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35

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二)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30:480

上文已经讲述过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民国时期及建国初期的历史博古观物:百年国博(一),接下来我们继续回顾国博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期(1959年10月—1969年9月),与上一个时期有承袭关系。1958年8月,中央决定在天安门东侧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10月28日新馆开工;1959年8月31日落成,建筑面积69510平方米,使用面积51634平方米,展厅面积23472平方米。

1958年11月文化部成立两馆筹建领导小组,钱俊瑞副部长为组长,成员有邓拓、尹达等,主持陈列修改。中国通史陈列预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展出文物展品8077件,正式开馆扩充到9000多件。中国革命史陈列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展出文物3600余件。1961年7月1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馆有两个巨大的花园,保留了请王府中的古树。博物馆共三层,一层、二层为展厅,底层是工作层。展厅呈回廊形,分南北两馆,南馆为历史博物馆,做中国通史陈列,北馆为革命博物馆(中央大厅和后面礼堂都归革命博物馆),做革命史陈列,有一个中央大厅作为临时展厅。工作层集中为办公室和库房。博物馆设计了中心花园,参观累了的观众可以在展厅通过楼梯直接到达中心花园休息。1958—1959年全国77个单位支援了文物共30517件,资料520件,图书55种,498册。参与历史博物馆筹建和中国通史陈列内容设计的有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陈源、顾颉刚、吴晗、吕振羽、张政烺、胡厚宣、唐兰、郭宝军、苏秉琦、安志敏等。中国通史陈列历经9次修改,于1959年10月2日预展。

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在50—60年代都沿袭了当时前苏联的博物馆体制,称为“三部一办”,分别为陈列部、保管部、群工部、办公室,我馆增加了考古部。50—60年代中国所有公立博物馆都是这样的体制,直到80年代有了一些改变,除了故宫按照研究课题改,很多博物馆是把办公室下面的人事科、行政科、保卫科都变成处级机构,职能机构日益机关化。

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基本是回字形,展线非常清楚,但由于宽度太宽需要有主线和副线。根据内容设计共有28个开间,需要制作假墙以区分出单元,进行分段的展览主题设计。1961年7月1日革命博物馆正式开馆,馆长为李兆炳,当时的领导人如董必武、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都前来参观。

第四个时期是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时期(1969年9月—1983年1月)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75年10月1日修改后的中国通史陈列预展;1978年1月1日,正式对开放;197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展出;1986年恢复革命史陈列。期间先后举办了“巴黎公社展览”,接下来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四十周年展览”,中国通史陈列也恢复了。1977年举办“周恩来纪念展览”,是有史以来关中国最多的;1977年中国党史陈列预展。

第五个时期是恢复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期(1983年2月—2003年2月)。1983年2月,国务院宣布恢复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建制,2003年2月合馆,文物资料总数是20万件。20年间最重要的事情是修改两个基本陈列,1988年至1997年俞伟超任历史博物馆馆长期间主持对中国通史陈列进行修改,1992年至1996年革命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革命史陈列修改为近代中国陈列,不刻意强调革命史,现在的复兴之路主题展就是以近代中国陈列为基础。

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

近代中国陈列为1840—1949年,虽然名称和形式上有一些变化,但骨架仍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过去革命史陈列的框架是一样的,但强化了主题陈列,将中国近代历史浓缩成七个部分。在展陈形式上采取多种艺术手段使陈列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辉煌的历史画卷。

中国通史陈列的修改是报请中宣部的修改原则,报请国务院反复修改定了五条,俞伟超先生提出突破社会发展形态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方式,不刻意体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牌子;不赞同用过多的图表、复制品、文摘、美术作品等辅助展品,应尽量使用实物;征集文物;体现民族风格;利用对建筑空间的改进营造出相应的时代氛围,处理好主、副线的关系。展柜有三种,第一种为1959年建馆时做的金丝楠木四面立柜、单面柜、坡面柜,榫卯结构。后在1996年制作一种新展柜,与现在的展柜接近,高度为2.1米,不需要有支撑点支撑玻璃,强化玻璃已足够支撑上部的盖,但开门较为麻烦,玻璃可以摇开。 修改后的战线,虽然还是需要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标题,但不再突出,由于民主主义革命没有,所以增加晚清阶段,并为此征集了文物—铜兔首、圆明园文园阁四库全书零册;每层腾出空间作为临时展厅。从第一版通史陈列到现在的古代中国陈列,展厅使用面积相差不多,但展品数量最多的是1962年;其次是1997年,5000多件;现在是2000多件,但实现了尽可能多的在陈列中用文物原件。

