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512

器与文——感悟商周玉文化

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2:46:280

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中的美玉

不仅仅是审美对象‬

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良渚玉器无疑是史前玉文化的辉煌高峰

后世的许多玉器文化中

都可见良渚玉文化的文化基因

考古材料

商代玉器的考古材料主要见于安阳殷墟,安阳之外也有一定发现,多见于墓葬。西周时期关于玉器的考古材料相当丰富,遍及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如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绛县倗国墓地、山西曲村-天马晋国墓地、虢国墓地等。

河南虢国墓地出土玉器

料、造型与器类特征

质料

商周时期的用玉材料,可分为玉、美石、玛瑙、玉髓,琉璃,海贝,煤精,水晶。玉很复杂,有闪石、透闪石、蛇纹石等;美石包括绿松石、孔雀石、大理石、滑石、冻石等;玛瑙包括玉髓。

以玛瑙为例,在西周早期之前,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很少发现玛瑙的踪迹。早期在甘青地区以及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之中及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中有发现,到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高等级墓葬中则突然大量涌现玛瑙。国外学者罗森(Jessica Rawson)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她指出比西周早期早一千年左右,在西亚、南亚一带已经出现了大量成熟的玛瑙制品和技术,我们所见到的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玛瑙的技术及来源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西周玉器,左一为琉璃,西周时期有些琉璃材质的料管、料珠上会有刻纹。第二和第五是玛瑙,其中第二个的颜色较深,造型是鼓皮的。西周时期的玛瑙珠子即使很小,面也是鼓的。

玉料与器形关系

商周时期的玉料与器形之间有着相对关系,如大长料用于制作圭、戈、璋、牙璋,小型长料、方料用于制作柄形器、项饰牌、刀、钺,圆形料、璧芯料用于制作环璧类,如璧、瑗、环、玦等。

吴棠海先生在《玉见设计——中国古玉形纹设计特展》中总结了中国古玉形纹设计的主要原则:依料施工、角度取象、样稿组装、一元多式。依料施工主要是为省工省料,物尽其用。角度取象主要指视点变化,随形设计。以龙为例,先秦时期缺乏多视角的龙,多是单一视角,如侧视、俯视、正视,到了汉代,则有多视角,随着器物的形态而有所变化。样稿组装则是指不同的纹样有不同的组合。一式多元则是指尽管是同样的题材,其表现却会随着料与形而有所变化。

吴棠海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中还原了理想的治玉过程,图中圆形玉料取芯后可成玉璧,其芯又可制成玉龙。玉璧又可分解为高领壁、环、璜等产物。

几种常见的器类特征及演变

璧——玉礼器永远的辉煌

璧,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用于礼天之璧居于首位,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直到今天,玉璧元素仍被频繁使用,例如2008年奥运会、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设计中,都可以看到玉璧的身影。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设计

玉璧的起源应当可以追溯至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如新开流文化、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都出了很多璧,有的是双联、三联的。玉璧使用的第一次高峰是良渚到齐家,这一时期还有方形、圆形的玉璧;夏商西周出现低谷,中原地区,商代常使用一种具有特色的高领璧。第二次高峰期是春秋到汉代,玉璧演变出不同样子,从外、内部出廓;魏晋到明清式微。帝制时期,玉璧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有领璧形器

玉璧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它是国家、身份、权力、等级的象征,如《左传·僖公六年(前654年)》秋,楚子(楚成王)围许以救郑”,…“冬,…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絰,士舆榇,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祓之,焚其榇,礼而命之,使复其所’,楚子从之。

另一方面,它是通神、祈福的信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楚)共王…乃徧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压纽。

关于玉璧的分类,古人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对于玉璧的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今天我们习惯上把肉多、孔小的扁平、圆状器统称作璧,而肉少、孔大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

