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719

什么样人群最容易暴发传染病?中国有一汉字透露出秘密,至今严防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4:410

中国汉字“疫”里藏的秘密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新冠病毒已在全球流行,截至2020年3月21日16:39,国外累计确诊193838人,远超中国确诊数81439人,其中3月20日增28888人,3月21日新增22217人,在用红色标示感染地区的世界地图(见下图)上,整个地球正在由浅红慢慢变深红。

世界疫情地图

但有一个现象大家发现没有?疫情这么严重,鲜有一个国家报出军队有人感染。军营真是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不可能的,军人也是人,病毒面前人人平等。之所以不见报道,众所周知,这是军事机密,军情不可外泄!

这种“瞒报”做法各国心照不宣,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事,自古即然。军情外泄,麻烦大了,万一让敌方知情了,乘机杀过来,岂不坏大事!

古代军中疫情如何?告诉你,军队是最容易暴发传染病的地方!

现代军中防疫

在所有群体中,军人预防传染病是最严格的,也是最被重视的,而传染病引起人类重视,首先就是因为军队,而非民间。

这一说法,汉字文化学上可以找到证据——疫情之“疫”字的形成,透露了这一远古的军中秘密。

疫念yì,即指传染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疫,民皆疾也。”意思是,老百姓都得病了,才叫疫。

从“疫”字的组成结构上看,由代表疾病的“疒”头,加上“殳”字。依《说文解字》说法,“疒”表示此字的属性,与疾病有关,而“殳”表示读音。

古兵器殳

但“殳”念shū,而不是yì,这又为什么?其实这是汉字简化给我们造成的困惑,“疒”下之“殳”本是“役”,为了书写方便,后来将偏旁“彳”省略了。

或许有网友又会问了,为什么“疒”下是“役”,而不是其他字来表示读音?这正是传染病最早被人类认识的开始——因在服役军人中间传播,很多服役军人被染病了。

这种情况同样可以从“役”字结构中看出端倪。

古“役”字写作“伇”,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伇”字。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甲骨文“伇”字主要有四种形状,虽然有变化,但基本上是“一个人 一把殳”。见下图——

甲骨文“役”

殳,是古代一种三边有棱的兵器,古尺长一丈二尺,是古代步兵使用的五大常用冷兵器之一。五大常用冷兵器即弓、殳、矛、戈、戟五种兵器,古人称为“五戎”。守边站岗,士兵手中必拿殳,而“伇”的本义,就是“戍也”,守卫边防的意思。

《诗经》有多首诗都写到了先秦士兵戍边情况,其中《采薇》一诗写的是戍边军人返乡感受。西汉《毛诗序》说到《采薇》诗时,序称,“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

先秦将士(剧照)

后来单人旁的“伇”,被写成双人旁的“役”,这一改变让字义更形象了——表示两人、多人扛着殳巡逻,而不是一人站岗。

古今军人都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频繁作战,疲劳行军,身体健康大受影响,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很容易染病的。在受到死亡威胁的同时,还要遭传染病侵害。

而军人都是集中管理,全部聚集而居,如果一人染病,便可能很快传开,形成规模传染。

古代兵营(剧照)

因为大面积的传染性疾病易发生于军中,人们干脆称为之为“役”或“役病”。而随着服役人群和范围的扩大,不再限于军役,也可能是劳役,平民、犯人都可能服役,为表示区别性质,遂在“役”上添个“疒”头,于是有今天的“疫”字。

上述是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对军中疫情的分析和理解。事实也正是这样,从二十四史上便可以查索到,古代中国军中暴发和流行传染病,受传染病伤害的记载太多了。

古代劳役场景(绘画)

仅两汉时期,军中便发生了许多疫情——

公元前181(吕雉七年):西汉征南粤军中发生传染病,“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卷九十五)

公元15年(天凤二年):王莽新朝征伐西南句町国的军队发生传染性,“平蛮将军冯茂击句町,士卒疾疫,死者什六七。”(《汉书·王莽传》卷九十九)

王莽登基(剧照)

公元15-17年(天凤二年至四年):王莽新朝平叛西南益州军队中一直流行传染病,“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汉书·西南夷南粤朝鲜传》卷九十五)

公元22年(地皇三年):农民起义军绿林军中暴发传染病,“还入绿林中,至有五万余口,州郡不能制。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数引去。”(《后汉书·刘玄传》卷十一)

公元44年(建武二十年):马援征伐西南军队从交趾(部分在今越南境内)回京,发生传染病,“二十年秋,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后汉书·马援传》卷二十四)

马援(塑像)

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军中再次发生传染病,连马援也被传染上了,“会暑湿,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后汉书·马援传》卷二十四)

公元162年(延熹五年):皇甫规率军队讨伐陇右,军中发生传染病,“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后汉书·皇甫规传》卷十五)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军中发生传染病,“先主与吴军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蜀书·先主刘备传》卷三十二)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剧照)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中曹操军中发生传染病,“公至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魏书·武帝操纪)卷一)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卷二)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征伐吴国的曹魏军,到达今安徽巢湖一带时,发生传染病,“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足,时年四十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卷十五)

……

夏侯惇(剧照)

两汉军中实际发生的传染病,绝不仅仅上述所列,从当时的医书医案例中推测出当时的疫情。而两汉军中疫情,以东汉晚期最为严重,几乎年年都有。其中,有两次军中暴发传染病,对曹魏军影响极大。

一次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期间暴发的传染病。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虽然孙权和刘备联手抗曹,但实力远在曹操之下,正常情况下曹操取胜没有问题。真如此,则后面三国鼎立局面就不会出现,中国将仍是大一统局面。

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

但曹操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非周瑜神奇的一把火烧连营,而是曹军暴发了严重的传染病。

赤壁之战期间,曹军很多士兵并不非战死,实乃病死。在严重缺乏战斗力的情况下,曹操只好率军退返。曹操这走,孙刘分占荆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否则不会有三国这出戏。

可以说,传染病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汉末中国历史的走向。

兵败后的曹操(剧照)

再一次是在公元217年,曹魏军征讨吴国途中暴发的传染病。

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时军队中出现恶性传染病。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药,结果也被传染上了不幸去世,时年仅47岁。而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名士名将,也都是在这一年因为感染瘟疫而病死。

这次传染病发生范围很大,不只《魏书》有记载,《吴书》上也有记载,比建安十三年湖北境内发生的传染病还严重,不少人家死绝了。

古代战争场面(剧照)

作为亲历者,时才子曹植在《说疫气》中这样描述道:“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点圔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而在当时,这些军中传染病情况是被严格保密的,事后对方才知情。

因为传染病对军队战斗力和国防影响太大,非同小事,中外军中防控传染病都是首先要考虑的,与战略战术一样,会有预案,至今如此。

古代战场死人(剧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