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38

60年邓小平访苏气氛紧张,吃饭时突然问大使夫人:知道兔子吃鸡吗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7:25:310

1960年9月,莫斯科。

一场井然有序的会餐已经开幕,觥筹交错间,暗流涌动。一个身影带着微笑,出现于人群中,只见他谈笑风生,泰然自若,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这个男人,正是率团访问苏联,参与二十六国党的起草委员会的邓小平。

会餐过半,邓小平突然问了一个问题。

他望向身旁的大使夫人,问:“你知道兔子吃鸡吗?”

众人看着他认真的模样,更感到摸不着头脑,这世上怎么会有能够吃鸡的兔子呢?没想到,在邓小平解释完缘由后,全场爆发出了极为热烈的笑声。

邓小平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在如此正式的场合,问出这样一个看似古怪的问题?此次苏联之行中,又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

这一切,还得从邓小平访苏的起点说起。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改变,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与此同时,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全新的时代注入了特有的新鲜血液。

然而,有合作,就必然会有摩擦。上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不断加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外部压力空前巨大,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分歧。

为了探讨问题,求同存异,缓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具分量的两个大国,中苏决定于1960年9月在莫斯科展开会谈。

除中苏两国外,其它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也积极参与,二十六国党的起草委员会正式拉开帷幕。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中国将派出谁访问苏联,成为了国内外最关注的话题。最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亲自点将邓小平率团访苏,获得了参会者的一致认可。

邓小平当时恰好因意外腿部骨折,伤还没好全。可即便拄着拐杖,带伤上阵,他也不负所托,毅然决定前往莫斯科。

邓小平知道,此次会谈事关重大,必须谨慎对待。因此,在他出发之前,便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为了确保此次访问苏联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邓小平带着副团长彭真,先后两次前往周恩来处,听取周恩来的意见,敲定此行需要确认的问题。

9月13日晚,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会议中,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此番前往苏联,最重要的任务是试探苏联方面的态度,要弄明白,他们究竟是想要团结,还只是单方面的想要说服中共。

邓小平明白,代表团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这必然是一场严肃的会议,而会议之中,甚至会产生诸多激烈的争论。

第二天下午,他顾不上休养伤口,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刘少奇所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共同商定针对苏共中央的会谈策略。

临行前,邓小平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代表团成员,这次参加会议要从世界大局出发。在两极格局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仅代表自己,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极强的表率意义。

中国如何想,中国如何做,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邓小平特意强调:维护中苏友谊,但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谨慎起见,邓小平等人分两批出发,乘坐飞机前往莫斯科。

邓小平是第二批出发的,1960年9月16日上午9点,“图104”专机从北京出发,当晚到达莫斯科。

尽管邓小平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赫鲁晓夫热情地接待,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场意义特殊的会谈,从他落地的那一刻,就悄然拉开了帷幕。

暗潮汹涌间,会谈正式开始。

这场会谈从整体上安排得十分紧凑,信息密度极大。

邓小平落地后的第二天,中苏两党的会谈就正式开始了。

9月17日下午,几方代表齐聚一堂,苏共代表团的团长是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从17日下午到22日下午,中苏两国代表团在克里姆林宫部长会议大楼一共举行了五次会谈。

但是,让苏联方面没有想到的是,邓小平一来便笑眯眯地表达了友好。

会议第一天,邓小平就说,这次中共是怀着求得团结一致的愿望而来的。邓小平还诚恳真挚地表示,中共希望,两党会谈能够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

尽管邓小平言简意赅的发言为这次会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伴随着具体问题被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会议中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气氛也变得愈发严肃与紧张。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盘算,中共代表团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有关“兔子吃鸡”的故事,正诞生于这样的氛围中,高压之下,得见真章,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水平与人格魅力,便由此显现。

