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231

火葬场的“奇葩”规矩:下午3点后就不再进行火化?有何讲究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7:36:581

火葬场,一直都是自带恐怖氛围的死亡站点。

如果说医院是生与死的转折点,那火葬场,就一定是凡人通向死亡的传送门。

在民间说法中,火葬场中常常有怪声出现,有时像愤怒的呐喊,有时像无奈的哭嚎。

身为肉体凡胎,人们虽知死亡无可避免,但当真正与死亡正面交手时,难免会因过度害怕而失去理智。

也正是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承载着死亡使命的火葬场,多少都带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玄学”因素。

为了能让人们不再恐慌,全国各地的火葬场纷纷“改良”,用约定俗成的“奇葩”规矩来消除人们心中对死亡的负面看法。

但让人意外的是,“奇葩”的规矩越来越多,人们对火葬场的害怕却也与日俱增。

特别是“下午3点后不再火化”的规矩,直接拉满了人们对鬼魂的恐怖猜想。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与火葬场有关的“奇葩”规矩背后,究竟还有着什么样的讲究?

既然火葬时容易出现“幻觉”,那为什么不干脆选择更加省事的土葬?

相信很多人在进入火葬场时,都曾想过这个问题。

但其实,作为人生在世的最后一站,关于死后身体的处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直到今天,一部分奉行入土为安的国人,依旧不喜欢用火葬的方式来迎接死亡。

毕竟,身体发肤都受之父母,在百年后徒留一地骨灰,这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

更何况,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规矩,多半也是全须全尾的土葬。一想到在死后还要接受火焰的炙烤,大多数人的心情都不太妙。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火葬之于古代,虽名不见经传,但却并非是稀罕事件。

“燎,使人于岳。”

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古人就曾对火葬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

不过在那时,火葬,是作为一种严酷刑罚而存在的。

它的使用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触犯众怒的罪人。

人尚巫,使用火葬,一方面可以在“行刑”时发泄对罪犯的恨意,一方面也有着祭祀之意。

在这个时期的火葬,本意并非为了给人“入土为安”,而是倾向于诅咒和惩罚。

直至到了尊卑秩序渐渐完善的周代,火葬依旧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惩罚手段。

在当时的执政者看来,火葬之法野蛮粗鄙,与皇室尊贵无上的身份不符。

特别是在当时的少数蛮夷民族实行火葬的情况下,是否坚持土葬,就成了文明与野蛮的区分方式。

为了将自己与野蛮民族区分开来,当时的中原人士,对自己死后身体的保存情况有着近乎极端的追求。

土葬、厚葬、死后尸身不腐,随着等级观念的不断强化,丧葬方式的优劣也成为了皇宫贵族互相攀比的一大方面。

而相对冷门的火葬,则被人们乱棍打死,贴上了野蛮原始的负面标签。

直到繁荣的唐代到来,人们对火葬的接受度才迎来了新的改观。

唐朝社会经济兴盛,周边国家往来频繁,在带动两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将一些民俗带入唐朝境内。

但与之前几个等级观念严重的朝代不同,唐朝民风开放,统治者也相对开明,对其他民族文化抱着尊重接纳的友好态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民众对火葬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

而随着佛教的不断壮大,“涅槃重生”,也成为了大部分信教徒的最高愿望。

作为一种特有的宗教形式,在佛教兴盛发展的唐代,火葬渐渐洗去了身上固有的野蛮标签,摇身一变,被佛教徒们奉为不可多得的得道宝典。

虽然火葬没能得到彻头彻尾的“洗白”,依旧是少数群体的“特定狂欢”,但在一些较为开放的唐朝百姓眼中,火葬已经不再是落后巫术。

而到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宋代,火葬便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巅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大诗人杜牧的诗句中,不难看出宋代对佛教文化的狂热崇拜。

据有关资料统计,仅仅是在宋徽宗开元年间,开封的寺庙数量就已高达691座。

要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大部分的坊市商铺都依都城而设,开封堪称寸土寸金。

寺庙能在商业程度如此密集的地方广泛建造,足以看出当时佛教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力。

