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百年国博考古回顾(二)1949-2003
#我想对你说# 二 1949-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重视文博事业。1956年,历史博物馆设立考古部。后几经撤立,于1979年稳定下来。此后稳步发展,在多地开展各类考古工作,至新世纪之初,取得诸多成果,成为考古学界的重要力量。
20世纪70年代,国博考古开展的诸多工作都与探索夏文化有关。据文献记载,夏人活动中心区域有二:一是有“夏墟”“大夏”之称的晋南;二是位于中原腹地的河洛地区。早期开展的夏文化探索主要在上述区域进行,国博作为重要角色参与了夏县东下冯、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及资料整理工作。前者基本搞清晋南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后者证实王城岗是东周阳城所在,新发现的龙山期城址被不少学者认为同禹都阳城有关。此外国博还派员调查了豫北、豫东、鲁西、皖北等地数十处龙山至夏商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发掘了河南济源苗店遗址。

1982年,国博继续在晋南开展夏文化探索工作,在地方同志的引荐下,将目光投向垣曲盆地,试掘古城东关遗址。次年,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合作,开始主持对垣曲古城东关遗址的大规模发掘,至1986年完成发掘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较为重要者有二:一是发现以东关一期为代表的仰韶早期遗存;二是揭露出丰富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并排列出三期发展序列,成为研究这类文化的重要标尺。

1984年,在古城东关遗址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附近的古城南关发现了一段夯土墙,国博随后对夯土墙及周边区域进行勘察、钻探与试掘,确认了时代属商早期的垣曲商城。此后,经过近20年的发掘及后续研究工作,基本搞清了这处城址的兴废年代及聚落格局等重要学术问题,对城址的性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另需提及的是,垣曲商城从发掘到资料刊布,历30余年,参与工作的专业人员近20 人,其中不少都成为国博考古的骨干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博还开展了雁北六县文物考古调查、晋陕豫冀诸省环境考古调查、宁夏固原重点史前遗址复查等工作,发掘了海原菜园等史前遗址。
多年来,国博还积极配合国家基本建设、重大工程开展考古工作。1979年,为配合紧水滩水库工程,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负责梧桐口至杨梅岭的考古工作,在上严儿村窑址揭露出5 座宋元时期窑址。1982-1987年,为配合平朔露天煤矿等单位的工程建设,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平朔考古队,在朔县(今朔州市)发掘秦汉墓葬近2000座,并将之分为六期,为研究北方秦汉墓葬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
20世纪90年代,中国考古学得到空前发展,各地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基本建立起来。这一背景下,如何从有限的考古资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全面地认识古代的聚落与社会,成为考古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当时的国博考古工作者积极探索,在丰富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2-1999年,在时任馆长俞伟超的倡导下,国博牵头组成规模空前的多学科考古队。来自国内外多家机构的各学科专家一起对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开展了发掘与研究工作。通过数年工作,对遗址的内涵有了深入认识,厘清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了解了遗址使用时期的环境信息,及其与聚落发展、演变的关系;剖析了遗址不同时期的生业经济与社会形态。班村这样多学科合作的工作方式,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极为有益的尝试。
2000年,国博与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组队,对江苏连云港孔望山遗址群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搞清了遗址群的遗迹数量、种类和分布范围,对重要遗迹进行了测量定位,了解了孔望山古城的建造年代和构筑方法。该项工作从设计实施到工作方法、研究认识,都取得了较丰富的收获。


同时,国博还积极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水下考古、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
198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关怀与支持下,国博设置水下考古研究室,成为我国首个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此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在我国多个海域开展了沉船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热烈反响。
199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国博又成立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室,先后与豫、蒙、陕等地考古单位合作,在洛阳地区,内蒙古中、南部,关中等地区,开展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工作,与地面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相配合,取得了不少收获。2001年11月,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组建成立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成为遥感技术在考古研究领域推广与横向合作的中坚力量。

驰名中外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文物保护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世所罕见。1994年,经国务院三峡办与国家文物局会商,成立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两单位组成的“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负责三峡大坝、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事宜,俞伟超先生任组长,规划保护办公室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除完成规划管理工作外,国博还将考古力量投入其中。参加并主持了重庆朝天嘴、中堡岛、下岸等遗址发掘,此后还承担了云阳县“故陵楚墓”的勘探与发掘任务,组织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人员对涪陵“白鹤梁”、云阳“龙脊石”等遗址进行水下探摸,发现多处未见著录的古代石刻,摄制了完整的影像数据,为规划两处重要遗址的保护范围提供了珍贵资料。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8期,田伟、庄丽娜、游富祥、戴向明执笔。配图为新增,源自“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2020年游学:西安碑林博物馆佛教造像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7:090000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我最近读了一本这样的书
【书评】“老人”看童书是什么感觉?本文作者倪方六已过了“六一儿童节。最近收到友人寄赠的一套作品,一看却是“童书”,书名叫《米娅当家》。这对已进入“老年”的我来说,很意外,觉得有趣。我平常阅读的全是文史类、工具书,翻一下这书书,倒是轻松,还勾起了我的“小时候”,我的芳华……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15:280003高崇文:从夏商周都城建制谈集权制的产生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28:300000汉代独角镇墓兽罕见亮相 放在古墓中用以佑护死者亡魂和防盗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文物联展"上,一件独特的青铜独角兽亮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件青铜独角兽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通常被放置在墓葬门口,用于镇守墓葬和驱邪。这只青铜独角兽约有70厘米长,它的兽头向前冲,角向前刺,扁尾上翘,四足夸张作角斗状,全身上铸有兽毛的纹饰。这个独角兽的角和尾部是可以拆卸的,这种设计非常罕见。与犀牛的形象相比,它有着明显的差异。我要新鲜事2023-05-22 21:45:270000陈志华:小都会与大文章
“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这是碛口镇背后黑龙庙山门檐柱上的一副对联,写于道光癸卯仲春。道光癸卯是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第二年。这一年,上海和宁波相继开港,中国的历史走上了近代史的新阶段。在这之前,一个远离海疆千里路的地区里,一百多年皮筏子的漂流和骆驼队的跋涉已经造就了一个物资丰富,商民云集的小都会。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