璧、瑗、环

圭—玉戈系列——玉礼器的至尊

玉璧是祭天礼地时所用的最高规格玉器,而玉圭则是人所用的最高等级的玉器。周天子在册命诸侯时,要举行隆重的赐圭仪式,圭是受封的身份标志;受封者还要向周天子归还圭。《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璧。

从形制演变的角度看,玉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龙山晚期到夏代的玉圭由斧钺类玉器发展而来,通常为圆首或者平首。商周时期的玉圭为大玉戈,由援、内组成,援有锋、刃、脊,内有穿,尖部会偏。春秋以后的玉圭则由大玉戈发展而来,尖首。

晋侯墓地出土玉戈——商代形制,周人加做纹饰
张家坡井叔墓地出土玉戈
山东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墓M1出土玉戈

柄形器——玉礼器中神秘的过客

柄形器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使用,到商、周时期大量出现。西周时期,柄形器出现了变化,规格最高的柄形器通常带一圈扉棱,其上多见龙纹、凤鸟纹,以凤鸟纹居多。春秋时期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总的来说,柄形器从夏、商、周的时空、形制演变有较为清晰的脉络,但是对其功用、名称仍未确定,因此将其称为玉礼器中神秘的过客。

山东滕州前掌大出土柄形器
带玉片、绿松石的柄形器

项饰、组佩、串饰——当红玛瑙遇到玉璜

西周时期玉德观念已经兴起, 君子比德与玉, 玉成为君子化身,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朝夕相伴形影不离, 玉德成为约束君子的言行规范和推动玉文化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东周时期儒家进一步赋予玉更多的含义, 管子总结玉有九德, 孔子总结玉有十一德, 荀子总结有七德。可以想象, 西周及春秋时期贵族阶层普遍佩玉, 并且身份地位不同, 所佩之玉有别。

项饰由玛瑙、玉璜、料珠等组合而成。玛瑙珠通常认为来自于西亚,而组佩之中的璜则多见于甘青地区。先周时期,周人在此地大量接触红玛瑙、璜等器物,耳濡目染,因此在西周时期突然涌现了大量由红玛瑙、玉璜等组成的装饰品。

这两组玉项饰出土于晋侯墓地,由玛瑙和玉组成。上方一组中的玉呈盾牌形,白色和碧色间隔串联,在红玛瑙珠的衬托下显得色彩鲜艳丰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西周玉组佩系列化、普遍化, 玉组佩有较复杂的结构, 其特征是以玉璜为主体, 由一件到多层, 配以管、珠或动物形玉饰组合而成。构成组佩的主要构件有玉质的牌、璜、环、觹及各种动物造型再辅以水晶、玛瑙质的管、珠等。一般选料考究, 做工精细。多出土于墓主人胸前部位。

晋侯墓地出土玉组佩。这套出土于晋侯墓地的玉组佩由璜、珩、玛瑙、料珠组成,共有三列璜,数量非常庞大。有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认为这样规模的玉组佩是无法用于日常佩戴的。所以在排除发掘时出现错误的情况后,结合该墓葬出土玉器的概况,有理由猜测墓主人是一位非常喜爱玉的女性,她在生前拥有大量的璜组佩,死后对这些璜组佩重新进行了组织排队,最后形成了这样一组玉璜数量惊人的玉组佩。

串饰,西周时期还有比较小型的串饰,由小玉块、玛瑙珠子、小玉蚕等组成,也有可以戴在腕上的腕饰,也是由小玉块和玛瑙珠子组成。

葬玉

葬玉的使用也有很长的历史。商代已经有口琀,含于死者口中,但是没有见到其他葬玉。

西周时期则出现了专门以葬玉为用途的玉器。周人视死如生, 不仅生前佩玉, 并且认为在死后玉也可保护尸体不朽, 所以大量的佩饰在生前使用后, 在死后又一块随葬入棺中, 覆在身体上, 用以保护身体。西周葬玉的逐步使用开创了以后战国、汉代葬玉大量使用的先风。到了战国时期,小贵族也开始使用玉覆面或用石质代替。西汉时期,玉覆面被大量使用,贵族们则创造并开始使用玉匣、玉衣。直到东汉末年,动荡战乱导致盗墓现象严重,曹操因此使用简葬,由此,上行下效,玉在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逐渐减弱,转而在民间生活中进一步发展。