佛教崇尚火葬,这是宋代丧葬移风易俗的原因之一,而更为重要的原因,则还要从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来说起。

很多人认为,火葬在宋朝的风靡,离不开文人墨客对佛教的歌颂与宣传。

但其实,面对火葬这个“不速之客”,大部分宋代士大夫的态度是极为否定的。

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就曾对火葬习俗大加批判,直言“宋以礼教立国,而不能革火葬之俗”,不满之意简直不要太明显。

那么,既然火葬并非是由士大夫之流所提倡,又究竟为什么能备受百姓欢迎呢?

答案还要从当时的统治阶级里面找。

“近代以來,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建龙三年,刚刚登基不久的赵匡胤就诏令天下,明令严禁火葬,一时间搞得百姓鸡犬不宁。

作为一个尚且安定和平的朝代,赵匡胤的这道禁令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当把目光转向宋代周边小国时,问题与矛盾便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来。

北宋前期国力稍弱,像辽、西夏这样的周边小国,常常扰乱边境安宁,百姓民不聊生。

边境动荡不安,统治者又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这样的环境下,强力改革的结果就是无奈遇冷。

更何况,统治者所推行的土葬,对土地面积也是一种浪费。

有资料显示,宋徽宗当政时期,宋代的人口已经突破一亿大关,但国土面积却少得可怜。

僧多粥少,对于向来依赖农耕的中原民族而言,宋代的人口与土地现状,成了火葬盛行的有力推手。

为了能尽可能给自己争取利益,当时的贫农们,只得学习五代十国的做法,压榨自己的“身后地”,用火葬的方式来省出一片粮田。

等到了人口暴增的清朝,人地矛盾就更加明显了。

眼见大批贫民偷偷选择火葬,清朝统治者对丧葬方式的管理也变得有心无力了起来。

而紧随其后的民国以及新中国政府,对火葬的态度便更加宽容了。火葬也因此发展成了如今近乎全民接受的丧葬方式。

可以说,从土葬到火葬,主流丧葬方式的变化,是朝代更迭中不变的文化选择。

火葬的逐渐合理,几乎是历史的必然路线。

但是,虽然火葬逐渐被民众所接纳,隐藏在火葬场的种种传说,却依旧在挑战着人们的承受极限。

相比起温和的土葬,眼睁睁看着故人消逝于火焰中,对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是个不小的考验。

或许是压力作祟,到过火葬场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幻觉”。

但你知道吗?

其实令你害怕的那些“幻觉”,往往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在火葬场,如果要说起什么最让人害怕,莫过于亲眼目睹已经死掉的人又离奇“复活”了。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上判断人类死亡的依据早已从“没有呼吸”进一步精准到了“出现脑死亡”。

大脑作为控制整个身体的生命中枢,一旦死亡,其他部位的坏死几乎可以同时发生。

直至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实现过成功的人脑移植。

也就是说,出现脑死亡后,人才会真正意义上被判定为已经死亡。

在这样的科学判定下,因休克假死而被错误送入火化的相关案例也就出现得越来越少。

按照常理,失去生命的人是不会对高温的火焰产生什么反应的,没有了假死情况,火葬场应该会变得更加“和平”。

但让人意外的是,火葬场中意外“诈尸”的比例,却依旧居高不下。

难道真的是像传统民俗中所说的那样,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人,会在火焰的刺激下重新“醒来”?