这一天,中共代表团经历了一天的会议,所有人都感到了深深的疲惫。会议之中,与会的各个国家相继发表了意见,可谓是针锋相对,唇枪舌剑,毫不相让。

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们在邓小平的指挥下,镇定自若,说出了一个个精妙的回答。然而,每个人的心中仍然是沉甸甸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任务尚未完成,前路漫漫,他们还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如此一来,整个代表团的气氛都有些低沉。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不管工作任务有多么艰巨,饭总归是要吃的。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中共代表团的成员们结伴回到了大使馆的饭厅吃饭。

佳肴在前,会餐厅里却一时无人说话,大家默默地闷头吃饭,只有偶尔的交谈声,夹杂着零星的欢笑。

突然,大门推开,众人抬头一看,是邓小平来了。

主心骨到场,所有人紧绷的神经都得到了片刻的放松,他们相信,只要有邓小平在,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但众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观察邓小平的同时,邓小平也在默默注视着他们。身为团长,邓小平自然知道此次会谈的艰巨,也将每个成员的表现看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大家已经陷入了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中,倘若这种过度紧张的状态持续下去,便如紧绷的弓弦一般,迟早有一天会断裂。

因此,邓小平决定做一件事,舒缓代表团成员们的压力。

彼时,驻扎在莫斯科的大使名叫刘晓,他的夫人叫张毅。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访问莫斯科,一直都是刘晓与张毅在帮忙悉心打点,尽全力安排。

尽管只有短短几天,但众人已经酝酿出了深厚的友谊,对彼此也都有所了解。

于是,在会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邓小平突然停下了手上的所有事。他笑着问身边的大使夫人张毅:“张毅啊,你是江西人,你知道‘兔子吃鸡’这个掌故吗?”

这个奇怪的问题一下把张毅问懵了。

“什么?兔子吃鸡?”张毅生怕自己听错了字,又重复了一遍,向邓小平求证,“兔子?”

面对张毅的质疑,邓小平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斩钉截铁地说:“对,兔子吃鸡。”

无论张毅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只能坦诚地笑着摇头。她告诉邓小平,自己只听说过黄鼠狼会吃鸡,可是从来还没听说过兔子也会吃鸡的。

说着说着,张毅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邓小平还煞有其事地表示,不光有这事,而且还有掌故。

邓小平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有些颓丧的众人听见这么离奇的故事,也一下子精神起来,大家议论纷纷,讨论着这兔子究竟能怎么吃掉鸡,又为什么吃鸡。一时间,会场的氛围顿时热闹了起来,每个人的脸上也都带了笑意。

邓小平看在眼里,喜在心中,能让大家有所放松,便是他最终的目的。

可惜,众人讨论一番后,依然没能找到答案。邓小平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含着笑望向大家,温和地说:“当然有掌故,而且这件事发生在30年代。”

一看邓小平如此笃定,众人的兴趣被吊得更高了,大家急切的望着邓小平,迫不及待的等待着下文。

邓小平故意顿了顿,然后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谁知道吗?不知道的话我就告诉你们,这事出在陆定一身上。”

邓小平所说的这位陆定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在1925年,陆定一还没读完大学,就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二年,陆定一从交通大学毕业,后来曾担任了共青团中央的宣传部长,也曾经代表共青团驻扎于少共国际。

在艰难的长征与抗战时期,陆定一负责我党我军的宣传工作,取得了极好的成果。建国之后,他也干起了老本行,同样肩负起了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可以说,代表团里的每一位都认识陆定一,但尽管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大家也仍然无法破解出“兔子吃鸡”的典故。

