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佩服的皇帝,居然是明朝亡国君“崇祯”!

1738年(乾隆三年),二十八岁的弘历第一次到历代帝王庙祭祀。据《清史稿》所载,这一年国运不济,水、风、旱、雹、蝗灾频发。而且宁夏和甘肃还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引发火灾和多处河堤决口。当时的乾隆虽心怀大志,但是对于如何驾驭这个灾难频发的国家,他当时有些惶恐不安。
时隔九年后乾隆,第二次亲祭帝王庙,这次的祭祀乾隆并没有留下什么感言。只是为了修缮帝王庙。在1764年乾隆第三次亲临致祭,并写下《历代帝王庙瞻礼诗》和《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镌刻在帝王庙的石碑上。是年乾隆已经54岁,而这个阶段也是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先后平定准噶尔的叛乱和大小和卓,并且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此时的满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且人口增长,而f疆域辽阔,此时的乾隆本人也是踌躇满志,颇为得意。

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农历二月, 65岁的乾隆第四次来到了帝王庙祭祀,并在庙内写下《躬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有述》。随着乾隆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对古代帝王们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他写道:“圣惟吾法庸吾戒,法者实稀戒实多。”意思是指:我要效法那些历史圣贤之君,对那些昏庸之君则应该引以为戒。然而纵观这些庙里入祀的这些帝王,值得效法的实在是太少了,要引以为戒的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相比上次祭祀提出的“法戒并举”,这次乾隆更强调“的是戒”。

乾隆于四十八年(1783年)的农历三月,第五次来帝王庙内祭祀。而此时乾隆年逾古稀(73岁),他写下了《癸卯暮春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诗中大意说:“我要摆出供品请帝王们飨用,史书记载中的朝代更迭则让我心生畏惧。在祭典完成之后起驾回宫,我欲还频频回首,倍感思绪万千。”此时的乾隆已经暗下决心,要对帝王庙进行一番改革了。

明太祖的朱元璋最早在南京建帝王庙之时,只供奉了16位帝王和37个陪臣。而清代的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前曾提出:“应将曾在位、除无道被弑的亡国之君外,尽宜入帝王庙崇祀。”而雍正则秉承康熙遗愿,将入祀帝王庙的人数增加到164位帝王和79个陪臣。当时乾隆认为,康熙和雍正的做法是“至大至公”。其实早就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就曾增加一帝王入祀,他就是明朝的建文帝。乾隆在其谕旨里追谥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并且将建文帝牌位放在明太祖的牌位旁边。

那么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又下了一道很长的圣谕,对帝王庙入祀帝王的增减做出很大变动。乾隆首先肯定的是明朝崇祯皇帝。他认为,当时明朝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万历和天启皇帝不理朝政,以致于法度废弛。而在崇祯继位之时,国事已不可为,崇祯虽然辛苦经营十七年,仍是不能“补救倾危”,最后竟然以身殉国,此做法当真是令人敬佩。所以乾隆把崇祯的牌位添进帝王庙内,而不入祀万历、泰昌、天启这几个明帝,在乾隆看来,这实乃是“千古大公定论”。
新发现 | 天津蓟州区白马泉村北墓地发现汉至明清时期墓葬84座
白马泉村北墓地位于蓟州城区北的山前台地上,北倚渔山,南与蓟州区文物保护单位——白马泉汉墓群仅一路之隔(图一)。2022年5月~7月,因建设工程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地块占地范围内经勘探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共发掘汉至明清时期墓葬84座(图二),出土文物400余件(套)。图一墓地周边环境图二白马泉村北墓地航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7:00:480001故宫地板损坏后修复 才知道朱棣有多狠(故宫地板)
故宫地板之下有15个夹层。紫禁城是中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承载着中国元、明、清三代的辉煌历史,在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无论建筑多么宏伟,在时间的洗礼下,它不可避免地会开始老化和受损,紫禁城也不例外。许多地方遭到破坏,因此有关部门启动了紫禁城的大规模修复工作。然而,正是因为这次修复工作,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隐藏了数百年的秘密。那么这是什么样的秘密呢?紫禁城的秘密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4:25:040000为“洞穴”建起保护罩,看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的保护实践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中材料最丰富、最齐全、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及古生物遗址群,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科研基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10: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