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59

她生前2次拒婚,1次恋爱,死后1次冥婚,被毛泽东两次题词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3:23:230

(说历史的女人——第1612期)

乒乓球,圆又圆,

我给恁说个刘胡兰。

刘胡兰十三岁,

参加革命游击队。

刮大风,埋地雷,

崩死坏蛋一大堆。

坏蛋官儿,不愿意,

咚、咚放俩屁!


这是一首流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首儿歌,19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恐怕都不陌生。这首儿歌说明了刘胡兰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多年来,刘胡兰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后人顶礼膜拜;刘胡兰英勇就义的瞬间,被恶魔残杀的瞬间已经定格成了一种永恒。然而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她)之所以有那个瞬间,绝不是偶然出现的。究竟是什么让刘胡兰有了那个流芳于世的悲壮的瞬间?本文试图从刘胡兰短暂的一生中,去阐释这个问题:

她10岁参加革命,14岁壮烈牺牲;生前2次拒婚,1次恋爱,死后1次冥婚,曾被毛泽东主席两次题词。


(一)富兰不富

也许跟你想象不同的是,刘胡兰并非出生在一个赤贫的家庭。从她的名字便可猜出一二,刘胡兰在9岁之前其实叫刘富兰。兰花被誉"花中君子",乃花中富贵者也;"兰"前再加一"富"字,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如果刘胡兰家中一贫如洗,没有片瓦,她也不可能起这么一个"富贵"的名字。

刘胡兰于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今属吕梁市)云周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旧社会一个普通农民的理想,其实在刘胡兰家早已实现。她出生时,家里是有土地的,还不只20亩,而是翻了一倍,40亩,并且还真有一头牛。

不过也不能就此判断出刘胡兰家就是地主,还差得远。据有关学者考证,应该属"中农"。因为在那时的山区,土地撂荒的不少,刘家的40亩地,都是产量很低的碱地,跟荒地也差不多,收成非常有限。再加上当时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很严重,她家的日子也只是不太挨饿,凑合有房住的水准。刘胡兰是在一个破旧的四合院出生的。父亲刘景谦和爷爷都是憨厚老实的农民,只是伯父刘广谦在外面打工能挣点钱。不过因为父母、祖父母都是勤俭持家者,所以,即便粗茶淡饭,日子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刘胡兰是家里的老大,她还有一个小她三岁的妹妹刘爱兰。不过在妹妹出生后,他的母亲王变卿的健康就出了问题,整天总是生病,直至卧床不起。后来父亲被阎锡山的"防共保卫团"强行带走训练,经常不在家,所以刘胡兰小小年纪就要负担照顾母亲和妹妹的重任。尽管有奶奶帮助照顾小妹妹,她还是非常劳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扫地、烧火,给妈妈打洗脸水、端水端饭、捶背按腿等。

看着女儿小小年纪就这么孝顺、受累,母亲是又欣慰又心酸,她总是说:"我苦命的兰子啊,妈妈就是死了也满足了!"

刘胡兰听到这,总会安慰母亲:"妈妈,我不要你死,你的病会好的!"

可是母亲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了。终于在这年将要过年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了。此时刘胡兰才5岁。

后来父亲再娶,继母又生下2子1女,这样刘胡兰就有了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家里的日子就相当拮据了。不过好在继母胡文秀为人贤惠,再加上奶奶的悉心照料,刘胡兰和妹妹刘爱兰也没有受到多大委屈。

(二)少年英雄

母亲去世那年,抗战爆发。不久,抗日烽火也燃遍吕梁山区。八路军也开进了刘胡兰的故乡,宣传抗日。那时云州西村的革命气息很浓,被称为"小延安"。刘胡兰经常和小伙伴们模仿八路军的训练,玩打仗游戏。聪明伶俐的她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八路军队伍的精神,跟阎锡山的队伍大相径庭。

1938年4月,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5月,文水县抗日游击队在云州西村附近的大象镇伏击日军,取得了胜利。乡亲们闻知,都去慰问游击队,当时刘胡兰也跟着父亲去了。这次同战场的近距离接触,给6岁的刘胡兰很大感触。