这时,有人大着胆子问邓小平,这个典故是不是出自于延安时期。

邓小平一听,笑开了花,立刻表示了肯定。小小的竞猜成功鼓舞了众人,将现场气氛带向了高潮,随后还有人发问,是不是和陆定一在延安养兔子有关。

话音刚落,众人都大笑起来,邓小平摇摇手,说,不是在延安养兔子。

又等了一会,见众人实在猜不透,邓小平这才公布了其中玄机。

他说,那年在延安的时候,有一次轮到陆定一给大家开会作报告。而陆定一的讲稿中,正好有“托洛斯基”这个名字,读起来有些拗口。

好巧不巧,陆定一是江苏无锡人,普通话并不标准,他顶着一口浓重的无锡方言,总是把“托洛斯基”说成“兔子吃鸡”,自己还无知无觉。

听到这,众人这才搞明白这个典故的缘由,已经笑倒了一片。

邓小平接着说,当时,有些同志听完了报告,实在不相信这兔子还能吃鸡。于是,他们一走出会场,就像刚才的张毅一样,四处打听,问别人“兔子吃鸡”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活了这么多年,可从没听说过这世上还有兔子能把鸡吃掉。

后来,大家多方打听,又找到了陆定一本人求证,这才化解了乌龙。原来,一切都是口音惹的祸。

邓小平说完,众人又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先前紧张的氛围顿时一扫而空,大家不仅胃口变好了,就连心情也变得舒畅了许多。

尽管会议上还有许多没能解决的问题,但高度紧张的神经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舒缓,一个小小的“兔子吃鸡”,就让众人找回了最好的状态。

直到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邓小平是为了让他们放宽心,才说了这个典故。看着大家闷闷不乐,邓小平的心里才是最不好受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也希望大家能偶尔放松,笑口常开。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众人感激的望向邓小平,可邓小平只是一如往常般笑了笑,示意大家赶紧吃饭。吃饱饭之后好好休息,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在随后的会谈进程中,邓小平的智慧随处可见,也正因有了这些智慧,这次的访苏之行,才得以圆满完成。

邓小平的智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二是对外。

对内,邓小平拥有着超高的领导能力,张弛有度,善于调节团队内部的氛围,帮助团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诸如巧用“兔子吃鸡”一类的幽默趣事。

当时,有不少国家的代表一边倒的听从苏联,他们看着苏联的眼色行事,在大会上也用俄语发言,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些国家的代表常常不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局,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反驳与指责,中国有时也是他们针对的目标之一。

其中,有一位名叫巴格达什的伊拉克共产党代表,就操着一口蹩脚的俄语,咄咄逼人,多次将会议的氛围带入低谷。一来二去,难免成为一个棘手的麻烦。

然而,面对这样的压力,邓小平依然选择用幽默化解。

一天,同样是在代表团参加会餐的时候,邓小平点了翻译李越然的名字。身为领导,他对每一个下属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邓小平知道李越然善于模仿,便笑着调侃,说:“小李,你给大家出个洋相,学学巴格达什讲话。”

众人一听,纷纷会心一笑,团队内紧张的氛围再度得到了缓解。多年后,当代表团的成员再度回忆起这次与邓小平同行的访苏之旅时,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尽管会议上有着诸多激烈讨论,令人紧张,但邓小平非常善于调节气氛。

他们说,尤其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邓小平的一句玩笑,一声调侃,往往就会将大家从沉闷的氛围中解救出来。

这样一来,在短暂的休息与放松过后,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

至于对外方面,邓小平既坚守了己方的原则,又在原则的基础上促成了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团结。

对于这次的莫斯科之行,邓小平自己曾给出过精确的评价。

他说,通过这次对苏联的访问,不少国家的共产党之间了解了彼此,相互交了心。而中共所提出的种种考量,绝对不单单为了自己,更多是为大局考量。

邓小平回国之后,毛泽东也对代表团的此次出访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在此基础上,坚持原则,坚持团结,才是中共最想要达到的目的。

在邓小平的努力下,这次访苏之旅获得了圆满的结束,中苏两国决定进一步商谈,巩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果。

毫不夸张的说,会谈的成功,离不开那个有趣的“兔子吃鸡”典故。

因为这一典故的背后,折射出了邓小平不凡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领导才能。正因如此,代表团才能以最好的状态,顺利完成访问苏联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刘丽. 邓小平纪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2.08.

2、张曙著;张爱茹丛书主编. 邓小平与中苏关系[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9.03.

3、于俊道主编. 邓小平真情实录[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9.01.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