其实,火焰的焚烧温度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亲自烤过肉的人都清楚,一片薄薄的生肉被放到烤炉上时,肉的边角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蜷缩与形变。肉越新鲜,蜷缩与形变的程度就越大。

人类的身体也是如此。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含水量会逐渐下降,但依旧可以稳定在50%到60%左右。

在被推入焚烧炉后,机体中的水分火焰相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尸体的形态。

再加上机体的肌肉遇热蜷缩,所以尸体的外形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

在没有调整焚烧炉温度之前,大部分火葬场的焚烧温度都在600-800摄氏度之间,相对来说较为温和,焚烧时间也相对更长一些。

焚烧开始后,人体的骨骼肌肉会在温度的刺激下急剧收缩,四肢关节呈现出一种防护性的姿态。

特别是手臂部分,不仅手指关节会遇热蜷缩,双手紧握成拳。

手臂关节也会发生形变,看起来就像是人“害怕”火焰的灼烧,用手护住了头一样。

随着焚烧的不断进行,人体的肌肉渐渐产生形变,就有可能会出现人“重新坐起来”的情况,像极了人们常说的诈尸。

特别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亲眼目睹这一现象后,很容易误解成尸体又重新“活”了过来,进而将火葬场也解读为“不祥之地”。

但其实,只要将焚烧温度升高一些,加快尸体的焚烧速度,类似于“诈尸”的现象就会消失。

现如今,火葬场中大部分都设有专门的焚化炉,焚烧温度也由机器控制,几乎在一瞬间就能达到900甚至1000摄氏度。

在这样的高温下,尸体在被推入焚化炉的瞬间,就会被迅速炭化,人体的肌肉组织来不及形变,也就没有了“诈尸”那样的骇人景象。

不过,细心的人有可能发现,尸体在被推入焚化炉后,虽然“诈尸”情况看不到了,但尸体却好像“怪叫”了起来。

为了环保,现在的焚化炉装置大部分都是密闭的,仅留一个小口供尸体运送。

焚化炉门一闭合,似乎就有阵阵叹气声从里面传出来。

根据这一现象,就有人推断,被推入焚化炉的尸体“成精”了,他们的叹气或是呻吟,是对这个人世最后的告别。

更有甚者,会将这一现象归结到尸体的假死上,认为焚化炉内的响动,是逝者临终前无奈的求救。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呢?

原因其实还是跟焚化炉的高温有关。

在接近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人的身体会迅速发生形变,身体内的脏器也会受到挤压。

人的生命终结后,身体内的空气来不及排出,会暂时被留在体内,不再进行循环活动。

猛然间遭受高温,机体内的空气就会在脏器的挤压中来回移动,通过鼻子、喉咙等器官排出体外

在这一过程中,活动的气体刺激声带,就会在体内碰撞出声,营造出一种尸体“说话”的恐怖氛围。

再加上人体的脂肪遇热燃烧,也会出现声音。

而焚化炉的空间又比较密闭,这才导致了回声“变强”,看起来就像是尸体一直在火焰中喃喃自语。

火葬场毕竟是生与死的交界,哪怕是白天,在火葬场中活动的人们也会受到心理作用的影响,人为的将一切异常现象放大,用不理智的头脑看待这些“异变”。

特别是受到传统的观念影响,大部分人对生死鬼神都很忌讳,极少在生活中关注这一类现象背后的原因。久而久之,火葬场也就被贴上了“恐怖”的标签。

如果不是心理素质特别强的人,恐怕很难在火葬场保持镇定。

为了能缓解人们对环境的不适,近年来,火葬场的有关“规矩”也在不断的调整。

乍一看,这些规矩都有些“奇葩”,不仅显得过于繁琐,办事效率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甚至,有些规矩还起到了反作用,让原本就草木皆兵的人们,更加对鬼神一类的民间传说深信不疑。

那么,火葬场的规矩究竟能有多“奇葩”?

