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87

荷兰东印度公司沉船满载中国瓷器,海底盗宝,催生中国水下考古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8:500

@考古军中马前卒@水下考古张瑞@长门文轩@诗经女孩欢迎关注#中国水下考古#

我们的祖国有着辽阔的海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水下文化遗产丰富;保护和研究工作任重道远。但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生、发展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甚至屈辱的过程,老李今天为大家讲讲这段还不算久远的历史吧。

说到这个话题,还要先从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黑名单的英国国人, 英国人Michael Hatcher,咱们就叫他哈彻吧。他非法盗捞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尔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 )沉船,他从事的商业性打捞活动,对人类的水下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被列入黑名单是理所应当的。

哥尔德马尔森号模型彩图

哈彻自幼在英国的孤儿院长大,30岁那年,也就是1970年,他在澳大利亚注册成立了一间商业打捞公司,专门从事打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沉船的营生。无论是商船还是军舰,打捞上来之后,有货物的,比如橡胶、锡锭之类,仍然可以变卖;没货物的,拆卸那些有色金属部件卖钱,以为生计。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合作伙伴麦克斯·德·拉姆(Max de Rham,一位瑞士籍的地球物理学家,在海军上将斯特林威夫礁(Admiral Stellingwer#Reef)发现了被学者们称为“中国平底帆船”—一艘属于1643-1646年的中国古代沉船,即明末清初时期。共打捞出25000件中国瓷器,大多数是景德镇民窑生产的青花瓷,还有一些青瓷、白瓷、彩瓷等。从1983年12月起至1985年,哈彻将这些文物交给了阿姆斯特丹的克里斯蒂拍卖行,获利约250万美元,大英博物馆都是举牌应拍者,并购得部分精品。从此,哈彻的声名广传,1985年已形成名为“哈彻的货船”( Hatcher Cargo)瓷器市场。但是,哈彻从商人的角度他也进行了反思;他并不满意250万美元的收入。决定要从此大干一场。他意识到:要自己掌握沉船线索才有主动权,1983年的盗捞,沉船的发现带有偶然因素,想要掌握更多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线索是发财的关键!

那么,荷兰东印度公司又如何令哈彻着了迷呢?

说起荷兰东印度公司,不得不费些笔墨。从17世纪到18世纪,随着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欧洲各国为了寻求海外贸易的商机,纷纷成立以东印度为名称的公司,这当中有英国东印度公司、丹麦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及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或位于东南亚或位于印度。可为什么叫东印度公司呢?这和西方人当时的地理概念有直接关系。当年,哥伦布奉命怀揣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国书首航,横渡大西洋,想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海上通道,结果他登上巴哈马群岛东侧的圣萨尔瓦多岛,走了那么远,他估计这儿应该是印度附近的岛屿,因群岛位于西半球,被称为西印度群岛,美洲土著也被称为印第安人,西方各国成立系列印度公司的时候,正值哥伦布很热的年代,那些地方比起西印度群岛来,在世界的东方,因此商贸机构的名早统统被叫作了东印度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兰语写作: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简称VOC。16世纪,葡萄牙人最先在东南亚地区开拓殖民地并搞起了海外贸易,赚了钱;荷兰人羡慕的同时,派出了一位叫浩特曼(Cornelis deHoutman)的商人到葡国刺探商业秘密,回来后,他和同伴成立了一家专做东南亚生意的公司,也赚到盆满钵满。于是,荷兰先后成立了14家相同的公司,为了避免自己国家商人火拼实力,在荷兰国会的支持下,1602年,公司合并,就有了荷兰东印度公司。1619年,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现在的雅加达)建立总部,六十多年的光景,到1669年,它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了,拥有150艘商船、40艘军舰、5万员工和过万人的雇佣兵。根据荷兰议会给它的授权,垄断了东至非洲好望角,西到南美麦哲伦海峡,差不多就是整个世界的海上贸易,所以,荷兰人也被称为当时“海上马车夫”;不仅是经济上有诸多特权,政治上,其特殊地位也是绝无其后的,公司可以组织雇佣军、可以和其他国}c缔结条约或者宣战、可以发行货币,实际上,就如荷兰政府的海外派出机构一般,对殖民地进行统治。1799年底,在经济危机和英荷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差不多两百年的公司被迫解散。

荷兰政府要求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再要求各分据点的总督逐日记下殖民地所发生的点滴事情,书写各种日记,成为东印度公司的一种日常工作,这些日志先寄往当时的巴达维亚,再用班船转送回荷兰母国,两百年来,包括有书信、日记、报告和决议的文件一直被保存在荷兰海牙档案馆里,实属海量,当中不少是船只建造与航行的记录。再后来,荷兰人在现代的鹿特丹的海事博物馆建立了专门的东印度公司航海档案资料库,当中一个大的分支就是沉船档案。沉船的档案材料才是哈彻真正有兴趣的东西!

