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4

莫多闻: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

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9:44:22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的总体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中,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环节,一直作为单独的课题设立,以期了解各重点区域文明化进程中的环境背景以及整体上自然环境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发展道路和演化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接续努力,我们对各区域环境变化的过程和特点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并将区域聚落、生业的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背景从过程和机制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比审视不同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同异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由此初步揭示了自然环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地区地域广大,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及西辽河流域等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和发展的七大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和相对独立发展,各地区先民在居址建筑、工具器物、社会组织、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和信仰崇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显示出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利于黍粟等谷物为主的旱作农业。因此,这一广大地区新石器时期至夏商周时期都是以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黄河流域南部边缘同长江流域的接壤地区也发展了部分稻作农业。以黄河上游为主的偏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偏干,畜牧业有一定的比重。新石器晚期,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在全新世气候波动性干凉化的背景下,牧业比重逐渐增加。大致距今4000年之后,该地区演变为以畜牧业为主的文化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在商周之后逐渐演变为畜牧业为主的文化区。长江流域的土地资源条件和气候条件适合稻作农业的发展,因而发展了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的新石器文化和文明。长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坡地不适合谷物种植,但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天然动植物食物资源,长江流域狩猎采集经济在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有一定比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广布,鱼类捕捞一直是长江流域肉食资源的重要来源,也因此而导致家畜饲养业不如黄河中下游地区发达。中原地区也正是由于鱼类资源环境条件较为缺乏,因此家属饲养业最为发达。因此,中华早期文明不仅具有起源早、发展水平高、地域宏大的特点,还有非常显著的多姿多彩的特点。

2、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是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

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可以概括为如下六个方面:

(1)有利的土地资源条件。除一些较高的基岩山地地貌单元外,其他各种地貌类型的地表都分布有厚层的黄土或次生黄土。黄土既十分有利于旱作农业的发展,也是适宜的居址建筑场所和良好的建筑材料。

(2)有利的气候条件。中原地区气温和降水较高,在全新世大暖期后期气候波动性干凉化趋势背景下,即使气候较为干凉的时期,气温和降水同样能支撑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

(3)有利的地貌条件。中原地区从海拔数十米的华北平原西部,到海拔1000多米的黄土高原,分布有平原和河谷平原、河流阶地、台地、丘陵坡地、黄土梁塬等地貌类型。这些不同高度的黄土地貌单元,都是发展旱作农业和营建聚落的理想场所。这样的地貌特点和立体空间的农业与聚落分布模式,最有利于抵御洪水的危害。因为洪水只能危害河谷低地和低平原地区,对大部分地势较高的地区没有影响。

(4)地域广大。中原地区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七大区域中,是地域最广大的区域。地域广大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利于人类文化在区域内回旋发展,其二有利于区域文化整合而形成实力强大的区域文化。

(5)环境类型多样。中原地区东南部在全新世中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西北部属于暖温带偏干的半湿润气候。多样性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具有多样性特点的文化,多样性的文化更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6)地理位置居中。位置居中也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同周边其他六大区域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在频繁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更快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文化;其二由于位置居中且地域广大,中原地区东西南北各亚区分别拥有同周边其他六大区域的环境近似区,这种环境近似区容易形成同周边地区具有相似特点的文化,这一特点既有利于吸纳周边地区的文化因素,更有利于向周边地区的文化辐射与传播。由于这些自然环境的优势,中原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同自然环境特点相联系的四大优势:文化多样性、文化包容性和适应性、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形成强势区域文化的潜力。这些文化方面的优势使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

3、中华文明统一性传统的形成同自然环境特点密切相关。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既有环境的基础,也有历史的渊源,而历史渊源的形成也同环境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气候环境的相似性。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主体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都处于温带或亚热带东亚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旱。暖湿同期的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种植农业的发展。因此,这一广大地区,夏季都适宜农业耕种,冬季都需要储存食物和抵御寒冷。因此可能形成某些文化上的相似性。

(2)经济基础的相似性。由于气候和土地资源条件的相似性,形成了相似的以种植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虽然各地区新石器文化时期至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早期都有或多或少的畜牧业、捕捞或狩猎采集,但到文明起源时期,黄河和西辽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业经济形式,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已成为主要的生业经济形式。

