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58

71年中国运动员比赛输给美国选手,周恩来嘱咐唐闻生:替我谢谢她

我要新鲜事2023-05-23 02:20:360

五十多年前,中美“乒乓外交”影响了全世界。

每次一提起这一历史事件,大家的关注焦点都汇集在了领袖的魅力、政府外交的措施和国际关系的作用中。

其实,1971年4月所发生的中美乒乓球外交事件中,还发生过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在中美关系的大逆转中起到了很重的作用。

比如,周总理当时对中国一位女乒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十分满意,虽然她输了一场球,但是赛后第一时间,周总理就让时任外交部翻译的唐闻生,特意带去自己对她的感谢,这到底是为什么?

1971年4月13日下午,中美乒乓球队的友谊赛在首都体育馆按时举行,这场比赛本身意义,早已经远超过了输赢的结果。

因为当时我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件事背后的目的是要改善两国外交上的紧张关系。

为了进一步推进“乒乓外交”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这场比赛也十分关注,为了彰显大国风范,他们定下了一个不给美国队“推光头”的策略。

为了让这个策略实施地“天衣无缝”,我国女乒派出了全国冠军李赫男对阵美国队女选手康妮。

李赫男大赛经验非常丰富,16岁就入选了国家队的她,曾经先后参加了三次世乒赛。

之前让她名声大振的一场比赛,就是在27届世乒赛的女子单打中,她一举战胜了欧洲冠军匈牙利名将高基安。在后来庆功宴上,周总理都特意端起了酒杯同她碰了一下。

后来,李赫男成为了女乒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在第28届世乒赛中,她凭借着苦练不辍的上旋球技术,立下了大功,助力中国女队获得团体冠军...

中美对抗赛当天,随着裁判员吹响比赛的哨声,现场观众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李赫男和康妮的身上,只见小小的乒乓球在双方的台面上来回跳动,李赫男的每一个发球和回球都比较轻松。

由于李赫男的技术水平远远高于美国队的康妮,所以比赛的胜负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悬念,但比赛的结果却是美方运动员获胜。

很多人会认为,既然我方是要“输球”,那么为什么还要派出如此优秀的运动员呢?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输球”非常容易,但是故意“输球”而不被对方觉察出来,不是任何一名运动员都能做到的。

比赛结束后,美国队员康妮十分高兴地和李赫男握手、拥抱。

此场比赛美方受益匪浅,因为无论是台上参与比赛的康妮,还是坐在赛场旁的美国队员和教练,他们在中国队员的身上,学习到了之前完全都没接触到的一些独特技术,为此他们感到受益匪浅。

如果说李赫男与康妮在赛场的这场对决,是中国确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那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中国球队车事情,则戏剧性地为后来美国队访华掀开了序幕...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使得我们认识到外交孤立无援的局面急需被打破。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对于是否要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比赛,当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不过,经过反复的讨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认为:

通过这次赛事,中美之间很可能打破之前没有接触的现状,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一个契机,而且很可能会改变外交孤立的局面,为中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创造条件。

为此,中国领导人决定参加比赛。

在参加这次比赛的过程中,我国运动员与很多西方国家的运动员都有了接触,而且还在球技上开展了友好的切磋,唯独就是没有和美国运动员接触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赛期间发生的美国队员科恩错上中国队大巴车的这一偶然事情,成功打破了中美两国代表团之间的那层“窗户纸”。

原来,那天比赛结束以后,科恩因为上卫生间错过了自己国家的大巴车,稀里糊涂地便上了另一辆车。

在科恩出现在车上以后,刚开始我国运动员没有人理会他,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就在这时候,运动员庄则栋则主动上前与科恩聊天,后来还送给了他一件礼物。

当时,两人一同下车的瞬间被很多记者抓拍到了。

在中美关系尚未恢复的年代,这样的场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引发了热议和种种猜想。

其实,在这次比赛的过程中,美国乒乓球队多次向中国队示好,并表示想去中国访问的强烈意愿。

3月30日,美国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终于找到了与中国队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发现中国代表团的秘书长宋中无意间与他坐在了一张桌子旁。

斯廷霍文在此之前了解到了,中国已经确定邀请了其他一些国家访华的事情。

所以他提出,希望美国选手也能够有机会前往中国,向中国运动员探讨和交流相关技术,也欢迎中国运动员到美国去。

对此,宋中立即敏锐地意识到美国队希望访华的意愿,而且非常迅速地将这一模糊而又随意的信号当夜就向北京报告了。

那时候,国内大多数人对中美两国之间是否要打破之前长久“零接触”的状态,都不太能拿定注意,所以觉得保持现状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因此,才有了“不邀请美国队访华”的报告。

毛主席看了报告,反复斟酌了两日以后,对以上报告的内容也表示认同。

可是就在科恩上错中国大巴车的第二天,日本的三大媒体就纷纷报道了这个消息。

随后,美联社、法新社也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报道,特别是法新社还在文章里提到了“体育没有国界”的描述。

几大国际的主流媒体,都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件新奇又有意义的事情的经过。毛主席在看到这些报道以后,要求中国代表团每天与国内进行电话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动态。

