。

周恩来的话很清楚,只有国共双方谈判达成一致,才有可能停战。

为了表达谈判的诚意,共产党的军队在谈判期间,做出了暂不过江的部署。但无论是谈判成功与否,解放军过江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谈判的过程中,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亲自与张治中将军会谈,表达中共方面的态度、立场、原则 与底线。

毛主席希望通过与张治中将军的谈话,告诫李宗仁要带着诚意来谈判,否则他就真的是“六亲无靠”。

然而李宗仁虽然在和谈上,表现出与蒋介石不同的态度,但其实他从中共的让步中,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一,就是对蒋介石存有幻想,其二,就是对和谈抱有幻想,他的企图,说穿了就是想再现“南北朝”——来个划江而治。

因此,李宗仁派出的南京代表团,明显挟带着李宗仁的个人私货。

李宗仁就是想通过国共谈判,实现自己也就是桂系利益的最大化。他之所以在当上代总统就同意谈判,就是想让国人看到他与蒋介石的不同之处,在南京政府扩大自己的影响。

当然,这只不过是他最直接的目标,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就是借机在长江以南扩张桂系的势力。

他就是想让中共在谈判桌上答应,桂系力量在长江以南存在的合法性,这是在尽可能地为自己捞取好处。

尽管在谈判桌上各为其主,但中共方面做出的让步是显而易见的。

“八项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惩办战争罪犯”,为了安抚李宗仁的情绪,中共同意不列战犯的名字。

此外在改编军队等重大事项上,中共同样做出了很大的让步,甚至答应南京代表团“不必裁兵复员、一律统一集训”。

共产党人的胸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就连南京代表团的邵力子、黄绍紘等人,都在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共产党的伟大。

其实中共之所以做出这么多的让步,就是考虑到李宗仁的难处,知道他在南京政府处处受到蒋介石的掣肘,特意通过让步来帮助他增强说服力。

正是因为李宗仁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他虽然一直在派代表与中共联络,但双方的谈判并不顺畅。

李宗仁刚当上代总统的时候,顺势抛出了孙科炮制的“七大和平措施”,就是想以此来试探中共的底线,以便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更好的混水摸鱼。

真正能代表他想法的,就是他的亲信白崇禧提出的“划江而治”。

然而李宗仁的想法,根本没有考虑到历史潮流和民族大义,注定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

李宗仁过高地估计了总统的权力,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当上了中华民国的代总统,那么他所遇到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但现实情况却是,李宗仁在南京政府,只不过是个孤家寡人,无论是孙科还是陈立夫,都不买他的账。

后来孙科辞职,李宗仁试图拉何应钦出来主持行政院,但面对李宗仁抛出的橄榄枝,后者却根本不敢忤逆蒋介石的天威。

何应钦与蒋介石共事了那么多年,深知自己玩弄权术,根本不是蒋介石的对手,因此没有蒋介石的允许,他根本不出头露面。

后来,何应钦先是要李宗仁派吴忠信到溪口拜谒蒋介石试探口风,后又亲自跑到“校长”跟前接受耳提面命。

在得到蒋介石的点头后,他才出来担任行政院长——由此可见,国民党内斗不已,积重难返,根本不是李宗仁能够应对的。

对于南京代表团努力争取到的谈判结果,南京政府的高官根本不予接受,不是提出“中共不许渡江”的无理要求,就是反对“建立联合政府”。

距离签署《和平协定》只剩两天时间,李宗仁的手下白崇禧都跳出来,对谈判结果表示不满,骂骂咧咧一番,当场拂袖而去。

由此可见,李宗仁寄望扩大桂系势力的和谈,最终让他本人首鼠两端、进退失据,实在是两头都不落好。

最开始的时候,李宗仁确实是想通过谈判,来为自己争取民意,借机打击蒋介石的势力,乘机做大桂系。

因此在最初这段时间,尽管中共一直在释放善意,一直在体谅他的难处,一直在做出让步,但李宗仁并没有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采取的手段,先是对八项条件表现出含混不清的态度,企图来个蒙混过关。后来见无法得逞,就采取“拖”字决,根本没有诚心实意想推动和平。

为了让共产党人放心,李宗仁特意两次向毛主席发出电报,表达自己愿意以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

然而在背地里,他却不顾共产党的反对,偷偷地将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战犯冈村宁次无罪释放。

然后李宗仁返过来,又要求共产党人将自己与蒋介石区别对待,对八项条件提出质疑。

李宗仁自以为瞒天过海,但事实上中共对他是“听其言、观其行”,早已断定他之所以对和谈如此热衷,就是因为挟带私货,完全是为了一己私利。

当然,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为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就要尽百分百地努力去争取。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李宗仁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把共产党人的让步,当作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的底气!

