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06

西晋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传位智障儿子和庸才辅政

我要新鲜事2023-03-17 15:27:260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晋八王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皇族内乱,之后更是进入五胡乱华时期,导致西晋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衰弱。虽然说八王之乱完全就是司马家族内部的斗争,但是这次斗争的根本原因,却是晋武帝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导致出现的局面。

一、西晋八王之乱实际是晋武帝的错误用人

现代不少人认为,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是晋武帝实行的分封制,让同姓封王,建立了许多王国,以至于后来势力扩张发生八王之乱的局面。但实际上,分封制并不是导致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而晋武帝的用人失误,才是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晋武帝在用人方面,主要有两个地方出现问题,一是接班人没有选好,另一个就是辅政大臣没有选好。这两个位置关系这个整个朝代的兴荣发展,但是晋武帝英明一生,最后却犯了糊涂,竟然选一个弱智当继承人,而辅政大臣还是两个庸才,以至于西晋八王之乱的发生。

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皇位继承人,当时有2个,一个是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是皇后杨艳所生,他的哥哥早死,而弟弟们又太小,所以按照皇帝制度来说,他确实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却天生智障,作为皇帝继承人,不少人是主张废掉他,毕竟这样的一个皇帝,还能带动发展?不出现八王之乱都是奇怪的。

另外还有一个继承人是齐王司马攸,他是晋武帝的同母弟,虽然说按照皇帝制度来说,是轮不到他的,但是他却非常有才干,在统治集团中也颇有威望。最重要的是,司马昭在世时,还曾多次要立他为太子,只是考虑司马炎是长子方才作罢。因为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所以到了晋武帝晚年,在“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的情况下,西晋的朝臣们自然都开始瞩目于司马攸。

大多数朝臣的想法是,即便司马攸做不成皇位继承人,也希望晋武帝能够把他留在京师辅佐惠帝执政。为此,王浑甚至上书建议,说如果怕司马攸心生不轨,可以让他和汝南王司马亮、卫将军杨珧共同辅政,让他们三人相互制约,从而达到“进有辅纳广义之益,退无偏重相倾之势”。应该说,王浑的考虑已经十分周到。

面对这些金玉良言,晋武帝作何反应呢?一方面,晋武帝对司马攸十分猜忌,从太康三年起,就接连下诏逼他离开京师,就任封国。武帝的意思已经十分明确:司马攸不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也不可能成为惠帝的辅政大臣。对于武帝的这个决定,当时有见识的大臣不论同姓异姓,如征东大将军王浑、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都曾极力劝谏,为此还和晋武帝发生严重的争执。司马攸不久之后就因为抑郁成疾,呕血而死。

三、辅政大臣的挑选

另一方面,晋武帝又想方设法为惠帝稳稳当当继承和巩固皇位做准备,具体表现在为司马衷护短、称赞皇太孙聪慧以及为太子挑选辅政大臣等几方面。替太子安排辅政大臣,这本来是十分必要的,只要托付得人,或许不至于发生后来那样的风波。然而晋武帝托付的却是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这样两个人。

杨骏是晋武帝的岳父,但他“素无美望”,尚书郭奕等人曾上表警告武帝说“(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但晋武帝不听。汝南王司马亮呢?据史书记载,他也是一个庸才,在他的个人履历中,可以说是战无不败,他能够获得高位,靠的是宗室的身份——他是晋武帝的叔父。另外,从后来被杨骏排挤,以及杨骏死后他被推出辅政却又轻易被楚王司马玮所杀等情况来看,汝南王亮确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即使司马亮当初不被排斥出辅政班子,他也没有能力应付当时的政治局面。

对于晋武帝为什么要找这样两个人辅政,历史学家祝总斌先生认为,这是晋武帝有意识的安排。对于杨骏和汝南王亮,晋武帝看中的正是他们的平庸无能,在晋武帝看来,用这样两个人辅政,可以确保他们不会产生非分之想,从而保证惠帝皇位的稳固。

但是,历史无情地嘲弄了晋武帝,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愎谏自用”的杨骏竟然敢于排斥司马亮,而懦弱的亮叔叔会乖乖地听其摆布,束手无策!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西晋统治集团中,怎么可能容许由两个庸才来给一个白痴皇帝辅政,而不产生争夺之心?所以当晋武帝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八王之乱已经成为必然事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