自从庄则栋和科恩接触了后,看到了无数篇报道的毛主席觉得,还是应该抓住这个稍纵即逝机会,以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为起点,为后续美国高层来华访问造好声势、打下基础,进而打破中美政治之间的僵局。

4月6日晚,毛主席在晚上十一点多,重新做出了“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决定。

这个决定一经传出,又在国际上引起了一阵热议。

7日,美联社的报道颇有意思,特意强调了中美回复对话竟然出现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

乒乓球比赛场。

当时,以尼克松为首的美国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面临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早就希望改善对华关系了。

所以,美国方面把中美之间乒乓球代表团之间的接触视为一个充满好意的微妙示意。

于是,尼克松不仅支持两国代表团的接触,而且还接受中国代表团的邀请。

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华的举措同样震惊了世人,国际上通过这个迹象明显发现,美国在对华的态度上已经有了缓和的趋势。为此,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对这次访华抱有非常的希望。

周总理认为接待美国队来访的政治意义大于体育意义,而且这件事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是一个盼望已久的重大外交进程的开端。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顺利抵达了北京。

几天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并且与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后,而且还十分亲切地询问美国运动员在住的如何、是否习惯中国菜的口味,最后还表示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

此后几天,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的活动,都是周总理亲自审定的,包含了游览、参观、比赛、饮食、娱乐等方方面面面事情,总理还亲自批示将故宫开放几天,供美国运动员参观游览。

美国乒乓球队在访华一周以后,返回了美国并且受到热烈的欢迎。

代表团所有成员和随团记者都发表了对中国热情友好的观感,这在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潮,很多之前对中国一无所知的美国民众第一次听到了有关中国的正面消息。

此后,双方高层的接触加快了脚步。基辛格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华、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上海公报》的发表,这一系列事件都标志着中美关系逐渐进入了正常化的进程里。

在此次的“乒乓外交”中,周总理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他会见美国运动员的友好姿态被迅速传递到了美国的华盛顿。

后来,原国务卿基辛格曾经不止一次表示:

“乒乓外交”这段历史,充分体现出周总理外交艺术的智慧与才华。

当时,周总理曾经用中国论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示对美国运动员的欢迎,而且还希望美国队员回去以后将中国人们的致意转告给美国人民,希望不远的未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将会被打开。

听了周总理这番话,美国代表团团长斯廷霍文当时就向中国乒乓球队提出了访美的邀请,周总理十分明确地表示中国将接受这一邀请。

周总理在会见美国访问团成员,不仅表现出了最热烈、最诚挚欢迎,而且他在与各方人员交流上的语言把控以及用词的恰到好处,使其外交才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另外,在中美乒乓球队友谊赛结束后,他还特意让唐闻生帮忙,给一名中国运动员带去自己的谢意,这名运动员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输球”给美国队的女乒冠军李赫男。

当时,周总理在看了李赫男与美国选手康妮的比赛后,发现李赫男在场上非常艺术性地输给了康妮,而且康妮和其他美国访问团的成员,明显没有感觉到异,这对于一位冠军来说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李赫男在场上的“努力”被周总理看在了眼里,所以比赛一结束,他转头特意交代坐在后面的外交部翻译唐闻生,让她去休息室找到一下李赫男,去跟李赫男说一声谢谢。

对于这件几乎不为人知的事情,看似不值得一提,可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周总理的这份谢意不仅可以让李赫男感受到来自总理的关心,而且还能在心里上给李赫男以安慰。

毕竟,在场的一万多名观众不知道她的“输球”是事先故意安排的。

因此,周总理这种丝毫没有任何官架子,与身边人坦诚相待的处事风格,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72年4月,正像是周总理答应斯廷霍文的那样,中国乒乓球队也前往的美国访问,并受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为“乒乓外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乒乓外交”之所以后来频频被人们提起,因为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体育外交,它是借助体育,以中美乒乓球队互访为形式,实际上演了一场政治事件。

在这场政治事件中,长期隔绝和对峙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和互访;两国的最高领导人做出的“邀请”和“接受邀请”的决定,也都有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在中美之间尚未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打开政治关系,为两国交往创造机会。

因此,国家领导人提前部署安排“输球”的事情,也远远超过了比赛的本身,因为无论是“输球”还是其他的所有事情,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其目的就是为了结束中美两国相互隔绝的时代。

利用体育灵活的手段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已经完全达到了两国的外交意图和政治目的。尼克松后来也回忆说:“乒乓球虽小,但是力量大,小球推动了中美两国友谊的发展。”

正是由于乒乓外交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它被载入了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史册,以其“小球转动大球”的独特历史作用成为一段佳话。

后来,中美两国之间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纪念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就是为了让体育在促进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一直延续下去。

在整个“乒乓外交”这个历史事件中,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和观赏性被暂时搁置,大家对乒乓球的关注以及建构,都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相连。

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中,“乒乓外交”是将政治寄托在体育运动中最好的诠释。

由于体育无国界的原因,通过体育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态度,从而完成政治任务,这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取到更多的外交机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