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16

中国历史上最强三波“出国热”,第一波影响世界,改变中国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59:200

中国古代的“出国游”

本文作者 倪方六

10月17日,终于回到了家。这一个月来,因为组织“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一直在外跑,很累很累。

(德国柏林街头,中国人很多)

这次我们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北新线”,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国,历30天,行程两万里。如果在古代,在这么短时间内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我们有高速公路可走,有少说速度也在100公里/时的豪华小车可坐,都觉得很辛苦,可以想见,古人是多么艰难!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出国热”,其中有三波最强:第一波出现于秦汉,第二波是隋唐,第三波清末民初。

在这三大波中,东亚的日本、朝鲜,西亚的阿富汗、伊朗、欧洲的英法德、美洲的美国等,都留下中国旅行家和游客的足迹。但其共同特点似乎都不是“游人玩水”,不算真正的现代人以放松为目的的休闲旅游。

(日本徐福公园的徐福像)

第一波出国热影响了世界,改变了中国,至今都在发挥作用。

这波中,以秦始皇时代东去日本的徐福为代表,他以为始皇帝嬴政寻找“不老药”为名,带着数千童男童女东渡。虽然《史记》上没有他去日本的明确说法,但日本人相信徐福到了日本。在日本国内还有“徐福墓”、“徐福公园”,不少日本人甚至认为他们是徐福的后裔。

到了两汉,中国的“出国游”达到了空前的热度,最著名的人物当然是开拓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张骞。

张骞是中国小学课本里便有介绍的著名历史人物。张骞生活于公元二世纪中后期,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接受当时的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派遣,出使西域、西亚诸国。

(张骞雕塑)

第一次经陇西(今甘肃临洮)进入河西走廊,途中被匈奴骑兵俘获,押解到匈奴王庭(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

10年后张骞逃脱,继续被迫中断的旅行,取道今新疆天山南麓,经车师、焉耆、龟兹、疏勒,翻越葱岭(帕米尔),抵大宛(今塔什干附近)和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再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经莎车、于阗、鄯善等地回到都城长安。

这次行程十分艰难,历时12年之久,出发时有100多人,最后返回时仅剩2人。我们“礼·遇中国”跨国文化交流活动没有选择走这一条路,而是选择唐朝人常走的新北道,在北疆出境,因为张骞首走的这条道的国外段,至今都不太平,不安全因素太多。

(德国街头)

张骞第二次出使相当顺利,安全到达伊犁河畔的乌孙王国,然后派遣使者分赴邻近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伊朗)、于阗等国,汉朝与西域、西亚各国建立起了友好关系。而在张骞出使之前,中原从未打通过去西域、西亚之路,张骞之行因此被称为“凿空之旅”。

自此之后,中原与西域,乃至与阿拉伯、埃及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的中国丝绸、漆器等名贵物品,经此路运出,销往西亚和欧洲。

(德国柏林街头)

公元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条由张骞首先打通的的道路从此有了正式,而想象力丰富的名字。

这条路,至今都是中国人去西亚和欧洲大陆的首选。

(鉴真和尚)

第二波“出国热”是因为大量外国人“赴华热”而引起的,当时的中国先进、发达,大家要来华学习、来华购物。

在来华的外国人中,以日本人、印度人、波斯人为主,顺着他们的遗迹,中国人西游东渡,造就了中国人出国史上的高度辉煌。在国外,大唐的印记很容易发现,各地的华人聚居地都喜欢以“唐人街”命名,成了中国人的海外的标记,这便是古代中国人出国的最直接证据。

(柏林街头的“行为艺术”)

第三波“出国热”,似乎有点无奈,最早国门是被欧美列强的大炮给轰开的。在恢复中华的大背景下,这波热潮以“师夷人长技以制夷”为目标,以“发愤图强”为特征、以“留学”为表现,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出国运动。

这波“留学热”至今没有降温,还在继续中,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助推了又一波“出国热”。

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人出国将会成了常态,和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自然,这是真正的旅游!

(波兰华沙街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