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79

94年岳父与女婿闲聊,提起埋在村里的烈士,女婿吃惊:那是我爷爷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2:30:400

“我爷爷也叫高德福!”

1994年春节期间,程如松老人去女儿家做客,与女婿高定新及其父亲高厚学饭后无事闲聊,向他们讲述村里的烈士陵园,无意中提到了“高德福”。

女婿高定新听到程如松提到“高德福”这个名字后,非常惊讶,因为自己爷爷的名字也是叫高德福。

程如松是湖北红安姜家岗人,女婿高定新是河南新县人,程如松曾经听人讲过,姜家岗烈士陵园里有河南籍烈士,但是他们村里的人一直都没有找到烈士的家人。

高定新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年近90岁的奶奶伍汉清。

据伍汉清讲,高德福1929年应征入伍,参加革命,之后杳无音信...

“应该是死了,如果没死,他应该会回来找我们的。”

伍汉清老人回想起离家已经60多年的丈夫,不禁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感染下,高厚学也开始回忆自己记忆里的父亲。

当年父亲应征入伍的时候,他还很小,听说父亲要出去打仗,什么时候回来,是个未知数,“甚至有可能回不来了。”

家里人听到高德福说这句话,都不建议他参军。

“我们几个小孩子,紧紧抱住父亲的腿,不撒手,不让他走。”

一旁的伍汉清看出来丈夫高德福参军的想法很难再改变了,于是让家里其他人把孩子们拉开,放高德福走。

“我母亲后来还跑出去追父亲,给他一双新鞋,希望他能得胜归来。”

家里人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都没有收到高德福的消息。

1932年,我伯父高德燊听说我父亲高德福在打仗的过程中受伤了,他叫上村里的人,跟他一起去红安七里坪把我父亲接回来。

程如松追问:“见到高德福老先生本人了吗?”

高厚学很沮丧地回答道,“没有。找了好多天都没找到,以为可能是跟着红军大部队转移了,所以就回来了。”

据高厚学讲,之后家里人多次前往红安七里坪寻找高德福,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线索,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现在,我伯父已经去世了,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收到关于父亲的消息。”

程如松虽然是本地村民,但是他本人当年并没有直接参与烈士陵园里烈士的信息录入,因此,他还不能肯定他说的“高德福”就是女婿高定新的爷爷。

为了弄清楚这件事,程如松带着女婿一家人回到湖北红安姜家岗烈士陵园,询问守墓几十年的姜能山。

在姜能山老人的帮助下,确定了一件事:程如松提到的烈士高德福就是女婿高定新的爷爷。

寻找了32年,终于找到了高德福,全家人在高德福的陵墓前抱头痛哭。

高定新一家人还一一祭拜了烈士陵园里的每一座陵墓,同时,掏出2000块钱给姜能山老人,以示感谢他多年以来为高德福守墓。

虽然姜能山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他还是拒绝了:“钱,我不能收。这是我应该做的。”

姜能山多年以来,除了照顾好烈士陵园里的陵墓,同时,他还和村民们积极想办法找到烈士的家人。

“现在高老先生的陵墓找到了,接下来,你们有什么打算?”

高厚学看出来了,姜能山老人以及这里的村民把烈士陵园照顾得很好,父亲安歇在这里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我们不打算迁坟,就让我父亲留在这里,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做个伴。”

姜能山老人闻言热泪盈眶:“以后有时间记得常来看看。”

烈士陵园内除了高德福的陵墓以外,还有72个烈士陵墓长眠在姜家岗的后山上。

这些陵墓书写着一个动荡年代里,中国人为了实现民主自由、取得民族独立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时间倒退到1927年年底,当时蒋介石再次对鄂豫皖地区进行攻击,黄安(现在的红安)和麻城两地的义勇军和三万多名农民自卫军践行毛主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枪杆子里出政权

戴克敏担任党代表,潘忠汝担任总指挥,领导自卫军和义勇军,攻打黄安县城,成立了黄安农民政府,组建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此战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黄麻起义”。

正因为有无数仁人志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奋起反抗,养育了两位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李先念,相继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同时,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233名将军,成了非常有名的“第一将军县”。

有战争就有牺牲,还有14万英雄儿女长眠于祖国大地上,据有关部门统计,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里黄安籍贯的就有两万多人。