自打250万美元到手之后,哈彻开始奔波于荷兰的海牙与鹿特丹之间,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恶补航海日记等有关的船只档案。在图书馆里干了一段时间,面对海量的文件,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他以学术研究和探险的名义,花钱雇用了一大批英国学生,帮他收集沉船档案。因为学生们比较单纯,不会动什么坏心眼儿进而成为他的竞争对手;同时,收集和分类东印度公司沉没的商船档案时,他也给学生们定下了一些标准,其中一个标准是沉船事故中必须有生还者,并且有生还者的信息记录。

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所谓研究,终于他锁定了一艘名为哥尔德马尔森号的商船。船只档案显示:GeldernZalsen,哥尔德马尔森号,这本是荷兰一个城市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这艘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建造这艘船用了差不多9个月的时间,1747年7月10日正式下水,主要担任往返巴达维亚与中国之间的货物运输,船长大约42米,宽12米,排水量过千吨,实际装载能力大约500吨。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其为三桅大船,与现代意义上的商船最大不同还不是动力,而是它装备了不少武器,海上马车夫跑运输是带着炮的,哥尔德马尔森号上共装备了26门火炮,从船舷上隐约可见;此外,还在模型上看不到的武器装备:36支枪、100枚手榴弹、25把大刀和27支长矛。同时还有大约3000磅炸药。

该船的档案文件这样记录了它遭遇的海难:哥尔德马尔森号,1751年12月19日,从中国广州港起航,在新船长简·迪德里克·莫雷尔(Jan Diederik Morel)的率领下,取道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前往荷兰。为了这次远航,船上准备了大米、小麦、糖、白兰地及白葡萄酒,作为给养,同时还带上了20头活猪和4头牛,供水手和乘客改善伙食之用。

船上装载的货物,清单上也列得很清楚:239200件瓷器,625件漆器,5240件丝绸纺织品,茶叶、绿豆和众多木器以及147件金锭。船上除了船员,还有一位买了票的英国乘客,以及16名开小差的英国水手,总共112人。

正值东北季风兴盛的时节,经过16天顺风顺水的航行,1752年1月3日,船只到达赤道北方,靠近现在印度尼西亚民丹岛(Bintan)附近,它的西北方就是新加坡。从此通过马六甲海峡即可进入印度洋水域,如果向南航行,即可到达巴达维亚—玖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那天,天气相当好,吹着舒服的偏北风,下午3点多钟,船长简·迪德里克·莫雷尔走出船长舱房,巡视着各个岗位,水手们各司其职,没有任何灾难要发生的征兆。下午7点,天刚刚黑下来,水手长克里斯托费尔·范迪杰克在燎望台上突然向舵手大声喊叫,前面发现礁石,转舵!但为时已晚,随着一声闷响,哥尔德马尔森号触礁了,撞上了盖尔德里亚之德罗格特暗礁(Reefs of Deldria's Droogte)一阵慌乱中,船长下令抛锚,但是失败了,船只再次向礁石冲了过去!…

112人中,只有32人在水手长的带领下,分乘两只救生艇,在海上漂泊了7天后,1月10日,他们回到了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巴达维亚,回到公司后,等待他们的可不是英雄式的欢迎,而是连番的审问,公司方面认为:生还的人员中水手长的职位最高,难逃谋财害命沉船的嫌疑,无论水手长克里斯托费尔·范迪杰克怎样为自已辩解,公司方面都不相信他们是触礁的,一定有隐情,直截了当地说,就是看上了船上的黄金,最终水手长是被冤枉定了,后来公司还派人回到荷兰,侦查克里斯托费尔·范迪杰克的日常生活,没有发现诸如大手大脚地花钱等特别之处,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水手长怎么也想不到,那些黄金在200多年后,落到了哈彻的手上。

哈彻确定的沉船事故一定要有生还者的记录,这艘船非常合乎他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哈彻十分关心那些落难的船员或者乘客吗?当然不是,他真正的意图是通过这些生还者的记录,来大体确定沉船的地理坐标。很快,哈彻通过半年多的伪装学术活动从东印度公司档案中了解了哥尔德马尔森号比较具体的沉没位置,确定了目标之后,哈彻就开始准备筹备寻找和打捞的事情,先是通过朋友关系,筹得一笔风险资金,用来购买设备和租用船只。他的队伍也拉了起来,冠以海上探险队的名称,还给自己封了官衔—海上探险队的队长--哈彻。