1941年,9岁的刘胡兰开始上学。开学第一天,继母胡文秀用废纸给女儿钉了个本子,在封面上写上了"刘胡兰"三个字,正式把"刘富兰"改成了"刘胡兰"。这里寄托了继母的一片真情,她姓胡,就让女儿跟自己"同姓相连"。不久,学校停办了,继母就亲自教刘胡兰读书。

在父母的支持下,刘胡兰在10岁时便当上了儿童团团长,开始参与革命活动。她经常带领小伙伴们站岗、放哨,还掩护过革命干部,给八路军送过干粮,也传递过情报。后来她还随武工队员到敌人的据点贴标语、撒传单,干得有模有样。父亲刘景谦就这样教育过女儿:"答应下八路军的事情,咱就是拼上命也要完成!"

那时的刘胡兰可真是不简单。有一次,晋绥八专署抗联主任米建书正在云州西村召开干部会时,敌人来偷袭,多亏站岗的刘胡兰及时报告,干部们才及时转移。

这年夏天,刘胡兰和"敌工站"站长刘芳一块执行任务,趁敌人的据点信贤村唱戏的机会,侦查敌情,顺利完成了任务。

特定的环境让刘胡兰成长得很快,练就了她胆大、机敏的性格,并且意志非常坚决。1943年,日军拼命地抢粮、抓丁。有一天,敌人又来抢老百姓的粮食,刘胡兰将计就计,把日军机智地引到破坏抗粮工作的地主家里。

刘胡兰12岁那年,抗日民主政府准备处死汉奸刘子仁。她得知后,就时时留心刘子仁的行踪。一天,在她去田地的路上,发现刘子仁向保贤村走去,她连忙去报告区干部,武工队终于抓到了刘子仁。

儿歌中唱的"刘胡兰13岁,参加革命游击队",也并不算夸张,她13岁时尽管没有正式参加游击队同敌人作战,"埋地雷",但确实经常到前线给战士们送弹药、物资等,甚至还护理过伤员。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的军队迫不及待地向晋绥解放区进攻,并夺取了文水县城。于是中共新成立了文水县委,带领群众开展"反奸清算"运动,刘胡兰便积极参与了大象镇的这场运动中。

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训练班的生活非常艰苦,担任组长的刘胡兰表现相当优秀。因为敌人的骚扰,训练班经常转移,刘胡兰在转移途中,拿文件、背粮食,帮体弱的同学背行李等,任劳任怨。经过40多天的训练,回村后,刘胡兰便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从此她与党员们一起工作,他们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农村青年报名参军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1946年5月,刘胡兰调到五区任"抗联"妇女干事,她和抗联主任吕雪梅一起到保贤村动员青年们参军,很好地完成了扩军任务,那时的刘胡兰便显出了很强的组织能力。1946年6月,刘胡兰14岁的时候,便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

刘胡兰因年龄不够,尽管只是候补党员,但她完全是以党员来要求自己的。她在云州西村的土改运动中做得很出色。1946年10月,革命形势进一步恶化。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阎锡山三个团进入文水县城,并在大象镇驻军一个营,把云州西村化为"开辟区"。地主武装"还乡团"等也开始蠢蠢欲动,报复革命群众。

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将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组成"武工队"坚持斗争。当时刘胡兰因为熟悉当地环境,而且年龄小,不易被敌人发觉,便主动地留下来,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她和民兵们一起训练,一起装制地雷和手榴弹,还组织群众掩埋粮食,传递情报等。此时倒是跟儿歌中唱的很类似。

12月21日,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处决了经常欺压百姓的村长石佩怀。这令敌人对这个小小年纪的姑娘十分痛恨。

(三)走向铡刀

1947年1月8日,阎锡山的军队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穷凶极恶的敌人抓走了地下交通员石三槐、民兵石六儿、农会秘书石无则等人。此时刘胡兰还是安全的。不过在敌人的严刑逼供面前,石无则,名副其实,没有原则地当了叛徒,出卖了刘胡兰。

接着敌人策划了一场屠杀。敌师长艾子谦给215团1营下令:"速将陈德照(云州西村党支部书记,刘胡兰的重要培养人)、刘胡兰等扣押,为石村长报仇……"