这些“奇葩”规定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讲究?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夜晚要经过火葬场,必须捂住耳朵,头也不回的尽快通过。

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要避开夜间火葬场的恐怖氛围,一方面则是不愿意听到火葬场内焚烧尸体的声音。

但其实,这样的担心是非常多余的。

现如今,大部分的火葬场都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下午3点后就不再进行火化。

夜晚的火葬场,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温和”。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温和”的火葬场,却让他们更加害怕了。

在传统民俗中,古人对于生死之事一直有着很多讲究,不仅细致的分出了阴阳,也在丧葬事宜上有着不同的忌讳。

就比如说,鬼节时“阴门大开”,逝者会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所以长辈们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鬼节时不要乱走动,以免撞到不该见的东西。

等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心中对鬼魂一类的猜想,大多被科学知识一一破除,但类似于这样的禁忌,大家心中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特别是在听到火葬场的“奇葩”规矩后,人们心中对鬼魂的猜想又悄然复苏了。

那既然如此,火葬场在下午3点后不再进行火化,是不是也有着对阴阳民俗的相关忌讳?

其实,稍微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隐藏在“奇葩”规矩背后的原因。

与其他行业相同,火葬场里的工作人员,同样有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基本不会出现加班的情况。

没有KPI要冲,也没有所谓打了鸡血的企业文化,火葬场里的工作人员,自然会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一天的工作。

外行人眼中,火葬场几乎一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的运转工作。

可在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眼中,什么时间该干什么样的事,忙碌的背后自有一套合理的工作流程。

而且,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丧葬习惯,火葬场的焚烧时间,一般都定在了一天的上午,以便家属们取回亲人骨灰后,拿回家中做后续的祭奠工作。

等时间来到下午,焚烧工作也陆陆续续进行到了尾声,还没下班的工作人员,也会去忙其他事情。

之所以制定出“下午3点不再火化”的规矩,既是为了保持正常的工作节奏,也方便逝者亲属安排好丧葬的时间,省去了彼此的麻烦。

也许会有人要问,既然都是工作流程,那火葬场为什么要把停止火化的时间定在下午3点呢?

这其实是个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

从人体的骨骼构造来看,真正的火化完成后,逝者的骨骼,并不是影视剧里那样的细碎粉末。

在被推出焚化炉后,大多数逝者的骨骼,依旧还保存着固有的形状。

根据惯例,火葬场的工作人员会询问逝者家属,是否需要将逝者的骨骼敲碎一些,以便放入骨灰盒中。

得到同意后,工作人员便会额外增加工作步骤,尽可能满足逝者家属的丧葬要求。

所以为了平衡工作,中午过后,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就会有意识控制焚烧工作,尽量不影响逝者家属的丧葬安排。

除此之外,火葬场下午3点以后不再火化的规定,也是为了照顾人们对尸体的恐惧心理。

我国的传统民俗认为,逝者往生后,灵魂依旧存在于骨灰内,并不会随肉体的消散而逝去。

想要避开逝者忌讳,尸体的焚烧就要选择一个“至阳”的时刻,以便抗衡灵魂的“至阴”。

虽然这个看法并不为现代科学所接受,但在代代相传的丧葬文化下,很多人依旧愿意将火化时间选择在正午12点。

相比于其他时刻,正午12点日光正烈,人们的活动也更加频繁,这个时候火化,并不会给人太多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为了照顾周边的居民,火葬场的选址大多较为偏僻,基本都选在了荒无人烟的地带。

等到丧葬工作结束后,时间渐渐来到黄昏,这个时候离开火葬场,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被周围不清晰的环境吓到。

选在下午3点前结束火化,人们离开火葬场的时间也会相应提前,没有了环境因素的干扰,大家心中的恐惧心理也会减轻一些。

由此可见,火葬场的种种“奇葩”规矩,出发点都是为了保护逝者家属的情绪稳定。

与其说“奇葩”规矩的背后是种种无法言明的丧葬讲究,但不如说,这些看似奇葩的规定背后,藏着的是对人性的无言关怀与体谅。

在现代科学的解释下,火葬时所出现的种种“幻觉”,其实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合理解释,大可不必惊慌。

但是,作为一个承载着死亡的重要场所,火葬场依旧是亡人与亲属相聚的最后一站。

本着尊重逝者的态度,在火葬场中,除去遵守种种“奇葩”的规矩之外,我们也应克制住自己的好奇,留给逝者及逝者亲属一个体面的告别。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