进入2月份以后,李宗仁在南京召开会议,对和谈的态度,不再像以往那样藏着掖着,明确表示要中共承认两个政府,不愿意与共产党共同治理国家。

4月13日晚9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两党的第一次正式谈判拉开序幕。次日,南京代表团提出的书面修改意见达到40多条。

尽管在4月15日的第二次谈判之前,周恩来花了很长时间,与代表团成员交流,但碍于双方分歧过大,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在第二次会谈时,共产党方面明确表态,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让步,但就军队改编和进军东南,没有任何让步的余地。

为了争取让李宗仁签字,周恩来亲自到西郊机场送黄绍紘和屈武,希望他们回到南京后,尽可能帮助李宗仁摆脱蒋介石的干扰。

共产党方面已经是仁至义尽,但南京的李宗仁,却还在做着春秋大梦。他觉得凭借长江天堑,再加上长江水涨,他觉得解放军很难渡江。

因此,李宗仁还要同为桂系的黄绍紘向北平发电,要求宽限签字的期限。

然而,李宗仁根本没有想到,世事是非,有时候全在一念之间。

对于李宗仁延期签字的要求,中共方面断然拒绝。

4月20日深夜,李宗仁、白崇禧发来电报,明确表示拒绝签字,国共两党的和谈正式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短短的几个月,便彻底丧失了对大陆的掌控权。

可叹的是李宗仁,原本有很好的青史留史机会,却放任它从手中白白溜走,以至于连个人的发展机会都丧失了。

原本中国共产党人对李宗仁寄予厚望,特别是在谈判中多次考虑他的立场,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比如,为了方便南京代表团回去后好做工作、说服别人,中共在很多方面的安排,都设身处地为国民党方面进行了考虑。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时共产党对李宗仁的态度,就可以了。

那么,假设国共双方和谈成功,双方没有走到破裂的地步,那么新中国的人民政权,会给当时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李代总统,安排怎样的职务呢?

具体到李宗仁个人,为了让他能够宽心,在谈判的过程中,周恩来多次通过南京代表团向他喊话,只要双方能够签订协议,以后商谈事情还和现在一样。

中国共产党人甚至连李宗仁的后路都考虑到了,表示到时候,他可以担任联合政府的副主席。黄绍纮回南京复命时,也多次对李宗仁讲过。

然而中共的让步,李宗仁并没有看在眼里,他觉得还是自己当桂系的头更合适,更希望由桂系掌控长江以南的地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不能接受的。

李宗仁以及支持他上位的白崇禧,终究不是蒋介石的对手。桂系几十万大军,根本抵抗不住人民解放军。

随着桂系军事力量的土崩瓦解,李宗仁在蒋介石眼里,既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再难构成威胁。

和谈失败后,李宗仁万念俱灰,想到了像蒋介石那样引咎辞职。然而他的这个请求,蒋介石也不同意。

因为,蒋介石这时候再找不到替罪羊,来给他承担责任了,因此他要求李宗仁“继续领导下去”,并表示自己会“支持到底”,希望李宗仁“不必灰心”。

李宗仁知道,自己又一次栽在了结拜兄弟的手里。

因此,看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李宗仁再三思量,还是没有答应结拜兄弟蒋介石到台湾的邀请,而是选择了远赴美国。

此时的李宗仁,已经没有了退路。反倒是此前下野的蒋介石,已经退到了台湾,有了落脚之地。

随着李宗仁赴美,桂系好不容易重组的新三巨头,就这样分道扬镳。参加和谈的黄绍紘,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力,选择了留下来;有着军中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则去了台湾。

李宗仁被私利蒙蔽了双眼,导致国共两党和谈没有成功。1965年,他回归祖国以后,每逢想起此事,一直后悔不迭。

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到自己职务安排时,李宗仁表示想担任人大副委员长,但是中央经过考虑,并没有答应。

不过对于李宗仁来说,他还是为自己回到祖国感到高兴,此前1年在得知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时,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像个孩子一样的欢呼雀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宗仁敞开心扉,他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

共产党人可以即往不咎,但属于李宗仁的机会,早在他当代总统时,早已被他错过了!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