为了表彰黄安人民为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1952年,经中央批准,“黄安”正式更名为“红安”。

姜能山老人所在的红安县七里坪镇也是非常有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据姜能山讲,他们村是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

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的时候,照顾不了那么多的伤员,就把伤员留下来就地养伤。”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留下来的伤员全部都牺牲了。

前前后后总共有73人牺牲在这里了,村子里的人把这些人全部都安葬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烈士陵园。

姜能山出生于1938年,也就是说,当年战争的事情他根本就不知道,但是他能很肯定高德福的身份,是与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守墓以及从未间断地努力寻找烈士家人有关。

从1958年开始,年仅20岁的姜能山和村子里曾经参加过战争的老人陈余美一起在烈士墓地种了14棵树。

从那时开始,姜能山常常和陈余美一起到墓地来看看,听陈余美讲战争年代的事情,并认真记住陈余美老人讲述关于每个烈士的事情。

战争残酷,有些烈士的身份难以辨认,时至今日,有的烈士的碑文上也没有刻下详细信息,好在有很多村民积极加入保护陵墓的队伍中来,这73座墓才完整地被保留至今。

自1978年开始,没有了陈余美老人的陪伴,姜能山依然一如既往地前来给烈士守墓。

无论天气是好还是坏,每天他都会来这里来转转,做一些拔草,修剪树枝,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

另外,每逢过节,他还会给烈士们烧纸、放鞭炮、摆供品。

在姜能山的带动下,村里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前来照看烈士陵墓,而姜能山本人还是坚持每天必须去陵园转转。

2008年,中国南方好多地方发生雪灾,红安也不列外。

大年三十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屋外面的雪已经达到了一米多深了,姜能山还是像以前一样,带上鞭炮、酒、肉等贡品,去给烈士们上坟。

在回来的路上,已经70岁的姜能山摔倒在雪地里,亮眼发黑,挣扎了好久都没能爬起来。最糟糕的是,此时还下着雪,眼瞅着雪越下越大,很快盖住了他的整个身体。

他的儿子姜浩见父亲一直没回来,赶紧沿路去找,在雪地里发现了父亲的帽子,扒开雪堆,发现父亲被埋在雪里面了。

姜浩把浑身已经冻僵的父亲背回家,全家人这才放心过年。

吃饭的时候,姜能山的妻子忍不住抱怨两句:“守了这么多年了,没名没利,你现在年纪大了,以后就不要常常去了。”

“那不行。”

“你这又是何苦呢!”

“他们都是我的亲人。”

妻子自责自己不应该大过年的提起伤心往事。因为姜能山的父亲姜德善也是一名红军,牺牲的时候,姜能山还没有出生。

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也牺牲了,姜能山从一个遗腹子变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因此,在他的眼里,陵园里的那些烈士们都是他的家人。

现在村子里,不仅姜能山把烈士看成自己的家人,村民们也都把烈士当成家人。他们与姜能山老人一起,守护烈士陵墓,一起积极找寻烈士的家人。

自1994年起,相继有几名烈士的家人被找到,实属不易。

因为此事过去的时间太久了,而当时有的烈士是牺牲后才被人发现的,根本就来不及交代后事,因此,想要查询他们的身份其实很难。

“近些年,人员流动比几十年前频繁,找到他们的家人就更难了。”

面临这样的困境,姜能山老人也有自己的一番解答:“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他们的家人。”

虽然有些烈士本人的真实身份没弄清楚,但是他们被越来越多人记住了。

“有好多志愿者、学生也常常来祭拜。”

姜能山老人认为这些烈士能被以这样的记住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此事也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2011年,红安县民政局启动了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的建设工作,修建了围墙,建了大门。

一年以后,修建完成,烈士的墓碑也变成了崭新的了,对姜能山老人而言,也便于管理。

时至今日,姜能山老人依然负责陵园的相关工作,有人问他年纪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他说:“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守着他们。”

“黄麻起义”至今已经有95年的历史了,那些长眠于地下的红军烈士们不被我们熟知,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姓名,但是他们的曾经在历史上做出的伟大事迹不应该被遗忘,那73座陵墓也不应该被忽视。

正如姜能山老人说的那样,“正因为有红军,我们现在才有幸福的生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