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到冬天都会干什么?如果不干会被人看不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冬闲时女性习女功,那么男子呢,也不闲的,要习射练武。
在古代,凡学生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很重要,通称“射礼”,实际是一种射箭技术,包括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等五种射法。
《礼记·射义》称,“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因为“射”是一种男人应掌握技能,系一种“武德”,故即便无缘进入学堂学习,在古代男人眼里,掌握射技也是应该的,如果不干,不掌握这本事,会被人看不起的。

先秦周朝的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乡射是最基层的较射活动,一般在农事结束以后的乡饮酒礼活动中举行,输者饮酒。习射相当于后来的习武健身活动,为了在较射时比出好成绩,人们都要认真练习,掌握真正的射箭本领。
古人习射兴致很高,诱因也可能与有丰厚的回报有关系
。如先秦时,各诸侯国对民间善射者都会给予奖励。《墨子·尚贤》即称:“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意思是,要使国家的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让善射的人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在这种利好政策背景下,民间热衷于利用冬闲时间习射,就很好理解了,也很正常。

到了西汉,由于“兵农合一”,朝廷更加鼓励民间冬闲时习射,“教民以应敌”。此时,除了习射,习刀练剑之风亦渐兴起,如时名人司马相如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
隋唐时实行府兵制,则进一步推动了民间的习射之风。
府兵的兵士是从农民中征点的,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诗中所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说的就此事。因为这个原因,时民间在冬闲时习射十分活跃,《旧唐书·职官制二》称,“居常则皆习射。”而唐朝开考“武举”科,武功好也能中举,也能当官,这刺激了民间冬闲“习射热”。
在乡社的基础上,两宋时民间则出现了“弓箭社”、“忠义巡社”等结社组织,其特点是农忙时忙农事,像眼下冬天这样有闲暇季节,便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明清时兴盛的武术,就是在宋朝基础上大兴起来的。

例外的是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四年,至元顺帝至政五年,朝廷禁止民间“习武”,持续多年的冬闲“习武热”降温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之,习射练武才在民间重新兴起。朱元璋十分重视民间武艺训练。
据《明史·食物志一》,朱元章在建国之初,“立民兵万户府,简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以征战,无事复还为民。”自明朝起,习武便成为冬闲一景,还出现了一批指导习武的专业书籍,如明程宗猷便著有《耕余剩技》。
需要指出的是,在习射练武同时,古人还充分利用冬闲时间学习木工、瓦工这类生产劳动技术,民间称为“学艺”,以区别于“习武”。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微信公众号jsnjnfl
砥砺前行的北京大学考古
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至今已有70年历史。考古文博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发展、壮大,这一方面是北京大学很早就开始的考古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继续,一方面是我国急需培养考古文博人才的必然要求。勇开风气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我国。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2:16:120005郭静云:从野猪到老虎——獠牙图的传承和意思演变
本文摘自郭静云《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2016-06-27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湖南山丘自上古以来便系先民狩猎活动之区,从此地区的发掘成果来看,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便已有崇拜野猪的习俗,并在高庙文化白陶上出现野猪的造型,在该地带中野猪形象的造型直至商周依然可见,但明显变得稀弱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20:340000陈建立:北大科技考古的先驱:陈铁梅先生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23:37:210000常任侠:麦积山的佛教艺术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岗和洛阳龙门的雕象等等,这些著名的佛教洞窟艺术,都是世界所熟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4:53: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