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18

讲座整理|吕静:简牍时代的文字与社交:古代书信与名片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48:54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中山大学

“历史、考古与文明”

研究生暑期学校

讲座整理

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

简牍时代的文字与社交:古代书信与名片

主讲人:吕静教授(复旦大学)

整理人:姚三刚(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

中国简牍时代的书信是怎么发展而来的,简牍时代的书信内容是如何演变的?秦汉时期广泛使用的“名谒”,东汉后期称之为“名刺”,现代人称之为的“名片”。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相互交往的一种文化介质,虽然名称不断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作用却大同小异。那么我国古代社会的“名谒”、“名刺”究竟是什么样的?7月17日,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暑期学校特邀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吕静教授为全体学员主讲了《简牍时代的文字与社交——古代书信与名片》的主题讲座,为我们揭开了古代简牍时代的书信和名片之谜。

吕静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以文字使用的场合为开篇,从《左转》、侯马盟书、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北大汉简产子图、睡虎山汉墓《美食方》等简牍文献中所记载的书信内容从订盟誓约、外交往来的官方文书记载逐渐向反映世俗生活的转变。在对简牍时代的时段概念上下限方面,她认为暂时还不能确定,目前得知的最早竹简实物是在公元前433年,以曾侯乙墓240枚衣物疏为证,下限则是在唐代,并以《太平御览》卷605 文部二一引“桓玄伪事”中“古无书,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为证。

接着,吕静教授从里耶秦简J7-4、J8-659/2088、J8-823/1997;睡虎地秦墓4-11等相关简牍史料入手详细的解读了简牍时代私人书信和公文书信之间的不同。分析了公文书信的书写主体是官府、格式规范化,内容以行政公务为主,用语固定化,传递方式是“行书”制度下的邮驿传递系统,书简形制长度23cm,宽度较为随意,封简方式严格。而私人书信的主体为个人,书写格式较为自由,后期才发展成为规整的书仪。书信内容为私务(家族家务、僚友问题),或者私信论公事(官场私记),书信用语借用公文用语,较自由,传递方式为顺带,借官府系统邮传夹带,书简形制长23cm,宽较为随意。

随后,吕静教授从《史记·俪生陆贾列传》、《后汉书·孔融传》、《后汉书·文苑列传》等文献史料;汉代名谒、三国吴名谒、晋代名谒等考古材料入手,分析了简牍时代的名谒与名刺的发展过程,形制与格式特点。认为名谒形制宽大厚重,使用时段在秦末至三国,文字内容采取正反两面书写,信息完备,用语恭敬,强调公职官阶,偏重于官场之间的人际交往,使用空间采取一人、一谒、一件。名刺形制狭长轻巧,使用时段在后汉至于吴晋,文字内容单面书写,只收纳持刺人的个人信息,鲜有官职介绍,更注重表明持有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人属性”。使用人群范围不只限于官僚阶层,而是向社会更上层的士人、庶民蔓延,使用空间采取群发的方式。当然,随之纸质时代的到来,简牍时代名谒、名刺最终为纸质名谒、名刺所取代。

古代社会的书信、名谒、名刺,是以文字为媒介的人际交流手段,文字在通过这些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展、扎根,逐渐形成为人类建立社会关系的智慧结晶。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社交制度,使得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具有仪式感、庄重感和文化感。

编辑、配图:刘亚楠

摄影:李伯璋

终审:桑佳旻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