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207

老人持枪70年,1996年警察上门收缴被拒绝,大爷:枪你没资格动

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6:37:430

1996年,为维护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政府颁布了禁枪令,对民间的枪支武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收缴。

这一次的禁枪行动执行的非常严格,几乎所有的民间枪支都被收缴上去了。

但是,就在这次清缴行动过后不久,山东莱芜的警方突然接到了群众举报,说在莱芜的一个老人家里还藏着枪没有上交。

警方接到这个举报之后非常重视,很快派人到老人家中了解情况。

警察上门之后,正看见老人坐在椅子上,手里正小心翼翼的擦拭着一把手枪,边上的盒子里还放着另外一把。

看到老人年纪较大,警方正打算和老人好好沟通一下,说服老人把枪上交。

没想到警察还没开口,老人却看了看警察说到:“你们别说了,我有持枪证。”

接着,在警察惊讶的目光中,老人转身拿出一个小盒子,盒子里用红布层层包裹着一个东西,打开来后才发现是一张已经泛黄的信纸。

而当警察看清纸上写的字后,不禁大吃一惊。

只见这张信纸的信头上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二零二部队信笺”字样,信的内容是手写的持枪证明,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202部队。

该证明颁发于1982年,信上还有相关部门的盖章。

经过警察的辨认,这份持枪证明确实是真实的。但警察心里却有些疑惑,眼前的这位老者是何身份,为什么部队会给他发这样一张持枪证明呢?

警察把心里的疑问说了出来,没想到这一问让面前的老者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讲述这两只枪的来历。

原来,警察面前的这位老者叫滕西远,是一名老党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多次荣获一等功和三等功。

这两把枪就是在他的战斗经历中的奖励和见证。

滕西远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口镇北阳村,家中共有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三。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艰难,连吃饱饭都很困难,而滕西远幼年时便父母双亡,这对于他们当时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父母去世后,家中没有了收入来源,小小的滕西远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但这还不算更糟糕的,更糟糕的是他还有两个年纪更小的弟弟。

为了让弟弟有口吃的能活下去,滕西远还只有10岁就常常要出门去要饭。

可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滕西远经常一天也要不到一顿饱饭,到最后他的五弟活活饿死在了他的背上。

当时,滕西远的两个哥哥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在哥哥们的影响下,滕西远小小年纪就对共产党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还没有参加共产党之前,滕西远就已经帮助当地的党组织完成任务了。

当时的滕西远经常走街串巷的要饭,别人看见他都避之不及,因此滕西远常常利用自己的这个身份特点帮助当地的县大队传递情报。

到了13岁的时候,滕西远就加入了革命队伍,成为当地莱东县大队的一员。

在革命的队伍里,滕西远对斗争的形式认识的更加深刻了,也锻炼出了一身的本事,虽然滕西远当时年纪还小,但战斗力却一点都不弱。

加入地莱东县大队以后,有一次鬼子的队伍进村扫荡,抓了一些共产党员和村民。

等到要抓滕西远时,滕西远仗着身手灵活,加上熟悉地形,从鬼子的包围圈中脱身逃走了。

躲开鬼子抓捕的滕西远想要去找大部队去,他在路上又遇到了另外两名战友,三个人一同赶路。

路上,他们路过一户农家,一个鬼子兵正在欺负村民,看到这一场景三人怎能坐视不理。

当时,三人里边滕西远最小,但是也属他胆子最大,最有主意。

他简单嘱咐了几句,安排好三个人方位,接着就趁着鬼子不注意,直接从背后袭击。

两名战友一拥而上,控制住鬼子的手脚,滕西远拿着一把尖刀,冲上去一把扎进鬼子的脖子里,杀死了敌人。

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滕西远老人的脸上仍有对敌人的恨意,同时也有亲手手刃仇敌的骄傲。

那是滕西远平生第一次杀人,但因为杀的是敌人,所以他非但没有害怕,反而还很高兴。

等到三人后来回到队伍里,滕西远一下就“出名”了,队伍里的同志们对小小年纪的滕西远大加赞赏,夸他是“英雄”。

这件事让滕西远更加坚定了战斗的决心,那把手刃鬼子的尖刀他也一直保留着,现在还和那两把枪放在一起。

滕西远老人家里的两把枪和这把尖刀一样,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他在战场上杀敌的见证。

滕西远老人拿出两把枪中的之中的匣子枪,轻轻抚摸着说到:

“这把枪,是廖荣标司令奖励给我的。”

1940年,日军对鲁中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当时滕西远所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在日军要扫荡的这个位置驻守。

战争的第一枪打响之后,滕西远与战友们一直坚守在最前线的战场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他当时看见了鬼子的旗手,他心里有一个想法,打掉这个旗手!

这样才能增添我方气势,打掉鬼子的威风。

滕西远埋伏在暗处,盯准了目标,他用当时队伍里常见的长枪,将对面的旗手一击毙命。

旗手一死,日本鬼子果然自乱阵脚,八路军趁此机会对其发起猛攻。

打到后来,由于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条件差,很多战士枪里的子弹都已经打光了,战士们就开始和敌人肉搏。

滕西远回忆起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排长,描述起了那时的场景。

当时,排长的子弹打光了,就拿枪托去砸敌人,枪托砸烂了,就靠双手和敌人厮杀。

排长很英勇,共杀敌六人,但最后还是伤重牺牲了。

而像排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当时,滕西远子弹也打空了,鬼子的迟到扎到了他的胳膊上,剧痛传来,却更加激发了滕西远的斗志。

