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50

林微音是谁?大才女林徽因竟因之而改名?鲁迅:一匹叭儿狗!

我要新鲜事2023-05-20 11:45:350

(说历史的女人——第1647期)

民国才女林徽因其实本名叫“林徽音”,她的名字是其祖父、前清翰林林孝恂所起。这个名字是被祖父寄予厚望的。林徽因之父林长民的结发妻叶氏因多病而早逝,没有留下子嗣,林孝恂很着急,便给儿子强行定了一门亲事,对方即林徽因之母何雪媛。何雪媛身体健壮,结婚不久便生下林徽因。于是祖父大喜,便亲自为孙女取名林徽音。

“徽音”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市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原指美丽的音乐,后指美誉或者美德;“嗣”是继承;“大姒”,人名,即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也称“太姒”。这句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太任(大任)、太姜(周姜)分别是周文王的祖母和母亲,同太姒(大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王的夫人,她们母仪天下,贤德无比。

林孝恂给孙女起名林徽音,即希望她有美德而且多生子嗣。这个名字无疑是很吉祥的那种。

后来,“林徽音”这个名字同当时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林微音”太相似,特别是出现在报刊杂志上(那时的印刷术落后,字迹比较模糊),容易混淆。林徽因在17岁时便在《诗刊》上发表诗作了,后来她发现一个叫林微音的男性诗人也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她觉得两个人的名字看起来太相近;而且她自视甚高,感觉对方的诗写得不入眼,又怕读者把二人搞错,于是就决定改名。那么她为何决定改成“林徽因”呢?

这还跟她的堂弟林宣有关。有一次林徽因同林宣闲谈中提到改名的问题,她原则上不想大动(毕竟这个名字寄托了祖父的美好愿望),只想轻微改动,在字面上不同“林微音”混淆就行。林宣想起自己在南开时有一同学名字不错,叫林筠因,就建议堂姐将名字中的“音”字改成“因”,这样,读音不变,但字面上区别很大。林徽因拍手叫好,欣然接受。

于是“林徽音”消失,“林徽因”诞生。那么林微音是谁?竟让大名鼎鼎的才女加美女林徽因为之改名?为何林微音不因林徽因而改名?看来此人必有来头,也非寻常之辈。对于此人,鲁迅先生曾有一个评价:一匹叭儿狗。此话何讲?

其实能被鲁迅骂的人都是很牛的,如果一无名小辈,鲁迅才懒得骂。的确如此,林微音也是位著名的文人,是当时中国的一位海派作家和诗人。林微音是江苏苏州人,比林徽因年长,1899年出生。此人在当时的文艺圈还是有相当的名气的,比如他同著名作家施蛰存、郁达夫,著名诗人戴望舒都有一定交情,还同新月派的著名唯美诗人,人称“文坛孟尝君”的邵洵美结交颇深。据邵洵美女儿回忆,林微音个子高高,瘦瘦的,长着一个红鼻子,跟孔乙己似的,比较讲究,平时喜欢穿长衫。

1933年,林微音曾参与创立文艺团体“绿社”和《诗篇》月刊。他同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邵洵美一样,其诗风追求唯美,同当时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战斗性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邵洵美曾在上海任银行职员,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同当时的文坛“纨绔子弟”邵洵美经常相互唱和,为帮助邵洵美,他还曾担任新月书店的经理。邵洵美也是位出版家,他曾出资创办过《金屋月刊》、《时代画刊》等,林微音经常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小说,他的小说成就比散文、诗歌更高一点。

林微音的小说集《白蔷薇》(1929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1931年,新月书店出版了他的小说集《舞》,收入短篇小说十三篇,这些作品多发表在《语丝》上。此后,林微音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西冷的黄昏》。

《西泠的黄昏》有相当的水准,当时良友图书公司将张天翼、施蛰存、杜衡等大家的作品,与林微音的小说合集一块定名为《西冷的黄昏》,可见对林微音的认可度。

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还曾创作过中篇小说《花厅夫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和上海是京派和海派文学的中心。那时候,为了同西方文化接轨,中国也开始大量出现“文化沙龙”,特别是在北京和上海,最先开中国文化沙龙之风。

和西方沙龙多由女人主持不同,民国的沙龙大多由男士主持。后来的才女林徽因之所以有那么大的人气,就因为她做为一个女流之辈,从男人堆中脱颖而出,举办了一个著名的文化沙龙,被誉为“太太的客厅”。当时经常出入太太的客厅的都是学界名流,比如教育家、政治学家张奚若,物理学家周培源,大学者胡适,人类学家李济,经济学家陈岱孙,社会学家陶孟和,国际政治学家钱端升,哲学家邓叔存、金岳霖,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萧乾,诗人徐志摩等等。有意思的是,大才女冰心为讽刺林徽因等人,还写了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结果倒是让林徽因的这个沙龙更加有名气了,也许她这个沙龙的名字也拜冰心这篇小说所赐。

当时女性办的沙龙,除了北京林徽因的这个沙龙外,还有上海陆小曼的沙龙,当然在上海,女性举办的沙龙最著名的就是弗里茨夫人的沙龙,她便是林微音笔下的“花厅夫人”。

林微音和邵洵美都对弗里茨夫人推崇备至。弗里茨夫人(原籍匈牙利)本是一位美国名媛,也是位著作甚丰的作家,随丈夫多年生活在上海,十分富有,曾与各国大文学家多相往来。著名的上海万国艺术剧院就是她发起的,曾策划过多起上海文艺史上重要的活动。

