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34

73年台海天气预报开播,提到台湾时,周恩来在结尾巧妙加了一句话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8:45:460

1973年,中国台湾。

金秋十月,气候舒爽,渔民们如往常一般忙碌着,等待收获硕果。突然,广播中传来了清晰的播报声,渔民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侧耳倾听。没一会,他们的脸上就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连连称好。

原来,广播里正在播放的是一档名为“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的节目。

当年的10月1日,正是这档节目开播的大日子。

这是一档播报极端天气灾害,发布消息与警报的节目,自开播起就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欢迎。但众人有所不知的是,这档节目之所以能顺利播出,离不开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与努力。

提及台湾时,周总理还亲自提笔,在节目的播报词结尾加上了一句巧妙的话,令人拍案叫绝。

周总理写了什么?这档节目又为何诞生?细数过往,周恩来与对台广播节目间,又有着怎样的有趣故事?

这一切,都得追溯到1973年年初。

对于福建广播业来说,1973年发生的诸多大事,值得被历史铭记。

一开年,国务院与中央军委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呈送报告。

这份报告的递送方是解放军总政治部,可谓是来头不小。然而,他们在报告中所提到的事情,却看起来极为细微。原来,解放军总政治部希望中央能够批准开设一个电台节目。

究竟是什么样的电台能够这么大的“面子”,受到各方的关注?实际上,细微之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历史意义。

这个节目名为“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倘若通过批准,节目将由福建前线电台负责。

等待了几个月后,报告通过,总政治部决定在当年10月1日正式开播。

正如节目的名字一样,这档节目的主要功能是向当地民众播报天气情况。福建与台湾均临海,渔业发达,对于在海边生活,靠海为生的人来说,及时的知晓天气尤为重要。

节目开播后,一旦再次发生台风、寒潮等重大灾害,电台就会在第一时间通报给台湾同胞,方便他们及时做好准备。

为了方便大家收听,天气预报还贴心地设置了一遍普通话,一遍闽南语的播报顺序,播音员吐字清晰,速度适中,令每个同胞都能切切实实的掌握一手动态。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播报的准确性,有关部门还特意在沿海设置了一批专业的气象哨。这样一来,气象台便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到风情,做出更贴合实际的判断。

福州军区的通讯兵部还特意在省气象台和前线电台之间架设了一条电话专线,方便电台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台的一手预报。

果不其然,节目开播后,很快便受到了海峡两岸的一致好评。

节目早晚各播报一次24-48小时台湾海峡地区的天气预报,遇到极端情况更有特殊预案。在节目放送短短十天后,就在第15号台风的袭击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是因为听到了电台的预警,渔民们才避免了承受高昂的损失。

一提起天气预报节目,渔民们都笑弯了眼睛,乐开了花,连连称赞。

然而,人们有所不知,这个意义非凡的节目背后,有着一段与周恩来相关的有趣故事。

在节目开播前半个月,福建前线电台的工作人员起草了一份《预告广播词》,以电台的名义报送到了总政治局审批。在总政治局审批过关后,这份广播词又被送到了周恩来的案前。

看着这份广播词后,周恩来会心一笑,很快便下达了同意使用的意见。

天气预报节目背后的故事,正和这份预告广播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探寻真相,我们不妨将时间往前拨一年,从1972年的那场来势汹汹的台风说起。

细细翻阅历史的书册,新中国的1972年注定不平凡。这一年,国内外局势风云变幻,重重考验之下,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极为耀眼的成绩。

前有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后有日本田中角荣来到中国,中日建交,可谓是硕果累累,令世界都为之瞩目。

在这些外交成果的背后,都站立着周恩来的身影。可以说,对于周恩来而言,1972年必定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而在惊天地泣鬼神的国际大事之外,那年夏天在福建发生的一桩自然灾害或许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