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刘胡兰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全,他赶紧跑到东堡村销毁了组织的秘密文件,安排陈德照(此时他已经转移)的妹妹向山上转移;并立即召集全村的妇女积极分子开会,布置工作,安慰被捕革命同志的家属,鼓励他们继续斗争下去。当她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她的危险很快就来临了。

其实在1947年1月11日晚上,上级已经通知刘胡兰赶紧转移了。但是她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她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退路。于是在1月12日早上,当她在家人的帮助下匆匆忙忙收拾行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门外响起了一片急促的敲锣声:"各家各户听好了,都到大庙前集合!"刘胡兰知道走不了了,她听从继母的意见,到坐月子的金钟嫂家躲避一下。旧时农村风俗,月子婆娘家不吉利,不是自家人都不会到坐月子的女人家屋子里的。但当她到达金钟家嫂的时候,见那里已经躲着好几个人了。此时刘胡兰想,如果自己也来这里躲避,势必会连累更多的人。于是她转身就走。

刘胡兰随着村人走向村南的观音庙广场。大庙前站着一排荷枪实弹的士兵,冷森森的刺刀对着老百姓。敌人照着一张名单抓人。先后抓了民兵张年成、干部家属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等人。此时又念到了刘胡兰的名字。

她很快就被大象镇的一个"复仇自卫队"队员认了出来。那人对刘胡兰说:"刘胡兰,赶紧去自白!"刘胡兰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说:"我没有什么可自白的!"这时候她表现得并不慌张,她从容地取下指环,掏出兜里的手绢和万金油(清凉油)交给继母。母亲胡文秀欲把女儿揽在怀里。此时的刘胡兰还是一个未成年少女,不管她有多坚强,可在母亲面前还是个孩子。

拿枪的敌人已经走过来了。他们恶狠狠地向14岁的少女走来。此时周围的乡亲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围向刘胡兰。即便出于一种本能,大家也要保护这个花季少女,何况刘胡兰还是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

然而敌人可没有怜悯之心,他们用刺刀指向群众,甚至用枪托使劲向人群砸去。此时刘胡兰走了出来。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在特定的瞬间能够走出来。如果此时她没有主动走出来,其实敌人还是会抓到她的,因为他们手中有枪,他们会杀掉许多无辜的人。

长着一脸大胡子的敌特派员张全宝指着刘胡兰说:"你就是刘胡兰?"

"我就是。"刘胡兰冷静地回答。

"你们的村长是谁杀的?"张全宝问。

"不知道!"

张全宝抖了抖他的大胡子,说:"现在有人供出了你是共产党员,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

刘胡兰此时已经明白有人出卖了她,于是坚定地说:"就我一个!"

张全宝有意"拉拢"她,说:"你以后还给不给共产党办事了?"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就要办到底!"

张全宝看刘胡兰态度如此坚决,强压着怒气说:"我告诉你,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了你,还给你分一块好地!"

"呸!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自白!"刘胡兰轻蔑地说。

此时张全宝再也没有耐心了,他拍着桌子吼道:"你小小年纪,嘴好硬啊,难道你就不怕死?"

"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刘胡兰斩钉截铁。

张全宝大吼:"来人!给我绑了拉出去!"

观音庙前,摆下了三口铡刀。刘胡兰和石三槐等七个人被押到铡刀面前。他们大义凛然,立而不跪。张全宝对着群众宣读他们的罪行,并宣布要处死他们。乡亲们向几位英雄拥来。张全宝立即命令敌人把枪口对准人群……

一场屠杀将要开始。刘胡兰等人走向铡刀。敌人丧心病狂地用铡刀把石三槐等6人连续杀害。鲜血染红了地下的白雪。

然后张全宝指着地下6位烈士的遗体问刘胡兰:"你到底自白不自白?"

刘胡兰没有理会他,只是向周围的乡亲们看了最后一眼,留下这个世界最后的印象,然后回头怒视着张全宝,只说了一句话:"我怎么个死法?"

张全宝不仅后退了一步,接着声嘶力竭地叫道:"一个样!"

