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到底该不该出现在教科书内?学者提出正反两种观点
中国一直以来就提倡应试教育,倡导学生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完成相应的测验,并且能将所学到的东西更好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所以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课本的选材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层层过滤筛选出来的中华精品。但在近来这些年突然有很多声音冒出来,他们竟然主张移除初中课本中鲁迅的文章。

要知道鲁迅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一个奇人,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以杂文著称。因为他的文章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针砭时弊的现象,所以一直以来鲁迅都是初中课本中的"常驻钉子户"。即便后来初中课本经历了几次改版,鲁迅的文章却始终活跃在其中,导致不少初中生纷纷"吐槽"读书最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大多数都是白话文形式的,也难怪习惯了现代汉语的初中生们觉得有点难了。

有教育学家对于那些声称将鲁迅作品从初中课本中移除的人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中发现基本上主张移除鲁迅文章的人都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因为鲁迅擅长写杂文,而那个交替时代作家们写文章都偏向于用一些暗喻和反语,读起来不是很直白,基本上通篇看下来都要文章下的注释来帮忙理解,导致很多现代读者在欣赏他的文章时有点吃力。因为鲁迅写的文章用词语言上偏冷僻和生硬,毕竟白话是脱胎于文言文的,大量使用白话文写文章自然是避免不了生硬的这个弊端。和现在成熟的白话文章相比,鲁迅的白话文就显得不太能部分初中生接受了。

况且很多中学老师在讲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时候往往没有注意方法,有的还对文章内容过分拆解并刻意解读,使得很多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老师们推崇用面面俱到的授学方法将鲁迅的文章,使得学生们对鲁迅文章更加排斥。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思想激进而且直指人性,作为一个思想特立独行的大文豪,鲁迅对于各种社会现象都做了一次批判,对于他不喜欢的作家们更是大肆评论了一番,这种激进的方式对于有的中学生来讲有点过猛,导致很多人难以接受。

不过不管怎样,经过多次的教材改版鲁迅文章始终未被撤下,这就足以说明鲁迅先生的文化地位,他的作品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精髓,时代在进步它的作品始终不落伍。即使有声音表示要撤下他的作品,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只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再晦涩再难都不能停止去学习!
良渚考古发现以前我国人是怎么知道有五千年历史的
我国历史悠久,人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指的是我国的文明史,也就是人类脱离原始的氏族群居阶段,进入文明社会、出现国家和高级社会组织的阶段。中西方对于“文明”的定义标准存在差异。古代典籍中将文明解释为“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简而言之,当有善行且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人治理国家时,就代表文明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6-11 20:56:070002方圆500平方公里内 地下全都是古墓(埋骨之所)
洛阳邙山是古代很多朝代死亡者的理想天堂。当我们说起在整个我国地下文化最多的地方,那肯定就是陕西地区,不过陕西地区并不是死亡者的天堂。因为在我国古代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身在苏杭,死在北邙,这里所谓的北邙说的就是我国河南洛阳地区的邙山,甚至说这个地区是地下CBD也不为过。1.死在北邙我要新鲜事2023-09-05 20:33:23000067年农民山洞捡到西周开水瓶 倒掉3000年美酒 只为当废铜卖点钱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蔡国的都城,也是古代名将吴起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曾经隐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座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淅川铜鼎如何被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32:020000天气不好古墓易现原形?这不是迷信,真的,老盗墓者皆深谙其道
盗墓圈的寻墓高人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者的看家本事是什么?我告诉你,并不是挖坟打洞,而在寻墓!会寻墓的盗墓者,才算是真正的盗墓者,如果盗掘现成的墓葬,谁都会——现代盗墓者基本都是这样,屡屡传出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墓被盗,就是这类不入流的盗墓者干的,借用什么金属探测仪、地下成象仪、拿根铁条(探针)就拉伙盗墓了,俨然是盗墓寻宝高手——如果他们的古代前辈们知道,会笑掉牙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00:380000古代处决死刑犯都是在闹市公开进行,多长时间允许收尸?
古代的公开处决本文作者在过去,眼下这个季节是“秋决”的时候,所有已判刑的死囚,都会在秋分到立春之间执行,一般在“霜降到冬至间”完成。而这个时节,在过去也是围观行刑的季节在中国古代,对死刑的执行,一般都是公开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47:4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