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93

铿铿三人行,考古侦探会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43:321

4月21日,以郭静云教授为首的《考古侦探》作者群一行三人受邀至高雄市三余书店进行新书发表活动。共同出席并主持活动的有该书的编辑之一,交通大学出版社程惠芳主编,以及特缴对谈嘉宾,“百工里的人类学家”脸书粉丝页发起人,美国匹兹堡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宋世祥老师。活动围绕郭静云教授团队新近出版的《考古侦探》一书的内容展开,该书以类剧本的讨论实录以及田野笔记的形式,尝试以通俗有趣的方式,如同推理小说一般解读历史,讨论一些中国上古历史上诸如文明起源,历史神话等问题。因此,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历史迷和考古粉参与。

宋世祥老师在活动暖场时提到了上册中的“席明纳”先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seminar。这是郭静云教授希望通过此书极力推广的教学方式之一,其关键在于破除对权威的迷信,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教育,师生间以一种公共理性,平等地基于一手材料作讨论和辩论,共同实现“探古”的目标。作为参与该书讨论课的两位学生,范梓浩博士生和邱诗萤博士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心得和感受,以及一些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议题,如稻作农业的起源,禹神话故事的背景,黄河中心观对研究历史的遮蔽作用,还有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的使用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在书中均以讨论的思辨方式详细呈现。

随后,郭静云教授接过话筒,娓娓道来她的学思历程。她平和地坐在椅子上,放弃了一般教育者常有的高高在上的站立式姿态,缓缓地摇动着手边的水瓶,似乎是以一种讨论者的立场和现场观众互动。她说她并不是天生的“外星人”,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的功利者,她也像所有的学习者一样,开始时也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她的出发点是在殷墟,从殷墟往前追溯,却发现权威的,公认的观点没有办法提供合理的解释。因此,她在资料的指引下,才一步一步地走至今天,逐步发现了长江中游文明这个完整的,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古代文明的原生文明。在整个讲述过程中,郭教授金句频出,有很多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如“历史研究没有标准答案,我所讲的也只是一种认识”,“在seminar中,我们师生的角色是相互平等的同行”,“在追问历史问题时,我们往往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问题,实际上,看似必然的今天,实际上是由历史上诸多偶然组成的。我们应回到历史的源头上,去思考,去感受古人曾经历的情境,以及他们曾做过的选择等等。”据笔者对郭教授的了解,郭教授年轻时曾梦想当一名演员,因为当演员可以超越个体生命一元且单线的局限,体验不同的人生与生活方式。后来,她发现历史也有类似的功能,因而选择了历史研究作为终生志业。她现在每天沉浸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体验着上至新石器时代的“蓝色革命”,下至秦汉思想的一元化过程。当我们阅读郭教授的著作时,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全观的沉浸,一种交织了生态环境,生业模式,技术,社会,精神文化的立体而流动的历史过程,同时也能体会到一条明显的,流动的时空脉络,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缴嘉宾,宋世祥老师与听众分享了他对《考古侦探》的阅读感受。他先从自身的经验谈起,提及他在匹兹堡大学修习考古学课程的体会(匹兹堡大学正好是拥有极少数的几位在中国做过田野的考古学家的大学,诸如Drennan, Linduff等,他们共同主持了赤峰国际联合考古调查项目)。宋老师觉得考古学的科学思想让他印象十分深刻。而他作为人类学的科普工作者,他十分高兴能看到《考古侦探》这本由科学的考古工作者写就的通俗读物面世。此外,他认为书中所提及的“江河中原”的论述很好地解决了他以往对“中原”概念的疑惑。

话筒随后传到范梓浩的手上,他简单地以一些实地考察的田野照片来介绍《考古侦探》下篇的内容。该书下篇的内容主要是各位参与考察的学生的田野日记,并穿插有考察中学术讨论的纪录。据他介绍,这部分除了有考察的心得体会外,还夹带着同学的一些“私货”。例如他本人作为一枚“吃货”的长沙美食篇,又如文青代表“亮亮”同学描绘的水墨风景等等。总的来说,这部分的基调是轻松愉快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田野考察中穿越古今的交错感。十分适合作为茶语饭后厕上的消遣读物。

在读者互动的环节中,在场的读者十分踊跃地和郭教授沟通与交流,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有一位带着小孩子的妈妈就提问说,既然教科书存在这么多问题,那小孩子应该读一些怎样的历史读物比较好?郭教授回应说,当然可以鼓励孩子看第一手的材料,又或者去读历史小说,这样最起码不会被标准答案的教条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又如,现场有一位读过郭教授两本巨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天神与天地之道》的青年,认为读完书后,书中的系统说服了他,但他向没有读过书的朋友分享郭教授的观点时,他们从直觉上就觉得没法接受,然后他问郭教授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学界里是否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以致很难继续在大陆做田野研究,很难从事上古史的工作。郭教授表示她仍坚持常到中国大陆作田野考察,而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提到郭教授目前所有的著作,她逐一地衡量各部著作在她自己心中的地位。认为《亲仁与天命》一书是技术性的工作,如果她不写这本书,一定会有人写出一模一样的内容,因为这是客观的。《夏商周》一书,考古材料表达的线索是清楚的,如果她不写,恐怕二十或三十年后也会有人写。而她认为自己目前最大的贡献,是《天神与天地之道》,她说这是只有郭静云才能够写出来的,将上古信仰系统化,脉络化的书。而现在出版的这本《考古侦探》,则是写给同学们和一般大众的书,尝试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以上著作的部分思想,以及郭教授团队目前的一些新观念。

活动最后在读者的踊跃参与以及活跃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附:本书繁体版书名《考古侦探》,简体版书名《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