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34

1989年,盗墓贼炸开曾国藩墓,考古队探查后,为何下令永久封闭?

我要新鲜事2023-05-24 12:35:220

晚清历史上,曾国藩是最显赫和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理学家于一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获得中国文官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

毛泽东赞叹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称他“乃国人精神之典范。”但同时,他整治匪乱时滥杀无辜,镇压太平天国时屠杀民众,因杀人如麻被骂作“曾剃头”。

曾国藩一生跌宕起伏,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鲜为人知的是,曾国藩曾经三次自杀,很早便为自己物色好了墓地,曾国藩死后,墓园外围被大肆破坏,陵墓多次被盗,饱经风霜,1989年,曾国藩墓被炸开,考古队探查后慌忙退出,下令将其永久封闭。

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南京下着濛濛细雨,天气阴沉,曾国藩上午处理了一些文件,中午时和幕僚薛富城下了两盘围棋,略感疲惫。

由于身体不太好,曾国藩忌荤食素,中午吃得十分清淡。午饭后,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女儿曾纪芬给曾国藩剥了一个橙子,曾国藩吃了几瓣,没什么胃口,就想去花园散散步,长子曾纪泽起身陪同。

曾国藩和曾纪泽一前一后地走着,突然间,曾纪泽看见父亲的脚不住地往前踢,便开口询问道“鞋子穿得不合适吗?”曾国藩喘了口气,慢慢地说:“我感觉脚有点麻。”

曾纪泽眉头一皱,心道不妙,赶紧喊人来搀扶父亲,说话间,曾国藩便已不能走路,脚不停地抽搐。曾纪泽拿了一把椅子让父亲坐下,与其他人一起把曾国藩抬到花厅里。

众人都聚在了一起,曾国藩看着家人,想说话却又发不出声音,于是,他闭上眼,端坐了三刻。一代名臣就此与世长辞。

曾国藩享年六十二岁,死后被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作为晚清重臣,位高权重,官至正一品,他的墓地选址自然是头等大事,曾家人也为此争吵不休。然而,其实早在曾国藩生前,他便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

当年,在归湘守灵的几年间,曾国藩精修儒家思想,与伏龙山下桐溪古寺的住持宝月方丈私交甚好。

伏龙山位于长沙市平塘镇,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一处低岭,连同其北侧一处体量较大的高岭将其围合,南侧一处水塘居于其正面,整体呈现出非常直观的背山面水、稳居其位的态势。

伏龙山山脉周边秀丽巍峨,俊伟轩昂,气象尊严,重重开帐,堪称风水宝地。

曾国藩与宝月方丈商议死后下葬于此地,当时的宝月方丈并未同意他这一决定,方丈认为曾国藩在当时的朝廷中虽位列文臣,但又带兵征战,且战功卓越,征战多年,身挂戾气,并不适合下葬此处,并认为墓葬悬于寺顶非祥兆,所以此事亦不了了之。

后来方丈先于曾国藩身故,这也成就了后来的曾国藩墓选址的落成。

曾国藩生前留下心愿,希望“叶落归根,归湘为便”。儿孙们便遵照遗嘱,将他的灵柩从南京运回湖南。

由于路程遥远,途中耗费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到了长沙时,已经是初夏时节,长沙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尸体开始腐臭。

为了让曾国藩的遗体尽快入土为安,儿孙们只能在仓促之间修建墓室,于六月中旬正式将曾国藩的遗体在长沙南门外的金盆岭下葬。

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曾国藩夫人欧阳氏去世,曾国藩墓遂由金盆岭启迁,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今望城区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

十月三十日,曾国藩的棺木从金盆岭起出;十一月初一日,灵柩抬行六里,到湘江边的南湖港登船,随即停泊于长沙大西门,接受吊唁;十一月初三日辰初出殡;十一月初四日曾国藩夫妇的灵柩到达伏龙山,夫妇二人合葬。

其后,其子曾纪泽遵清代公侯葬制修建了拜台、石阙、墓庐、牌坊、神道、御碑亭等建筑,至光绪三年(1877)全部竣工。

曾国藩墓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 3000平方米。

墓的平面布局为中置非对称平面,其墓葬神道选择从墓园东北侧成弧形蜿蜒而下,据传因曾国藩生肖属蛇,所以神道蜿蜒,后经查证非实,应是为了避开桐溪古寺才选择将神道建于一侧,所以平面为非对称布局。

曾国藩生前亲自勘察过自己的安葬之地,当时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本可利用权力,将桐溪寺迁走后,独享此风水宝地,但他却选择了以侧出神道的形式避让其寺址所在,可以看出其生前精修儒家思想主张融合礼让的修为境界。

曾国藩墓的墓园建制体现了典型的清代公侯葬制,墓内的碑面雕工细腻,无论是墓碑雕刻还是残存的牌坊构件雕刻均十分精细。碑刻上龙身穹劲有力,层次丰富,活灵活现,极富美感,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及研究价值。

