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刘吉祥:一个灰坑里的战友——信义遗址发掘随笔
#以书之名#2020年初春时节,一场疫情肆虐寰宇,考古工作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克服种种不便和困难,坚守在各个遗址点或墓地,为经济复苏和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努力工作……清明节前后,乍暖还寒的时节,是考古人最喜欢的工作窗口期。既没有七八月份的酷暑,也不用忍受三九严寒。出去跑调查,不用担心草木返青影响观察遗址的断面,布方发掘也能避开汛期。唯一的不爽,莫过于风沙大,天气忽冷忽热,但这些对考古人来说都不是事儿。冲锋衣、宽檐帽、护目镜……把自己全副武装包裹得严严实实,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无所畏惧。 从接到发掘任务到组织考古队员集结,平常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这次因为疫情都变得烦琐起来。队员们要拿到健康证明才能离开常住地,无论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需要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好不容易才到了当地。住进建设方安排的隔离区,每天有人按时送饭,但这种待遇对于心急如焚的考古队员来说,一点都谈不上享受。开始调查选点时,旅馆、饭店都不开业,大家只能随身带着榨菜、火腿、卤蛋和泡面,就地解决吃饭问题。 这次进场发掘是为了配合国道209改线重点工程的建设。发掘地点在吕梁山腹地的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这是小东川河北岸一个不算太小的村落。它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千百年来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信义这个名字的由来或许与此有关。(图1、图2)


这次发掘,我们的队员不仅有工龄比大部分人年龄大许多的老技工李全贵,也有因为疫情未能及时返校的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三名研究生,还有吕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仁。李师傅是考古队的宝贝,1985年高考惜败之后他走上了考古这条路,一干就是30多年。发掘、调查、修复,每一项工作他都手到擒来。有李师傅在,我这个队长就觉得底气十足。年轻的学生队员大多缺乏实战,李师傅也很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虽然他的长治普通话大家刚开始听起来有些吃力,有时还需要翻译,但很快大家就能领会。而且每个人都很羡慕李师傅写得一手好字。 发掘点在村子北边的梁上,大概是因为抗战时期此地有一座特别大的碉堡,久而久之便有了上碉堡这个小地名。这次发掘的是距今4500年左右的窑洞(图3),每天都会有慕名而来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地站在发掘区边上看我们挖土。对看热闹的景象队员们早已司空见惯,也很欢迎。或许因为考古队员都是外乡人,平常只有上工时间能见到这么多人,再加上干活的民工也是当地的,很快大家就跟老乡们打得火热。唠唠家常,互相递一支烟,关系就融洽起来。对于常年住在村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子女们大都不在身边,村子里平常也看不到这么多年轻人。考古队每到一地,不仅能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快递、小吃等服务业,还能为小乡村增加许多温情和乐趣。

当然每个工地刚开始的时候看新鲜的人比较多,大概以为考古就是挖宝贝,想图个稀罕,开开眼界。时间久了,看到我们每天挖的都是碎陶片,与期望中的宝贝相差太远他们就没有热情了。对于年轻的学生队员们来说,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换了谁也觉得很枯燥。作为领队的我能明显感觉到大家的情绪犹如抛物线。五月的天,渐渐炎热起来,特别是到了下午,阳光正好直射信义遗址发掘区。除了李师傅习惯了夏天包浆、冬天褪去,其他队员早早就全副武装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生怕被晒黑变丑了。(图4)

这么肥呀。连续发掘20天不下雨,再加上没有什么重要发现,大家的热情也消耗殆尽。无论是发掘墓葬,还是清理房址(图5),每天重复细碎的工作,再加上高温,大家都很烦躁,也没有食欲。每天晚上收了工,饭桌上的每个人都懒得说话,草草吃两口饭,就各自回房间看手机玩电脑了。我很焦虑,总算是等到了久违的下雨天,一大早就宣布休工进城。还在被窝里赖床的同学听到这样的消息,在当天的日记里记下了“天降喜雨”四个字。大家换上最体面的衣服到城里集体逛街,看电影,聚餐喝酒侃大山,尽情释放,那种感觉就好像买彩票中了特等奖。这也是作为队长的我屡试不爽的法宝。

实习的学生也是考古队的生力军。参加此次发掘的学生,都是研究动物、植物、体质人类学的高才生。他们的加入不仅解决了取样、鉴定等科技考古需要现场完成的基础工作,也改进了获取信息的手段,不仅仅只有RTK测绘和三维扫描。上学期间参加实习,是每个考古人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我所经历过的实习对我影响至深。正是实习让我相信考古工作的程式、规范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它源自每一条非早即晚的层位线,形成于由晚及早的发掘次序,内化于认土、画线、照相、绘图、采集标本每一个步骤,不论有多少A、B、C、D和I、II、III、IV,都逃脱不了组合、标型…… 信义遗址的发掘从春寒料峭的三月、暑热难耐的三伏天一直持续到了立秋前后。田野发掘结束的时间,也正值每年的开学季,与我们一起奋战的队员们陆陆续续返校了。结束了发掘、保护,修复、整理资料,可以回到室内静下心来慢慢研究。这也是一线考古队员一年之中难得的修整时间。(图6)

考古队撤离的当天,干活的民工、周围的邻居,早早地就来到房东家,帮我们装车、拎行李。信义,见证了考古队员习以为常的一个四季轮回。年年相似,唯有地点不同。乡间的小路万千条,山高水远,我们江湖再见。

该文原载于《发现山西:考古的温度》
日本拍卖我国国宝 最后归还我国(拍卖国宝)
走私到日本的一组商朝青铜器,最后被我国成功追回。2019年的春天,一位收藏家在浏览各个国家的拍卖信息的时候,发现在日本的一个拍卖行里即将拍卖一组青铜器,这组青铜器一共有着8件。这位收藏家在经过初步的研究之后,发现这几件青铜器全部都来自于我国商周时期,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2000年有余,说是我国的国宝之一也不为过,可是这些东西为何会被拿到日本拍卖。拿出证据我要新鲜事2023-08-12 22:00:520000文雅龙:四川大型四足食草恐龙(长9米/距今1.61亿年前)
说到恐龙,大家都更在意食肉恐龙,那些大型的食草恐龙总是容易被人忽视。为了丰富大家的恐龙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文雅龙,它是一种大型食草恐龙,出土于中国四川,一起去认识看看。文雅龙基本资料体型:文雅龙是一种中国的大型食草恐龙,它体长9米,与将军龙、谭氏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赞排第189位,生活在距今1.68亿-1.61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1:40:010001古玩市场一万买本破书 转手就买2600万(北宋古书)
古玩市场买的一本书被骂傻转头就卖2600万。2012年,江西的王先生出差路过一家古玩市场,他在一个古籍书摊位前停下,因为一本破旧不堪的书本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本书年代久远,以至于一些纸张早已损坏,还有些纸张粘黏在一起,根本就翻不开。王先生直觉告诉他,这本书也非同一般,于是,在和老板一番周旋下,1万元成交了。宋代史书我要新鲜事2023-11-12 19:37:420000造字的仓颉,为何叫“仓颉”?甲骨文揭开了颠覆性的一幕
相传,在距今大约4600年时,黄帝史官仓颉,受到鸟兽足迹启发,随后创造了文字,以至于“天雨粟,鬼夜啼”。然而,从黄帝到战国,史书上一直没有仓颉记载,直到战国晚期才突然出现“仓颉造字”之说,最早记载的是战国晚期荀子指出“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一也”,后来形成了“仓颉造字”传说,将造字功劳全部归于仓颉。我要新鲜事2023-09-29 19:59:07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