可正是通过这件“小事”,反而更加清晰地折射出了周恩来身为总理的非凡品格,“小事”之中,亦有同胞大爱。

八月炎夏,一场台风即将来袭。

那是一股名为“贝蒂”的台风,也被称为第9号台风,起源于遥远的加罗林群岛附近。八月初,一股热带气压悄然出现在岛屿所辐射的地界,很快便成为了热带风暴,一路穿越马里亚纳群岛,向着太平洋的方向前进。

8月15日,贝蒂已经达到了超级台风的强度,并且突然转向西北偏西方向,竟然直接朝着琉球群岛南部与台湾省北部而来。

就在这时,福建的气象观测人员注意到了台风的异常,立刻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了判断:贝蒂的力量不容小觑,将会在台湾与福建带来超强降雨,最大风力可达到12级以上。

不仅如此,根据气象人员的推测,9号台风影响力惊人,范围竟然一口气覆盖到了1500公里。

于是,收到消息的观测员匆匆向上级禀报,发出预警信号。

一天后,中央气象台紧急发布了强台风警报,告诉地处福建的沿海居民注意防范。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竟也注意到了这则消息。

只见他眉头微锁,像是在沉思着什么。原来,气象局警报中的“台湾”二字,引起了他的注意。

海峡两岸一衣带水,骨血相连,能够影响到福建的超强台风,自然也会袭击台湾。

几乎就是在一瞬间,周恩来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将第9号强台风的警报同步向台湾播放。

台湾靠海,渔民众多,倘若不提前告知他们台风将至,这些在海上辛勤作业的渔民很可能人财两失,陷入危险之中。暴雨也一定会影响台湾岛内同胞正常的生活与劳作,若是毫无防备,注定会酿成一桩惨事。

在周恩来的心中,没有什么能够比人民的安危更重要。台湾岛上生活着我们的同胞,他们的生命同样可贵,两岸本是一家,不分彼此。

周恩来提出的这个建议,得到了福建气象局与电台的一致认可。消息一级一级飞速传达,最重要的事情已经摆在眼前,那便是需要撰写一份新的第9号台风警报稿件,专门用于针对台湾同胞的放送。

台风即将来袭,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但是,稿件关乎着能否准确传达台风的讯号,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人员用最快的时间撰写好了警报稿,通过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送到了周恩来处审阅。

彼时,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编辑部的秘书金青正在办公室里值班,等待着下一步行动。

那是8月17日的晚上,时间已近8点,窗外漆黑一片,不时有强风吹过,打在玻璃上,发出“砰砰”的响声,像是在预告台风即将到来。

编辑部办公室内却是灯火通明,为黑沉的夜色增添了一丝亮光,编辑部干部们都来加班了,他们静静守在电话旁,内心紧张而忐忑,衬得窗外风声愈发明显。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金青眼前一亮,第一时间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气象局郭秘书的声音。

郭秘书告诉他们,稿件总体上没什么问题。

一听这话,金青大大松了一口气,心定了不少,等着郭秘书接着往下说。果然,郭秘书很快指出,尽管稿件大体上符合标准,但是在结尾处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得加上一句话。

更令金青感到惊讶的是,郭秘书告诉他们,周恩来总理通读了全文,亲笔在稿件的末尾写上了这句话。

气氛被渲染至顶点,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暂时停下了手上的活,三五成群地凑过来,都想要知道总理究竟想补充什么重要的信息。

然而,结果却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因为周恩来所加上的那句话,可谓是平实极了。

郭秘书说,周总理希望加上六个字,那便是:“祝同胞们晚安。”

话音刚落,一股暖流涌上了金青心头,他立刻就明白了周恩来总理的意思。短短的一句问候,不仅有着总理对人民的关怀,更彰显了两岸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同宗同源,生来便是一体。

除此之外,郭秘书又叮嘱金青。

他说,周总理指示,今后的每次台风警报,都要同步向台湾广播。

而在往后的每次播报中,不仅要向台湾同胞们道一声晚安,还要在早间新闻的时候加上一句“祝同胞们早安”。

周恩来更是专门为以后节目的开头撰写了一句话:“台湾军民同胞们,现在祖国向你们广播台湾地区的天气预报。”