1984年春末,哈彻队长的各种准备已经停当,他率领着自己的寻宝舰队,开入民丹岛东部暗礁密布的水域。他先在海军上将斯特霖咸夫礁附近进行搜寻,继而转到相邻的盖尔德里亚之德罗格特暗礁,显示了他作为商人的狡黯,他想:万一那位水手长在所说的地点稍有偏差,在海军上将斯特霖威夫礁附近找到哥尔德马尔森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至少这曾经找到并打捞了一个意外的“中国平底帆船”,说明海军上将斯特霖威夫礁附近是当时沉船事故的多发区,但是,春天的搜索并没有结果,随着台风季节的到来,他只好返航了。

1985年5月,哈彻的舰队在盖尔德里亚之德罗格特暗礁附近水域连续搜索了两周后,好运又一次降落在他的头上,金属探测仪确定了疑点之后,他和手下潜到金属探测仪发现的海底疑点处,看到一处像垃圾一样的堆积,但是清出污泥,采回标本,他得到了几件至关重要的沉船遗物:

两门青铜铸炮:一门镌有VOC(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nigde Oost - Indische Compagnier的缩写)字样,铸于1702年;另一门镌有VOC鹿特丹商会会徽,铸于1705年。

一口青铜钟:高4 7厘米,铸有“M EFECITCIPRIANUS CRANS JANSZ ANNO 1747”铭文,1747年正是哥尔德马尔森号建成的年代。

一个药瓶:上有“F.B.”标记,它是见于哥尔德马尔森号航海档案的外科医生Frederik Berkenhonwar的姓名缩写。

这些证据显示,这就是他要找的哥尔德马尔森号!

根据档案的记载,船上的另一位生还者,船长简·迪德里克·莫雷尔的厨师阿诺尔德(Arnold)曾经说,船长曾命令他与另一位水手将一个木箱从他的房间抬到甲板上,木箱很重,应该是黄金。哈彻亲自在甲板范围进行搜索,最终,这箱子黄金被他找到!此后,他一声令下,从5月28日到6月22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像拆房子似的,将哥尔德马尔森号开膛破肚,使用大功率抽泥机和水枪,进行所谓的清理,抽泥机喷出大量的瓷器碎片和茶叶等,根据船只档案的记载,该船共装载了239000件瓷器,被哈彻打捞上来的有168000件,仅仅对瓷器的破坏至少达到数万件!而沉船保存的历史瞬间更是荡然无存!哈彻成了真正的专业盗宝者!难怪澳大利亚的一些媒体曾经给他一个恰当多的冠名:水底海盗。

哥尔德马尔森号出水的金锭
清代同丰永丰号金锭
国外网页哈彻打捞瓷器
哈彻在拍卖间的合影

哈彻又继续进行了拍卖,并在媒体大肆宣传,中国有关部门得知消息后,派遣耿宝昌先生一行,携带3万美元前往,拍卖公司给耿先生一行的“礼遇”是可以第一个举牌。但结果可想而知。耿宝昌先生回忆说:“那次拍卖都是民窑的精品,因为当时故宫藏品都是皇家官窑,所以文物局决定自己买一点回来充实展览阵容,……主要是日用瓷,1730年到1760年的东西。”““拍品中有125块金锭,其实就有俗称南京鞋的金条。“三万美元最后分文未动带回了北京。回国后没几天,国家科委就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的水下考古工作座谈会。”

在如此强烈的刺激之下,1986年,耿宝昌先生一行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现场回国后,联名几位专家,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为了保护祖国的海洋文化遗产,尽快组建中国自已的水下考古队伍。中国政府启动了创建自己的水下考古事业的进程。

。。。

1986年7月9日。

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召开了有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广州市博物馆以及国家海洋局、交通部救捞局、外交部条法司、海军司令部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研讨在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筹备工作。

1986年9月

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文化部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做了重要批示。

1987年2月6日

文化部发出“关于筹建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

1987年3月13日

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会议由文化部文物局主持,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作战部、国家海洋局海洋管理司、科技司、交通部救捞局、水上安全监督局、外交部条法司、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及联络员出席了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作战部的代表因事未到会。会议标志着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正式成立并制定出今后的工作和规划。

1987年6月15日一8月16日

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杨林、中国历史博物馆张威应荷兰文化部邀请赴荷兰学习,参加荷兰北海沉船的调查、发掘工作。

1987年11月

根据文化部文物局与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报告”的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从事水下考古学研究的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第一任主任张威,副主任刘本安,研究室的第一批工作人员还有:徐海斌、李滨,孙键等。

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创立,我们需要铭记的是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以及超于常人的组织能力,才有了1987年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为今天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俞伟超先生(中)与张威(左)、童明康(右)合影

#广东头条#

END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