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三晋玉器之组玉杂佩照眼新
将多件玉饰串联成圈状或串状的组玉佩,起源甚古,至少可以追溯到悠远的新石器时代,然后一路传承转化,绵延至今而不衰。不过,西周玉组佩,以其繁复多样的形制、珠玉交辉的组合,在历代玉组佩中独树一帜。

西周贵族所拥有的组玉佩,至少有四种以上不同的形式。第一种,以多件玉璜为主体,用各种管、珠串连,垂于胸前的项饰;第二种,以钻有成排小孔的梯形玉牌饰为主体,在其上下方,缀联成串的小珠或玉雕的小昆虫(多为蛹或幼虫)与小玉戈的挂饰;第三种,以束绢形玉佩为主体,串系其他玉佩饰及红玛瑙珠而成的项饰;第四种,以各种形态各异的小型圆雕动物形玉饰(如蚕、蚱蜢)或管珠等,串系成腕饰。其中,以璜为主体的“多璜佩”,是西周最重要的组玉佩。

“多璜佩”在西周很早就出现了,山西曲沃曲村6214号西周早期墓葬中,就发现有二璜佩。“多璜佩”中璜的件数,常因贵族等级身份的高低而多寡不一。陕西长安张家坡58号西周中期墓出土的三璜佩,三件玉璜,按大小由上而下间隔排列。璜身两面均琢刻双龙纹,其中,最下部一件玉璜刻双尾相缠的双龙纹,而居中和最上部两件玉璜,均刻尖尾斜向上下相叠的双龙纹。同属西周中期的陕西宝鸡茹家庄2号墓,则出土了一件五璜佩。

西周晚期,在山西曲沃晋侯墓地、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等诸侯国国君及贵族大墓中,多璜佩的出土更为普遍,有结构组成更为繁复的六璜佩、七璜佩、八璜佩等。璜佩的上端套在墓主颈部,下端垂至腹部以下,而玉璜自上而下,弧度依次递增或递减,排列规律有序。多璜佩中已知璜数最多的一例,见于西周晚期晚段晋侯墓地63号墓,墓主为晋穆侯的一位夫人。该夫人佩带由45件玉璜及珩、冲牙、管、料珠、玛瑙管等200余件玉器组成的多璜佩。玉璜的庄严质朴与管珠的绚丽多彩相映成彰,可视为多璜组玉佩发展的极致。

西周多璜佩虽均出自墓葬,但大多数应是墓主生前的佩带之物,在“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氛围中,以多璜佩为代表的西周组玉佩,既是引人注目的华丽装饰,又是贵族身份地位的显明标识,从而在服制和礼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东周以降,组玉佩的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春秋晚期起,组玉佩不再佩戴于颈项,而改为系挂于腰间的革带上,盛极一时的多璜佩于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忠培:良渚文化墓地与其表述的文明社会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09:4100001957年 陕西农民犁田犁到一个陶罐 拿回去喂鸡 专家:暴殄天物
陕西华县太平庄,1957年的一个春天,农民殷思义带着耕牛犁地时,牛突然停住了脚步。殷思义意识到可能是牛犁卡住了什么东西,于是他走近一看,发现了一个奇形怪状的陶罐,既像鹰又像鸡。他决定将这个陶罐带回家,用来喂鸡食。然而,当地的专家看到后大声疾呼,认为殷思义暴殄天物。不久之后,北大的考古系老师和学生来到华县太平庄,进行仰韶文化的挖掘工作。殷思义参加了他们的宣传讲座后,开始怀疑自己捡到的陶罐可能是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8-12 20:43:150001开棺后发现女尸胸前放一小布袋,里面所装令考古人员很意外
考古中遇到尸体正腐烂变臭怎么办?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盗墓者盗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一事(见《劈开棺看到尸着龙袍如刚下葬,盗墓者害怕,主动报告文保部门考古》一文)。虽然盗墓者把墓炸开了,但随葬品基本上都在,因此清理收获十分丰富,考古中发现了不少稀奇,还遇到了意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3:310005明朝官场实行低薪制度,有的养不起一家老小,那官员靠什么生活?
明清时工薪阶层的补贴性收入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上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连写了三篇古代工薪阶层的工资外补贴性收入(见《唐朝中后期官员增加太多,70年间翻了16倍,补贴收入从哪来?》诸文)现场。到了明清,前几个朝代官场福利打折了。从史料来看,在历代的俸禄制度中,明清时标准最低——中国公务员进入了“低薪时代”。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45:5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