简单的字符,隽永的心意,一片脉脉温情,流淌在声声问候之中。

正如周恩来所说的那样,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同胞之情,可抵御万千阻碍。

最终,警报及时拉响,台湾的广大民众据此提前准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伤亡,堪称一段佳话。

而周恩来修改警报稿件,正是为一年后“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节目创办埋下了伏笔。

在节目正式开播前,《预告广播词》再度被周恩来审阅。在定稿中,周恩来曾经做出的三处修改都得以保留,无论是那个温暖的称呼,还是早安与晚安的真挚问候,都伴随节目而生,每日回响在海峡两岸之中。

正是因为有了周恩来的细致与坚持,才有了这份温暖的广播词。

实际上,当我们细数过往时,可以发现周恩来对这一问题关注已久,而大陆对台湾的广播事业,也在他的鼓励与注视下,蓬勃发展。

大陆对台湾最早的广播节目始于1950年,节目名字简单直白,即“对台湾广播”。

当时,解放战争刚刚胜利,两岸却还处在隔绝与敌对的状态中,唯有无线电可以冲破重重阻碍,向台湾民众带去祖国的呼唤。

于是,这档节目应运而生,它用普通话、厦门话、客家话三种语言轮番广播,不仅向国民党军政人员传递正确的政治理念,还兼顾民众,抚慰他们紧张不安的心绪。

三年后,第一个对金门的有线广播节目在厦门开播,这场漫长的“隔空喊话”持续了将近几十年。

50年代的时候,对台广播往往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一般用于揭露美国霸占台湾的侵略行径,同时也肩负着向台湾民众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种种恶行的使命。

最重要的是,大陆通过广播,一遍又一遍强调着祖国必将统一的信念。可以说,当时的对台广播基调严肃,是一条重要的反美爱国宣传战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台海关系变化,国际形势也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对台广播的核心内涵自然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开始介入大陆的对台广播事业,锐意改革,整个领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周恩来率先提出了十六字方针,所谓:晓以大义,明以利害,动以感情,待以诚意。他提出这几点后,很快便成为了60年代对台广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因如此,“告知信息”这一重要功能出现,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才有诞生的机会。

进入70年代后,周恩来更是在1970年的秋天亲自审阅了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的《国庆对台宣传计划》。

他不仅看的认真,还悉心提出了多处的修改方案。而面对国民党时不时的挑衅,周恩来也斩钉截铁的强调,福建前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坚定的给予必要的回击。

如果没有周恩来的努力,“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这个节目不可能出现,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直到1979年,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两岸和平发展进入新纪元。彼时,尽管周恩来已经离开了人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幕,可沿海的对台广播依然延续了他所秉持的方针,成为了搭建在大陆与台湾同胞之间最好的桥梁。

一时间,各省的对台广播纷纷开办,一个个优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萌芽生长,服务同胞,交流发展也迅速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也算是未曾辜负周恩来的期待。

也正是在那一时期,《海峡时空》、《为金门同胞服务》、《闽南乡音》等经典节目出现,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耀人的光辉。

正如《福建省志》中所记载的那样,从1982年7月1日开始,“对台广播”名称恢复。这一次,广播节目的宗旨从“向您宣传”转变为“向您服务”,为的便是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现如今,大陆对台的广播事业依旧蓬勃盎然,配合着时代奋进的脚步,不断有着新的成长与收获。

而人民不会忘记,这一切转变的起点,正是周恩来。

在那个并不平凡的年代里,垂垂老矣的他依旧目光温和,眼神坚定,在他提起笔写下早安与晚安的问候时,心中必然涌现出了无穷暖意。

因为周恩来明白,渔船里,海面上,小岛的每个角落中,都有一群与他血脉相连的同胞,会在朝霞与暮霭之间,听到他最诚挚的问候。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编. 山与海的思念:周恩来与福建[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02.

2、做好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J].气象杂志,1975,(第2期).

3、阎立峰著. 台湾传媒与台湾文化研究[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6.07.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