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植食恐龙:珙县龙 体长可达14米(前肢比后肢短30%)
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8:47:150阅
珙县龙是一种蜥脚形亚目恐龙,诞生于2-1.75亿年前的侏罗纪初期,体长可达14米左右,算是巨型恐龙的一种,主要利用四足进行行走和奔跑,脖子和尾巴比身体更长,属于植食性恐龙之一。珙县龙的第一批化石出土就是在1997年于中国的四川进行的,其中缺少头盖骨等。
珙县龙的体型

珙县龙的化石出土之后,经过推测它的体长普遍可达14米,在已发现的770多种恐龙中可排名到112位,因此也算是巨型恐龙之一,在蜥脚类恐龙中有不少与它体型相似的,比如同样在我国发现的东阳龙,体长就达到了15米多。
珙县龙的外形特征

珙县龙和大部分的蜥脚类恐龙很相似,都是使用四足行走和站立,而且它的前肢要比后肢短上30%,四肢都是非常粗壮的圆柱形。但是珙县龙和其他的蜥脚类恐龙不同的是,它的每只脚上虽然都拥有着五根指爪,但是其中最外侧的一只是退化的,其他的四只则是爪子状的,并且最外侧的第二根的指骨是最多,可达5节。

珙县龙也是蜥脚类恐龙中唯一一种已发现的趾骨末端骨化的恐龙,要知道蜥脚类恐龙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骨化程度很低的,也就是骨质不容易被软骨替代,但是珙县龙就是一个例外,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可能是因为标本的碎片过多,有不少的踪迹没有被保留而导致的。
珙县龙的化石发现

第一批的珙县龙化石是在中国四川的珙县北村的柳井组发现的,这批化石最初埋藏于紫泥岩之中,据说最初是因为1997年5月份的一次地质勘探而意外发现的,之后再同一个月份开始进行挖掘,最终才出土了这批化石。后来经过研究大部分都来自于一种蜥脚类恐龙,当然其中还包含了不少兽脚亚目恐龙的化石碎片。

最终科学家们将其进行了拼接,虽然都是比较破碎的,但基本上头部还算是比较完整,其中包含了上颌骨、牙齿等颅骨部分,但是还是缺乏头盖骨,不过在1998年的时候,由贺新禄教授对其进行了命名和描述,最终将其命名为“珙县龙”,以纪念它的发掘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魏兴涛:“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是怎么被推翻的?
仰韶文化的发现及命名,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确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百年的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表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础最早奠定于史前时期,是中国史前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作为黄河文化早期最重要代表的仰韶文化,在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历史见证。仰韶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地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09:120000李学勤:《周易》与中国文化
本来参加这个会我想谈一个非常专业性的题目,因为今天是第一场报告,作为开场锣鼓,不能够唱太专业的戏文,我想就谈几个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题目都很大,恐怕与我要讲的实际内容有些不相称。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谈一下易学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地位;第二个问题,谈一下易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个问题,谈一下孔子对易学的最大贡献。围绕这三个问题谈一些感想性的说法,错误不妥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0000北京考古发现第一例反盗墓咒语,只有4个字,意在规劝盗墓者
北京考古发现两座龟墓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上篇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了河南项城发现龟墓的事情(见《考古挖出一座罕见的“龟墓”,墓主身份成谜,有的分析是青楼女子》一文)。其实,在考古中不时可以见到这类异形墓,都比较特别。2003年,北京延庆便曾发现了两座不同朝代的龟墓,一座是唐朝的,一座是明朝的,均位于南菜园古墓葬群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4:240001新发现 | 山西盂县金墓发现完整蒿里老翁壁画
张光辉等泥河金墓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秀水镇泥河村北150米处,系村民修路时发现,根据报批,2021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和盂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6:26:560002龙和下上之间
作者李子旸在关于龙的起源的几种说法中,我相信郭静云提出的“昆虫起源说”。不仅是因为这种说法更符合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最符合逻辑,还因为,从龙的昆虫起源说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核心特质的渊源。下面接着介绍她在其著作《天神与天地之道》中所论述的依据。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49:480000