参加弗里茨夫人沙龙的当然也都是各界名流,比如宋美龄、张学良、胡适、梅兰芳、林语堂、黄柳霜、邵洵美、林微音等,甚至还有英国文艺界名流萧伯纳、卓别林等。

林徽因的沙龙成就了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而弗里茨夫人的沙龙则成就了林微音的小说《花厅夫人》,也是文坛的两段佳话。

关于林微音的小说,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研究,比如许道明的《海派文学论》,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陈学勇的《再说林微音》等。他的作品以爱情题材为主,充满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甚至有一定颓废情调。他善于对恋爱中的男女思想变化的挖掘描述,虽不够深刻,没有达到林语堂,甚至不如张恨水等人那样的知名度,却也能够很清晰地反映当时青年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有一定读者群。

林微音的小说题材及叙述风格与五四时期的许多女作家,如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比较相似。事实上,他的小说风格也同林徽因有些相似。林徽因写的《窘》,基本也属于林微音这种风格的。

林微音只有少数作品,比如《末一次的请求》等,具备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但整体上,多属风花雪月类作品,缺乏战斗性;不过因为有一定水准和影响力,从而也进入了鲁迅先生的视野。

林微音跟著名作家郁达夫也有一定交集。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因其长兄郁华自北平调任江苏省高等法院,任上海刑庭庭长,在聚丰园设宴,郁达夫就曾邀请鲁迅、柳亚子、林微音等参加。能跟这几位交往,也不很简单了。但在一年后的1933年,林微音却与鲁迅发生了论战。鲁迅当然是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该批就毫不客气。像林语堂、梁实秋、陈西莹、郭沫若等人,鲁迅批起来都毫不给面子。

因为林微音这人比较没有骨气,缺乏民族气节,曾接受过汪伪政府特务机关的40元津贴。钱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不好,此举有“汉奸”嫌疑,曾遭到文艺界的口诛笔伐。鲁迅岂能放过他?鲁迅曾骂梁实秋是“走狗”,而骂林微音则是“叭儿狗们的一匹”。显然林微音还不够“级别”,说他是“讨伐军中最低能的一位”。

而具有民族气节的林徽因当然也对林微音的人品十分鄙视,当时她改名时还特别在报纸上公开声明过。并言称:“我并不害怕别人会把我的作品当做是他的,我只是害怕别人会把他的做品当成是我的。”

这话证明了林徽因非常自信,而且姿态颇高,明显是怕林微音的“劣质”的作品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所以读者朋友们买书的时候,一定要看清作者的名字,可不要把林微音的作品错当成林徽因的作品,稀里糊涂买回家去。不过,林微音的作品有一部分也是不错的,还请读者自己辨别吧。

然而男作家林微音这人还是比较“大度”的,当他得知才女林徽因因他而改名时,也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在他出版的文集《散文七辑》第七辑中,还曾用一篇文章《微音顿首》公开表态:“要是那位小姐诚恳地求我放弃我的名字,我一定不迟疑地应允她。”

这就有意思了。你凭什么让林徽因求你?

1939年5月林微音还创办《南风》纯文学月刊,之后还主编过南京的《中华日报》副刊。据说林微音继续在报刊上宣扬“汉奸“论调。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23日《新华日报》刊登的《文化汉奸名录》中,林微音同周作人、管异贤、刘海粟、张资平、柳丙生、张若谷等文人都名列其中。此后林微音逐渐沉沦,又染上鸦片烟瘾,经常向朋友借钱生活,比如施蛰存等。

其实施蛰存同林微音结识很早,还是好友戴望舒给他介绍的林微音。有一次戴望舒去杭州葛岭,半路上碰到一个愤青在路边点火烧东西。上前一问才知道,那青年叫林微音,喜欢写作,但他投稿老被杂志社退回来,于是一怒之下,干脆把稿子给烧了(其实他已经很幸运了,如今你去投稿试试看,谁还给你退稿)。戴望舒也是搞写作的,惺惺相惜,于是俩人便结交了。后来戴望舒便把林徽因介绍给了施蛰存。林微音也懂英语。后来戴望舒和施蛰存翻译外国作品时,林微音自告奋勇去帮忙,结果他翻译出来的稿子“惨不忍睹”,施蛰存很失望。但施蛰存一直跟他保持着朋友关系。

后来,施蛰存发现林微音渐渐发生了变化,他从着装到举止都显得怪异,大夏天穿着一身短绸衫,还在纽扣里别一朵花,或者口袋里露出白手绢的一角,阴阳怪气的。原来他吸食鸦片了,精神也有点不对劲。

1949年建国后,林微音由于汉奸身份和吸毒等原因,混得很惨,也失业了,他曾经央求施蛰存帮忙介绍一份英语教师或者翻译的工作,后因“无理取闹”罪名被拘押上海第一看守所。可惜了这个文坛才子了。后来少有人提起他了,只知道他在1982年去世,享年83岁,倒是长寿。

如今,若不是林徽因之故,恐怕也再没有人知道,中国近代文坛曾有位叫林微音的人了……

(文/说历史的女人·花无去)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