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02

山头从不起雾也不下霜,蹊跷了,考古队前来探测出密密麻麻的古墓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6:470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上的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考古总会有奇奇怪怪的发现。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考古时发现的不少现象,至今没确切的说法。

李家山汉墓群位于江川县龙街镇温泉办事处早街村。

李家山地貌

当地老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

冬天别的地方云雾缭绕,李家山附近却一点雾气都没有;别的地方都下霜了,这里却不下霜,难觅霜的影子。

更蹊跷的是,这里不时会“出宝”,特别是在山洪之后,地表就会冒出“好东西”,当地人屡屡能捡到铜器、玉器、玛瑙什么的。

出土最多的一次,在1966年11月份。当时江川县龙街公社早街生产队的队员,在李家山的西南坡修建梯田,整地时挖出了很多器物。

滇人墓出土铜钺

时县领导将这一情况转告云南省博物馆,博物馆马上派人来看现场。

这里是荒山坡,杂草丛生,当地人传山上曾闹鬼,人迹少至。幸运的是,正因为没有人来,这里的古墓葬基本保存完好,没遭更多人为破坏。

考古人员初步探查后发现,李家山的顶及其西南坡是密集的古墓区,下面古墓密密麻麻。当时初步清理出一些文物,连同追缴回来的,一起带回昆明。

由于当时国内情况特殊,没能及时发掘,只好请当地社员妥善保护。一直到1972年1月18日,才由云南省博物馆会同江川县文化馆,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正式发掘工作。

发掘现场,随葬器物暴露

进场那天是腊月初八,已过小年,但考古人员顾不上这些,全身心投入发掘工作,断断续续发掘到当年5月中旬,历时60多天,共清理27座古墓。

这些墓分布在山顶和西南坡,年代在两汉时期,为滇文化墓葬。

大型墓坑挖得较深,一般保存较完整,这次发掘的27座墓中,有7座大型贵族墓,均在山顶上。中小型墓都在西南坡,墓坑则较浅,被雨水冲刷厉害,泥土流失很严重。有的墓完全被破坏了,随葬品大都散失,仅残存少许绿松石珠和碎陶片。

滇人墓地古墓密布(发掘后)

当地人所谓李家山“出宝”,就是这一原因,实际上是随葬品被雨水冲了出来。

为什么会选择埋葬在山顶上?原因当然不会单一,但避免被山洪侵扰应该是首要原因。像李家山,山顶地势平坦,不会被山洪冲刷。

滇人墓地古墓密布(发掘后)

这些墓都是常见的竖穴土坑墓,基本上都是单人葬,大多数没有葬具,分布密集。

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其中铜器1300多件,类别非常丰富,有兵器、仪仗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这些文物主要出土于几座大墓中,都放在死者尸身两侧及头足部位,装饰品及小佩剑等,多数穿戴在死者身上。

三骑士铜鼓

“滇文化”墓葬的特点之一,随葬品会有铜鼓、铜枕、铜贮贝器、铜伞、铜啄、铜狼牙棒、铜纺织工具、铜扣饰等随葬器物,其中以铜鼓最有代表性,这些墓中的随葬品确实具有一这特征。

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是24号墓。

墓中出土4个铜鼓,还有铜伞、铜枕、酒器、仪仗器100余件,特别是一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的牛虎铜案,令人叫绝。

24号发掘遗址
发掘后留下的大坑

迄今,李家山古墓群已有过两轮较大规模的发掘。

在1972年云南省博物馆发掘的基础上,1991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进行了一次发掘。

从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原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又清理了60座墓葬。

收获比第一次更大,是继1956年晋宁石寨山、1972年李家山第一次发掘后,古滇文化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器物。

兽形金饰片

其中,铜器近3000件;铁器和铜铁合制器340余件;金、银器约6600件,重9000多克;玉器约4000件;石器21件,还有数以万计的玛瑙、绿松石、琉璃器,海贝和少量的琥珀珠、水晶珠、蚀花石髓珠等。

这次发现入列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牛虎铜案

但是能被评为全国新发现,绝对不是凭着出土文物数量多就可以的,与墓葬本身所带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研究价值有很大关系。

见于考古报告的,李家山古墓已发掘87座,从这些墓葬中发现的怪异葬俗,有的至今没有答案。

珠襦 江川李家山47号墓出土

一、珠襦,是滇式玉衣吗?