(3)中华文明起源区域的环境特点具有内聚性。其他世界早期文明地区均与中华文明起源区域相距遥远,且之间存在地理屏障。而中华文明起源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互邻近,且通达便利。所以文明起源阶段,同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相对较少,而内部各区域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随着交流的增多,中华文化圈的文化统一性也逐渐增强。

(4)中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文明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核心作用。前已述及,中原地区由于多方面的自然环境优势,文化发展较快,且易形成较为强势的区域文化。在新石器时期同各区域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显得更为积极主动,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逐渐显示出来。夏商周早期王朝时期,正是以中原为核心基地,逐渐将中华文明早期起源区域纳入统一发展的轨道,并继续向更远的外围地区扩展。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中华文明所形成的统一性传统在后世的历史时期被不断发扬光大。

4、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多元一体模式同区域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历史密切相关。

约距今6000年前后开始,各文化区先后开始了文明化进程。有些地区发展到了文明社会的门槛,有些地区甚至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距今5000~4000年期间,经历了一波文化大调整,这一过程中,中原以外的各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势头先后发生停滞或逆转,文化出现明显的衰落。唯有中原地区在初级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于距今4000年之后率先进入早期王朝文明发展阶段,并逐渐将周边各区域以及更远的外围地区纳入统一的中华文明系统之中。对于这一历史趋势的环境原因,早有学者对此做过探讨。随着文明起源人地关系研究的深入,对此可以做进一步的讨论。

(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原因,中华文明是在地域非常广阔的七大区域内先后发展起来,各起源地区都具有相当广大的地理范围,各区域之间亦有相当大的空间距离,对于古代人类而言,时代越早跨越这一距离越不容易。所以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进程的早期,虽然各区域之间交流互动已经展开,但各区域仍以相对独立发展为主,这就是文明多元起源的必然性。

(2)中华文明起源各区域的环境特征虽有显著差异,但也有显著的共性。气候上都是冬季干冷,夏季暖湿,雨热同季,利于谷物生长,因而都以谷物种植为主要经济基础。各区域相互邻近,通达便利,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统一性逐渐增强是必然演进趋势。

(3)距今5000~4000年期间各区域不同的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对人类文化影响的差异,是促成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性机遇。气候的干凉化趋势、洪水灾害的发生等环境和灾害事件,因为不同地域本身的环境特点、业已形成的生业和聚落结构以及古人具体应对方式的差别,对区域文明化进程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结果上看,中原地区在优越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凭借其文化持续发展潜力和形成强势区域文化的潜力,距今4000年之后即率先进入早期王朝发展阶段,商代对黄河下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控制或影响力已很显著,周代的控制或影响力已基本覆盖中华文明早期起源的七大地区,甚至已影响到更远的华南和云贵高原地区。

5、中国特殊有利的环境特点,是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明不仅经历了由新石器文化到文明时代的长期的持续发展,而且是唯一持续发展到现代的上古文明。中华文明为何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孕育这一文明的这块土地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1)中华文明是在一个区域十分广大和景观类型特别多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环境基础赋予了中华文明博大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一特点本身即赋予了这一文明本身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2)中华文明是在一个具有多样性气候的广大地区发展起来的。在全新世晚期气候波动性干凉化的背景下,古人可以从空间迁徙和调整生产生活方式两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3)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由于全新世中期形成的高海面,导致低地平原和河谷低地发生逐渐淤积而逐渐抬升洪水水位,使得全新世晚期我国许多地区有洪患加重的趋势,而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海拔较高的阶地、台地、丘陵和黄土梁塬地区,不仅这些地区受洪患影响较小,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不致于逆转,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出适应低湿地区应对洪患灾害的技术和社会治理模式。

(4)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主体地区为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北方地区有大面积分布的厚层黄土,长江流域、黄河下游等主要河流冲积平原有厚层的冲积物,这些条件为我国新石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条件。

(5)中国同周边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区域从地理环境上处于遥远和相对隔离的状态,所以在新石器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的早期,不存在其他地区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威胁,即具有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

(6)以中原为核心的统一的中华文明主体一旦形成,由于其本身的博大,其文明自身已经具有不可撼动和被中断的伟力。到历史时期,在文明内部政治治理比较纷乱的一些特殊时期,外围的一些民族可能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但不仅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传统,而结果总是进一步融合到博大的中华文明体系之中,使得中华文明的地域更广大,文化内涵更丰富。

总顾问:王巍 陈星灿

总策划:柳士发 李让

活动办公室:刘国祥 郭晓蓉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刘婧涵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