玉覆面

文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方面是纹饰,另一方面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典章制度。

器以载文——玉与人、社会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玉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一直颇受偏爱,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玉的特性与可能性使其能够经久不衰,并且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二是自身特征与歌颂先贤。“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晶莹剔透、声音悦耳,被认为是纯洁、品德高尚的象征,具有榜样的力量。三是周代社会特征与社会治理的需要。西周时期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和嫡长子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制”,而玉则是“礼制”的载体之一。四是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人玉关系。

分类

关于玉器的分类,根据分类的需要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目前主要以玉器的功能和作用为标准进行分类,在具体细节上会有些许差异。如《中国玉器通史·夏商卷》将玉器分为“礼器类、工具类、装饰品类、其他类”;《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则将其分为“礼玉(祭祀或礼仪用玉)、工具、用具、用具附件、装饰品、艺术品”。从周人用玉的角度进行玉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礼制用玉,包括璧、圭、璋、柄形器等。第二层面为用于特定仪式场合和日常装饰佩戴,有发饰、耳饰、项饰、以璜为主的胸佩、肩佩、腕饰、玉扳指、玉觽、韘形佩,第三层面为丧葬用玉,包括覆面、口琀、玉握、踏玉。第四层面为把玩陈设用玉,包括鹿、马等。

工艺特征

线条

商周玉器在线条上的变化主要遵循这种顺序:单阴线→双阴线(双阴挤阳,假阳纹、半阳纹、真阳纹、一面坡)→浮雕→程式化(方格)。其中,双阴线最能体现商周玉器纹饰的风格,它的变化也是十分有趣。

双阴线还有多种收尾方式,如尖形、方形、圆形三种形式。而且其视觉效果也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如阳纹、半阳纹、假阳纹、一面坡等。因此,玉器上的纹饰可以说主要是由双阴线表现出来的。

春秋早期到春秋中期则更流行两道窄阴纹,这类风格还多使用于春秋时期龙纹、鸟纹或人的刻画。直至春秋中期以后,从前的双线纹饰逐渐拉宽了,出现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两阴线之间的部分挖去,形成一种宽线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将两阴线之外的部分减地,形成一种凸起的纹饰,由于纹饰变得密集,虽然其内容仍然为龙纹和人纹,但却难以辨认,以致宋以后到明清,将这类纹饰误解为卧蚕纹。

春秋晚期浮雕龙纹

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浮雕龙纹进一步分解,从而产生了云纹和穀纹以及云纹和穀纹相杂在一起的情况。再发展下去就形成了纹饰的程式化,使用三组平行线划出一个个小格,在小格中阴刻穀纹或减地等等。所以,从战国中晚期到汉代时期都不复商周时期精美的纹饰了。然而纹饰的程式化从侧面推动了古人在多视点玉器方面的发展,导致了汉代程式化玉器与多视点玉器的并存。

纹饰

商周时期,常见的纹饰主要有龙纹、鸟纹、人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云纹、穀纹等。商周时期的龙纹是从具象逐渐抽象的。西周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玉器是以龙、凤、人合体表现出来的。

妇好墓出土凤鸟纹
龙纹、人纹组合

穿孔与镂空

吴棠海先生总结边饰镂空,目的是凸显玉器造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砣具切入、桯钻打孔、线具拉切。

西周镂空——逗点式镂空

“雍容华贵,天地之灵”,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吉琨璋老师的此次讲座,不但带听众领略了美丽的商周古玉,还剖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制度、工艺、纹饰,让听众对玉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