同时期,以帝王为代表的两汉中原王朝族贵,死后喜欢着玉衣下葬。在李家山墓葬中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殓服——珠襦(亦有人称“珠被”)。

如1972年发掘的李家山24号墓,墓主身上便着用数以万计的玛瑙、软玉、绿松石珠子连缀而成的珠襦(当时未弄清,称为“长方形覆盖物”)。

李家山47号墓珠襦出土现场

珠襦比金楼玉衣要漂亮、华丽得多,系用黄金、玉、玛瑙和数以万计的绿松石、琉璃等制成各种珠、管、扣、片,然后再缝缀在帛布上,制成一件殓服,仅从制作成本上来说,都比金缕玉衣值钱。

墓主等级稍次者(中型墓主)有的也用珠襦,但形式较简单。

珠襦都是在大型墓葬中发现的,可见当时的贵族死后之来殓尸,这应该视为“滇式玉衣”。

51号墓发掘现场

二、收殓后为何要“五花大绑”?

主持发掘的考古专家张新宁还发现一种现象,这是从两座大型墓内发现的:尸体被“五花大绑”,装殓后用直径1.5厘米的粗麻绳,纵横交错捆扎起来,尸体如包在网内。

由于时间久远,被五花大绑的尸体早已腐朽,仅剩下残骨。捆尸的粗麻绳自然也早朽了,但形状尚存,可以看出当初捆尸的情形。

在辽契丹贵族墓中,曾发现着铜网衣下葬的现象,这是契丹人特有的葬俗,李家山的“五花大绑”也是滇人特有葬俗?

出土铜女俑

三、男男合葬、女女合葬,什么意思?

在过去已发掘滇文化墓葬中,以单人直肢葬为主,基本上不合葬。在1972年李家山墓葬发掘中,首次发现了滇文化墓葬中的合葬墓,在23号墓中发现了两人。

在1992年第二发掘中,二人合葬现象多了起来。但在传统的男女合葬之外,发现了多例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现象。

山西大同发现的男女合葬墓

这是什么意思?他(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生前性伙伴,还是生活仆从?是殉葬,还是合葬?目前尚难确定。

合葬墓中尸体基本上头向一致,也就是俗话说的“睡一头”,但也有“倒头睡”的,另一人头睡在对方的脚头。

在李家山墓葬中,男女身份区分十分明显,男性墓中的随葬品多以铜剑、斧、矛、扣饰为基本组合;女性墓则以铜钏随葬。

四、填土中发现巨石,防盗?辟邪?

李家山墓的填土一般未经夯打,在1972年第一次发掘中,仅发现3号墓有明显的夯打痕迹。但在5号墓、7号墓、8号墓这3座墓的回填土中,发现压有1块或2块大石头。

张增祺和王大道二专家当时认为,其用途可能是为加固墓室,防止盗掘而有意放置的,也就是反盗墓设计。

在古代墓葬封填泥土中,确实有人为夹杂砖石瓦砾,增加盗掘难度的现象。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封土又不夯打呢?

1992年第二次发掘时,又发现了这种现象。

滇人墓发掘现场

仔细观察,发现大石块并不是在回填时放入的,而是填平一段时间后,再将填土挖出一个圜底圆坑,搬运来加工好的锥形石块,尖头朝上埋入圆坑里。

圆坑位置通常常不在墓坑中央,坑下有大量炭屑和烧灰。

这一发现动摇了“反盗”说。张新宁认为圆坑是祭祀坑。祭祀完毕后,再埋入大石块,“可能具有镇墓和辟邪作用”。

河南平顶山积石墓发掘现场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我认为,即使不是出于反盗墓考虑,客观上也为难了盗墓者。

滇文化墓葬中,还有许多与中原迥异的文化现象,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以后再聊。

最后要告诉网友的是,李家山古墓群已在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