80年代历史博物馆的机构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单独成立美术工作部,80年代后期行政部门增加的很多,一半业务部门,一半职能部门。除了基本陈列还举办了一些专题展览,如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展览。

第六个时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2003年2月28日至今),2003年2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暨挂牌仪式。2002年10月文化部已经把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划归自己所属。2003年2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式组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合馆小组,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潘天寿任组长,挂牌后正式接任国家博物馆第一任馆长。

国博主题展览

国家博物馆成立至今已十年,回顾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改扩建国家博物馆大楼,时间为2007年3月—2010年12月。整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期间涉及到文物的搬运、馆内工作人员的办公及外展的组织。改扩建的原因是由于旧馆在整体上可以良好运转,但在结构上有一些缺陷;从展览上看最大的问题是两个博物馆都只有两层回廊式的展厅,没有专题展厅,不适应现代博物馆的需求;另一方面库房比较简陋,库房面积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且无法向地下延伸。

2003年两馆合并之后开始对改扩建工作进行国际招标,并在馆内的中央大厅对方案做展览,共10个方案。博物馆对方案订立了原则,因为是标志性建筑,且与对面人民大会堂相匹配,所以必须保留原建筑风格,保持北、西、南三个立面。同时公安部在建楼时向东退40米,为博物馆增加40米的空间,在三个立面中间可以做方形场地。中标方案是德国GMP公司的设计,效果图保留以前的较多,但改造也较大。起顶约33米高,大厅宏伟,有步梯,在成形方案中经过了修订。现博物馆中的在中央大厅可以一直通到顶端千步梯及中间的悬浮式应是采纳了英国与北京建筑设计院联合做的方案的部分内容。中标方案,参考其他方案的可取之处,再做深化设计,做出了双庭院的方案,屋顶没有完全使用原设计。建筑在设计没完成之前就已经开始动工,首先要把三个立面以外的包括花园及古树、古建筑所在挖空。2006年10月1日决定搬家,要求在12月底前搬空,最后延到春节以前。2007年3月开始动工。正式开馆后,2011年文物开始回运。可以看出建筑没有采取西式的新建筑与旧建筑的交融,而是在新建筑中刻意做与原建筑类似的装饰。

三大基本陈列展览

现在馆的格局是,革命博物馆即北馆依旧做展览用,历史博物馆区域作为办公区域。展厅共五层,基本都隔出一间间办公室,南办公楼靠东的区域下面三层是图书馆,第四层是馆长区。原设计的万米大厅压缩到几千平米,呈长方形。展厅设计做成可移动的墙,共48个展厅。建筑中在中央大厅有四个贵宾厅—铜厅、玉厅、木厅、砖厅,花园缩成小景观。原建筑的两个回廊与新建筑交织在一起,靠东门的位置有剧场和报告厅。没有实现的是把博物馆东路开通。由于空间太大,对湿度和温度的控制不能很好,可变因素多。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是近代中国展览的修改,从1840年起步,至现代社会结束,是主题展览。复兴之路的序厅用长城的形式来体现,不仅是血肉还包括古代发明、传说,以及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意义的宝塔。多数展品还是革命史、近代史陈列的展品,但更加强调主题。从革命史陈列到复兴之路陈列,越早期文物数量越多,越到后期对于文物展品的选择越强。现在展的东西不多,但场地比原来增多,效果也有变化。复兴之路也专门创作了11幅美术作品。2011年3月1日展出,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不是一个历史时期,强调的是每一历史阶段的主题。

负一层的古代中国展览对灯光的要求是最大的,更侧重于看柜内的物品。更强调文物本身的艺术表达,而不是文物之间关联的历史事件。馆内还举办一些专题展,有常设展览也有临时展览,如钱币展、瓷器展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