修墓之后,曾家人曾委托当地的一位村民周培湖守墓曾国藩的墓地也不让人随便进出。

因此,在建国前,曾国藩墓一直保存完好。

然而,建国之后,守墓义务不再。缺少了守墓人的踪影,曾国藩的墓地不仅时常有盗墓贼光顾,而且变得破败不堪。建国以来,曾国藩墓便遭到过三次重大

破坏。

第一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的农民为了造桥修屋,便将曾国藩陵墓地面上的麻石、石碑、封土取来自用,墓园中的石马被扔进粪坑,石柱被用来栓牛,神道被用来种菜。

曾国藩墓原有本体格局由墓塚、神道、牌坊、墓庐、御碑亭构成。但由于墓葬的石质构件被周边居民拆去修建房屋、猪圈以及池塘,墓园的整体性变差,墓地上也变得满目疮痍。

第二次发生在七十年代,反孔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潮掀起,曾国藩作为封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墓园自然难逃厄运。

当时,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菡家门口贴满了“打倒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这样的大字报,一些激进的革命分子甚至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进入曾国藩的墓穴一探究竟。

所幸由于地宫全部采用坚固的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核心墓穴并未遭到大肆破坏。

可惜,作为规模宏大的名臣之墓,曾国藩墓依旧难逃盗墓贼的惦记。

改革开放之后,在拜金主义的浪潮中,一部分人动起了歪脑筋,希望通过盗取文物来一夜暴富,曾几何时,“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就成万元户。”

1989年的一次盗墓是曾国藩墓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破坏。

1989年的一个冬夜,曾国藩墓附近的村民突然听见了一声巨响。

随后,村长立刻反应过来,大喊:“坏了!有人盗墓!”本来打算睡觉的村民也立刻惊醒过来,急急忙忙地跑到墓地旁,只见曾国藩墓被炸开了一道口子,而盗墓贼早已不知所踪。

村民们立刻向相关的文物部门报告,当考古队赶到现场,发现陵墓已经被盗墓贼炸开了一个长达二十多米的大洞,而且这个盗洞所处的位置十分精准,恰好正好对着地宫中曾国藩的棺椁。

就在棺椁的旁边,考古队员在草丛里发现了一顶清代官员的官帽,这顶帽子保存完好,做工精细,正是曾国藩头顶的官帽。

考古队员就此推断,盗墓贼已经对墓室进行盗掘,对棺椁进行了破坏。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宫内的真实情况,考古队决定派出一名身材矮小的考古队员进入地宫里面勘察情况。

考古队员们商量,一有事就立刻拉绳子,保证人身安全。谁知这名考古队员刚吊着绳子下去没多久后,突然之间就没了任何动静,上面拉绳的队员发现绳子拉不动了。

这让所有队员都错愕不已,众人正担心,这时地宫下又传来了声音。

原来这名队员下到地宫后,发现棺椁顶盖并未被揭开,这群盗墓贼只是炸开了一个十分狭窄的小洞,根本就没能顺利进入到墓室里面,棺椁得以基本保存了下来。

但是,在这名队员折返的过程中,不幸被狭小的墓穴口卡住,经过几次调整,才顺着绳子慢慢地爬了上来。

经过这次实地勘探,考古队得知,因为炸开的洞口太过狭窄,所以盗墓贼没有顺利进入地宫,因此曾国藩的棺椁应该并未遭到盗墓贼的破坏,他们至多拿走了少量的随葬物品。

这一消息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墓穴,考古队很快便决定将这个盗洞永久地封存了起来。

遭受盗墓贼的侵扰后,相关部门开展了对曾国藩墓的修复工作,早在1996年,曾国藩墓便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陵墓修复工作一直困难重重。

2000年,曾国藩墓获得长沙市文化局51万元的拨款,一期、二期工作相继开展,曾国藩墓主体部分得到修复。

然而,好景不长,2004年,曾国藩墓修复规划完成,但由于资金中断,征地工作困难,行政区域变更等原因,修复工作一度

停滞,此后十多年间,墓园内相关文物都未得到相应保护。

此外,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也一直侵蚀着曾国藩墓地周边的环境。

曾国藩墓原本位于静谧的郊区,远离住宅,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周边区域被大肆开发,主题乐园、酒店、别墅、公园等建筑拔地而起。

墓园土地被征为他用,钢筋水泥和城市噪音侵蚀着墓园环境,园内的神道、石像等受到损坏,墓园中的碑刻长满黑色苔藓,字迹模糊。

曾经气势恢宏的曾国藩墓园如今满目疮痍,神道上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令人唏嘘。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名人之墓不仅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且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是后人缅怀过去,吊唁英雄的重要去处。

但愿在未来,名人之墓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