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寺墩遗址

▲ 寺墩三号墓
中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位于江苏省武进县三皇庙村。面积约6 万平方米。1978、1979、1982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发现了随葬玉制璧、琮较多的良渚文化墓葬。良渚文化层的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为公元前2790年左右。

▲ 陶盘
遗址下层为崧泽文化遗存。陶器有圈足饰圆形和三角形镂孔的豆、折腹或球腹罐、花瓣足壶等。发现墓葬一墓,墓主为女性,仰身直肢葬,随葬有鼎、豆、壶、纺轮4件陶器。

▲ 陶豆
上层为良渚文化遗存,内涵比较丰富。有3座墓葬,自东向西排成一列,未见墓坑和葬具,系掩土埋葬。头向均朝南。东边的3号墓死者为20岁左右的男性,仰身直肢葬。人的肢骨和部分随葬的玉璧、玉琮、石斧上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说明埋葬时举行过某种用火的敛葬仪式。

▲ 神人兽面纹琮
随葬品达124件,除陶器和玉石制的穿孔斧、有段石锛、斜柄石刀等生产工具以及玉质的镯、锥形饰、坠、珠、管一类装饰品外,突出的是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玉璧素面无纹,琢磨光滑,分置于头部、胸腹和脚部,最大且制作最精的一件放在腹部,直径26.2厘米、厚1厘米。玉琮中有一件兽面纹镯式的置于头部右上方;其他均为横槽分节、高矮不一的方柱体玉琮,大体围绕人骨架四周摆放,最高的一件有13节,高36.1厘米。另两座墓也都用玉璧、玉琮随葬。

▲ 玉钺
经鉴定,玉器质料绝大多数是透闪石,属于软玉。根据玉璧上遗留的一层砂粒,可知当时以石英砂粒为解玉砂;从璧、琮的规格及表面弧形琢痕分析,可能使用了石英砂石圆盘──轮锯的琢玉装置。由此可见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相当先进,琢玉当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璧、琮这类贵重礼器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权力、地位和身分的象征。

▲ 石斧
它们在草鞋山、张陵山、福泉山等地的良渚文化厚葬墓中也都有发现,反映出当时的原始氏族制已濒临崩溃。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精美形制和繁缛兽面纹饰,还为商文化所吸收并得到发展,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豫秦:考古学与“全球变化研究”
苏秉琦先生晚年不无感触地指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以地球濒临毁灭为代价的”,“考古学应有能力来回答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问题”(注: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这一论断不仅深切地指出了农业文明发生以来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所造成的巨大破坏,而且也向考古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义不容辞的研究命题。0000日本人盗墓时,为何对中国古尸那么感兴趣?内幕惊人
日本人盗取中国古尸内幕本文作者倪方六日本人对中华古物相当贪婪,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一泡狗屎都是好的。当年,在盗取中华宝物过程中,除了盗掠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物宝藏,对中国古尸也特别上心,不只对西域干尸有兴趣,就是在盗墓过程中遇到的湿尸也不放过。图:中国西域古尸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橘瑞超等人在中国西域盗宝过程中,就曾专门搜集中国西域古尸。如吉川小一郎《支那纪行》涉盗尸的——三月十六日(星期六)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26:4600039韩建业: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韩建业老师首先围绕仰韶文化的基本情况、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梳理。理解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首先要厘清“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两个基本概念。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0:18:000003古代夜晚没有电 古人们夜生活都做什么(古人夜生活)
古代夜晚女人缝补男人品酒读书。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电是生活的必需品。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也许生活会失去很多色彩,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恐慌。在遥远的古代,根本没有电。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天一黑你就睡觉吗?夜生活我要新鲜事2023-02-20 16:06:570001「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河姆渡文化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黑陶猪纹钵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8:40: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