他咬着牙上前一步,拿着刺刀一下就捅死了敌人。

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但后方仍有战士不断的冲上来。

战士们都杀红了眼,会不会受伤,会不会牺牲,没人考虑这些问题,就只剩下和敌人的战斗。

受了伤的滕西远感觉不到疼痛,他只能看到不断倒下的战友,他手中的刺刀一刻不停的劈向敌人。

战斗结束后,滕西远由于在战场上杀敌英勇,表现突出,荣立一等功。

当时,廖容标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司令员,廖司令很欣赏滕西远的战斗能力,为此不仅授予了他一等功勋章,还奖励给了他一把匣子枪。

得到司令亲自奖励的枪之后,滕西远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之后的战斗中,这把匣子枪伴随着滕西远杀敌无数,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就是其中一把枪的故事,而另一把枪的故事同样传奇。

1947年,滕西远光荣入党。

当时部队条件简陋,滕西远的入党仪式也是一切从简,但对于滕西远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仪式,而是心中的那份信仰。

入党之后,滕西远心中那份为党和人们而战斗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力量也更强大了。

入党后没几个月,年仅22岁的滕西远就当上了炮兵连长,此时的他已归属于粟裕将军麾下的华东野战军。

1947年7月,粟裕将军率领的队伍对上了盘踞在南麻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

滕西远在一次查哨时,负责瞭望的战友向滕西远汇报情况,他发现,对面有两个加强营。

而当时他们的大部队距离哨点还有半里路,现在只有他和滕西远两个人两把枪,一旦被敌人发现,他们两个根本撑不到后方支援。

滕西远丝毫不慌,他简单思索了一下便对战友说到:

“咱们得靠智取,咱们一边拖延时间,一边给大部队报个信。”

说着,滕西远朝着对方阵营扔了一颗手榴弹,又朝天放了几枪,对着敌营喊话到:

“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大家都是同胞,交枪不杀。”

敌人没想到自己已经被发现了,先是被突然炸开的手榴弹吓了一跳,接着又听见滕西远底气十足的声音,一时间也有些发慌。

他们不清楚我方到底有多少人,还当自己真的被包围了。

就这样,敌人不明真相不敢轻举妄动,我方部队从后方快速赶来,真的对敌人形成了包围,一举拿下了这两个加强营,大获全胜。

这次战斗中,滕西远有勇有谋,为部队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再次被授予一等功。

粟裕将军对滕西远青睐有加,称他为“孤胆英雄”,从自己身上解下一把毛瑟军用手枪,亲手挂在滕西远身上。

听完了滕西远老人和这两把枪的故事,在场的所有人面对这位老者时无不肃然起敬。

这两把枪,已经不仅是两把武器了。他们也是战士,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无言战友,是滕西远老人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的见证。

前来收枪的民警被老英雄的故事打动了,老先生有部队颁发的持枪证明,他不仅持枪合法,而且这枪拿的让人尊敬,让人敬佩。

在场有人请求滕西远,请他再讲讲当年在战场上作战杀敌的故事,滕西远老人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笑着答应了。

接下来,滕西远老人又讲起了他抗美援朝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的战争形式依然严峻,新生的政权仍然面对来自各方的威胁。

当时,美国入侵朝鲜,而我们作为邻国自然也感受到了美国的威胁,因而也就有了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

对于滕西远来说,国家的召唤就是命令,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战场。

1950年12月,滕西远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志愿军入朝作战。

这场战斗的力量对比更加悬殊,天上飞着美军的飞机,地上是美军的汽车坦克,美军武器装备精良,而当时的志愿军只有步枪,移动也只能靠双腿。

入朝作战后,由于战场环境恶劣,再加上敌方的攻击拦截,战士们的后援补给无法保证,都是饿着肚子在战斗,实在饿的狠了也只能抓上两把雪“充饥”。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作战环境中,滕西远坚持了三年。

1953年,滕西远所在部队和敌方的一场对战中,被敌方的坦克挡住了前进道路,时任炮兵连连长的滕西远主动请缨去炸掉坦克。

当时,我方的武器实力有限,要想炸掉这么个大家伙,只能把炸药包挂在坦克上引爆,这就需要有人能突破敌军的火力,接近坦克引爆炸药。

滕西远当时的想法是,必须炸掉坦克,但炸掉坦克后,自己肯定也活不成了。

滕西远没有犹豫也没有胆怯,每一位战士都有为了胜利而赴死的决心。

趁着夜色的掩护,滕西远顺利潜伏到坦克附近,炸药包引爆后,敌方坦克被炸毁,而滕西远却幸运的活了下来,这也成为他传奇人生中的又一光辉时刻。

回忆这些时,滕西远不免有些感伤。

战斗了这么多年,身边的战友倒下了不知多少,虽然滕西远是共产党员,是鉴定的无神论者,但看到现如今新中国发展的这么好,也不免感慨:

如果昔日的战友们在天有灵,能看到今天他们一同奋斗建立起的新中国该有多好。

说到这,滕西远不忘嘱咐面前的这几个年轻人:

“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要艰苦朴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做贡献。”

滕西远老人的这些话,在场的所有人都记住了,他的战争经历,他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有人都会记得。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滕西远的一位老战友建议他写一本书,当做献给党的礼物。

老战友说:

你参加过那么多场战斗,立下过那么多的功劳,你应该把这些都写下来,让我们的后人都知道,我们曾经从怎样的苦难中走过。

让所有人都记得为了新中国,我们的战士们做出的牺牲,都知道我们是如何为了独立而战斗。

滕西远觉得很有道理。

现在,老人正着手写《淮海战役》,等到这本书完成,一定又是一部记录当年艰苦岁月,勉励后人勇毅奋斗的佳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