此时的刘胡兰就像明朝地方孝孺。方孝孺因为不愿屈从朱棣的淫威,被凌迟处死,并且被诛杀全家,灭门十族。当时在刑场上,刽子手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问他屈服不屈服?方孝孺说不屈服,于是杀掉;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那次整整杀了七天,共杀873人。可方孝孺还是不屈服,最终惨死。

后来有人如此评论方孝孺: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

刘胡兰何尝不是如此。不过说实话,我们的小英雄在某种意义上是超越了方孝孺的。因为当时方孝孺为了不屈服于敌人,保持了自己的气节,却连累了数百人为之"殉葬",实在有点过分了。这有点冷血。

而刘胡兰如何面对敌人的威胁呢?

当刽子手见刘胡兰软硬不吃,即使面对被残杀的6位战友也毫不动摇时,就把枪口再次调向一大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们要让老百姓的鲜血吓倒刘胡兰。此时刘胡兰挺身上前一步,喝道:"住手!若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乡亲们!"

一人做事一人当。

然后她走过6位烈士的遗体,从容地躺倒在铡刀上……

此刻,日月却步,山河含泪,草木流血,石头带伤!

刘胡兰牺牲时才14岁零3个月。

参与对刘胡兰动刑的刽子手有三个人:张全宝、徐得胜、侯雨寅(记住这三个人)。

(四)订婚、拒婚、恋爱、冥婚

刘胡兰就这样牺牲了。她的事迹可歌可泣。不过,做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女孩,刘胡兰的一生并非只有这些。下面叙述一下她的婚恋。

前面说过,刘胡兰的家境并非很差的那种,甚至比一般的家庭要好些,不然在她母亲去世后,其父也不可能续娶。事实上,刘家也是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大家庭,是很注重传统礼教的,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因此做为家中的长女,刘胡兰很早就面临婚姻问题了。在她短短的14年的人生中,便经历了两次拒婚,一次恋爱和一次冥婚。

1946年春,刚满14岁的刘胡兰,就由父母做主同邻村的小伙子陈德邻定亲了。幸运的是,对方也是个进步青年,讲爱情自由,刘胡兰就同他商定,各自回家劝说自己的父母,解除了婚约。

这年6月,又有人上门提亲。这很正常。当时刘胡兰尽管才14岁,但她自身条件很好,她和妹妹刘爱兰长得都很漂亮,在三里五乡是有点名气的;再加上刘胡兰少年英雄,英姿飒爽,比一般的女孩显得更成熟些,所以上门求亲的自是不少。这一次刘胡兰又拒绝了。她的借口是,对方男孩在太谷县当学徒工,经常不在家,接触少,相互之间难以了解。

刘胡兰之所以一再拒婚,当然是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她还真的遇到了一次真正的恋爱。1946年秋天,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根固因伤到云州西村休养,刘胡兰曾承担照顾他的重任。之所以叫重任,是因为王连长还患了严重的疥疮,这是会传染的。但刘胡兰出于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心理,便不顾被传染的危险,挤出时间去为王根固洗衣、做饭、敷药等。两人接触多了,渐渐产生了恋情。

但因当时战时环境险恶,再说刘胡兰年龄太小,两个人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不过两人确实是真心的。王连长归队时,把一条毛毯、一块手帕、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了刘胡兰,当做纪念和定情之物。不幸的是,两人分别不久,刘胡兰便壮烈牺牲了。

刘胡兰牺牲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冥婚。冥婚是指旧时农村的一种传统习俗,即没有结婚的人(一般都是未成年人)死后,家人为他(她)找一个年龄相仿且同样未婚而死的人做为其配偶,举行的一种"婚礼",也叫阴配,即让两个人在阴间结婚。

刘胡兰牺牲后,由其大伯刘广谦主持,进行了一次冥婚。对方正是和刘胡兰同一天牺牲的民兵石六儿。两个少年英雄在九泉之下结为伉俪,也是对两位英灵的慰藉吧。

(五)死的光荣

刘胡兰的牺牲,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牺牲不到一个月,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延安日报》便进行了报道,号召解放区军民向烈士学习。接着,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便追认刘胡兰为正式党员。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同志了解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后,十分感动,他挥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

10年之后,1957年1月9日,毛泽东主席再次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一个烈士被毛主席题词两次,并且用同样的用语,实属罕见。可见毛主席对刘胡兰烈士的极大肯定。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巾帼英雄刘胡兰当之无愧!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注:本文一些资料取自著名作家马烽的长篇传记《刘胡兰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